倍可親

北宋為何定都地勢平坦無險可守的開封,以及對北宋衰落產生的影響

作者:Brigade  於 2019-7-11 20: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2019/4/21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和軍事中樞,譬如大腦之於人身,對所屬政權來說至關重要。公元 960年(後周顯德七年),後周大將、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史稱北宋。北宋定都開封,從而開啟了開封城作為北宋國都的168年的輝煌城市史。北宋王朝在我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北宋舍周秦漢唐傳統都城洛陽和長安而定都開封,給後世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也引起了史家激烈的爭論。開封作為國都,"也只為宋代國都, 自后即未再為中國其他之主要朝代選作京城"。開封地勢平坦,四周無險可守,從軍事地理環境上看,開封"無險可守"不符合曆代國都"因險守國"的傳統。而明明邊患不斷的北宋,為何還要定都於此,這又將怎樣影響著北宋的衰落?

© 由 Shanghai Song 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提供

一、政治背景

自古以來"建邦立都,皆憑險阻。山川者,天下之險阻也;城池者,人之險阻也。城池必以山川為固"。然而就此而言,開封遠遠遜於西安和洛陽。西安地處關中,關中"東有黃河,有函谷、蒲津、龍門、合河等關,南山及武關、嶢關;西有大隴山及隴山關、大震、烏蘭等關,北有黃河南塞:是四塞之國"。洛陽位居河南西部之洛伊盆地,南鄰伊闕,背靠邙山,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四周為群山環繞,而開封則是"山原平曠,水陸都會"。戰國時開封曾為魏國都城,戰國時張義說魏哀王曰:"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限。魏之地勢,故戰場也。"故而"大抵長安便於守,洛陽便于歸,大梁(開封)便於戰"。然而長安和洛陽經歷唐末五代之戰亂已經衰敗,無以建都,此時的開封則隨著全國經濟形勢的轉變,發展成為"四通六達之郊",可以據此以養天下之兵,此所謂以兵為險者也。

© 由 Shanghai Song 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提供

唐末五代以降,中國社會動蕩不已,尤其是北方黃河流域,五十四年間歷經五代,戰亂連綿,關中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以至於長安作為周、秦漢、唐極盛時期的首腦部分,雖常為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之最高集結點,然自此以後"遂激急墮落,永不能再回復其以往之地位"。而洛陽亦是如此。五代之中,只有後唐都洛陽,其餘四朝都是都開封,從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開封在當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超越了長安和洛陽。陳橋兵變以後趙匡胤把首都定在開封,沿襲了後周的模式。如何懲五代之弊,避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建立起新王朝的長久統治 ,就成為事關王朝生死的首要問題。宋太祖趙匡胤為確保部將不再重演自己黃袍加身的故伎, 宋太祖趙匡胤為確保部將不再重演自己黃袍加身的故伎, 便採取一系列措施對唐以來的政治制度、財政制度 、軍事制度進行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集政權、財權、司法權 、軍權於皇帝一身,其次是採用"強幹弱枝"的政策。以兵為衛,正好將收兵權與增強都城的防禦結合起來,這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改革是在立都開封的基礎上加以推行的。

© 由 Shanghai Song 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提供

二、經濟因素

通常而言,形成一個都城,經濟因素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的。時"大梁四方輻輳,天下之樞,可以臨制四海"。開封便利的運河漕運條件,使之成為"四達之會",利用有利的漕運條件,便可溝通與長江流域及太湖等經濟繁榮之地的聯繫,以滿足京師之軍需民用和奢侈用度。因此,開封的漕運條件成為北宋立國的基本考慮和實施國策的基本前提,定都開封是由當時的政治軍事鬥爭形勢所需以及其"天下之樞"的交通條件所決定的。

開封處於四達之會,使其能夠控制農業生產和漕運條件比其他地區要優越得多的"基本經濟區"——富庶的長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地區。開封自身並非一個富庶的經濟地區,北宋王朝只是企圖使他們的都城更接近於富庶的經濟地區,利用發達的漕運補給京師之所需。

© 由 Shanghai Song 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提供

宋初,汴河每年便可漕運糧食百萬石,以後更達六百萬石,最多時則達七八百萬石,再加上黃河、惠民河、廣濟河的漕運,為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北宋汲取唐末以來藩鎮割據造成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歷史教訓,實行"強幹弱枝""內外相制"的戰略部署,集天下精兵於京師,加之開封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漕糧已經成為維持開封軍民生活重要的一環。

開封是當時漕運四河的集中點。這四河為汴河、黃河、惠民河和廣濟河,汴河對北宋時期開封的發展和興盛的促進作用尤為明顯,其主要作用是漕運,但也絕不僅僅如此。由於北宋王朝對汴河的水利建設十分重視,同時也利用汴河在京畿一帶發展了農田灌溉事業,從而進一步加快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三、地理因素

"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條件來看,黃河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開闊,氣候濕潤,植被繁茂,河湖眾多,交通便利,土壤疏鬆,有利耕種。 在這一地區……平坦的地勢為先民提供了一個從事農耕的方便條件。"在這樣一個十分有利的自然地理環境下,在這樣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度中,加之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開封很早就成為中原地區發達的的工商業城市。

從地理上看,開封自古為四戰之地,地平無山,無險可守,易於受敵。而黃河改道在開封附近與其說是形成了一道天險,還不如說是懸在開封頭頂上一把利劍。黃河水患屢屢給開封造成滅頂之災,這在自宋代以來的開封城市史上極為突出。因此,如果單從戰略防禦上看,開封作為都城是非常不利的。但是,開封的地理形勢不利於守,卻利於攻。因其地面平坦,水陸交通發達,主動出擊,南征北戰,極為方便,有利於國家穩固。

© 由 Shanghai Song 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提供

宋初,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開封具備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所需的土地以及廣闊的市場的條件。開封位於中原地區,是溝通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也基本上處於北宋王朝版圖的中心。而自唐代中期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東移南遷,江淮地區逐漸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地方。而在戰亂中日漸衰,敗的北方朝廷嚴重依賴著江淮供給的錢糧,非如此, 則難以維持。當時南方物資通過漕運輸往北方,的重要集散地,便是開封。"歷代建都擇址無不與經濟、交通, 尤其是交通有著重要關係", 開封如,此便捷的水路運輸條件, 使得其"在唐末即成為中,原地區東部的經濟與交通中心",當時江淮經濟重心區的糧食物資悉由此路入京,《宋史·河渠志》說汴河"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及至,東南之產,百物眾寶,不可勝計"。

四、軍事因素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了大宋王朝。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北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西北邊有党項族建立的西夏,東北有契丹建立的遼,尤其是遼,在宋初盛極一時。

© 由 Shanghai Song 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提供

燕雲十六州

公元10-12世紀的中國北方格局已發生了重大改變。唐朝滅亡后, 公元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的契丹政權崛起於中國的東北地區, 並開始趁中國內亂, 不斷騷擾中原。 公元 936年,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國主耶律德光。 "石敬瑭向外乞援之情事沒有長久的歷史意義, 可是他付出的代價則意義深遠。 ……從此北方門戶洞開, 影響中國400年。"遼人從此得以輕易南下。自從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后,中原地區再無屏障,北宋王朝將直接面臨遼朝百萬鐵騎的蹂躪,每當黃河結冰之際,遼軍便大舉進攻中原,宋廷大震,迫使北宋王朝及其統治者不得不認真考慮定都問題。通過再三權衡,決定定都開封。"自唐末朱溫受封於梁國而建都,至於石晉割幽薊之地入契丹,遂與強敵共平原之利。 故五代爭奪,其患由乎畿甸無藩籬之限,本根無所庇也。"

北宋建立之初,經過長時間的爭論,趙匡胤採取了先南后北的軍事方針。趙匡胤認為,南征即使受挫,還可以退回大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再次南下。而先北后南的軍事方針,十分冒險,北漢雖然地狹人少,國力弱小,但是背靠勢力強大的契丹,如果北漢向契丹求援,加之幽雲十六州已為契丹所擁有,契丹鐵騎可以很快抵達北漢地區,那時候宋軍面對的不僅僅是北漢的軍隊,而是北漢與契丹的聯合軍隊。宋初,百廢待興,統治基礎還比較薄弱,綜合國力也不強,打贏北漢和契丹的聯合軍隊,毫無勝算把握,還有可能有亡國之危險。

© 由 Shanghai Song 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提供

趙匡胤

深究其原因,幽雲十六州已不再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屏障了。 幽雲十六州對於北宋統治者來說尤為重要,一天不收復便寢食難安、如鯁在喉,為了奪回軍事要地幽雲十六州, 把遼軍的鐵騎牢牢的限制在關外,不得不採取積極的軍事進攻戰略。 長安、洛陽經歷唐末五代的戰亂已經衰敗,加之長安、洛陽便於防守而不利於進攻,不符合宋初積極的軍事進攻戰略要求。而開封處於四戰之地,是軍事進攻的絕佳之地。早在戰國時期,張儀就對魏哀王說:"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名山大川之限。魏之地勢,故戰場也。"故而"大抵長安便於守,洛陽便于歸,大梁便於戰"。

五、定都開封對北宋的影響

當時開封的水陸交通四通八達,特別是水運漕運的發展,奠定了北宋立國的基礎,對北宋定都開封有重要影響。首先,以汴河為主的運河系統有效地將北宋政治、軍事中心與江南賦稅重心聯繫起來,從而在一定歷史階段內使政府憑藉江南財富維持了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奢侈用度。其次,每年運往京師的除漕糧外,還有其他物資,如金、銀、錢帛、茶及各種軍用品,亦數量巨大。這些財物錢帛構成了北宋中央政權賴以存立的經濟基礎,而且也滿足了統治者對於奢侈生活用品的需要。運河對北宋立國的重要性還表現在漕糧對國防前線的接濟。北宋立國之初,北有契丹虎視中原,西北有党項圖謀東寇。能否抵禦這兩個強敵的進攻事關北宋王朝的安危,故以重兵駐防邊境,而邊地所需兵資又絕非當地賦稅所能承擔。在兵事至急之時,還需專用京師的漕糧至國防前線。

© 由 Shanghai Song 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提供

北宋內禁兵數與全國兵員數據

開封,作為北宋都城,雖處於"四達之會",但畢竟是"四戰之地",不得不靠大量養兵守衛京師,以兵為險,"守內虛外",由此致使邊防空虛,對外族入侵攻則無力,守則不保, 形成有宋一朝的 "積貧積弱"之勢。推行 "守內虛外"政策的結果是京師禁軍數量逐年增加,冗兵之弊日趨嚴重,至仁宗慶曆時,全國兵額約130萬,而京師禁軍馬步約83萬,佔全國軍隊總數的 2 /3以上。供養如此龐大的禁軍隊伍,不僅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使國家 "內者府庫空虛,外者百姓窮匱", 而且還造成都城對於運河漕運的嚴重依賴,使國家內外政策處處受制於運河漕運。北宋建立不久,公元976年趙匡胤曾試圖遷都洛陽或長安,欲憑其山河之險而裁撤冗兵 ,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趙匡胤已經看到了大量養兵將使國家致貧的嚴重後果 ,欲通過遷都而去冗兵,但終因面臨內外矛盾和危險形勢而無力改變既成事實。一方面推行強幹弱枝政策,集重兵於京師,依靠運河漕運大量養兵,另一方面,兵多致貧,國家不堪重負,致使北宋王朝陷入一種遷都不能兼顧漕運、兼顧漕運又必養重兵的矛盾境地,這正是都城難遷、冗兵難去的癥結所在。正如時人所說:"不還周漢之宇,而梁氏是因,非樂是而處之,勢有所不獲已者,大體利漕運而贍師,依重師而為國也。"

© 由 Shanghai Song 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提供

宋本《清明上河圖》局部之拱橋上的情景

而大量養兵要靠運河漕運來支撐才得以維持國命,漕運成為北宋立國之基礎。發展漕運是開封繁榮的重要因素,受制於漕運是北宋積弱的主要原因,運河的衰落和南北運道的斷絕是宋室衰落和都城南遷的重要原因。金人南下后,開封的軍事地位消失;金元以來,黃河不斷在開封附近決口改道,開封所受水患日益嚴重,該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地貌盡改,形成無數的沙丘與鹼地。黃河多次在開封地區泛濫改道,致使原有的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及諸澤都被淤沒,開封成了一座不通航的城市,喪失了其立都的最大資本。所以當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之後,梁園的繁華如過眼煙雲,只可停留在張擇端的畫筆下,孟元老的追憶中,而不可複製重現。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12: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