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孟德斯鳩男爵(五)

作者:Brigade  於 2019-3-5 08: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文/陸幸生

七、打造囚禁思想文化的象牙塔

法蘭西學士院坐落在塞納河左岸孔蒂濱河街的「四民族學院」中,威嚴的羅馬風格建築,半球形的穹頂當數是巴黎圓頂建築中的佼佼者。過去的王權專制時期它是王權政治文化的標杆,共和國時期的當下它是法蘭西文藝學術水平的標誌。在王權專制時期是以文藝貫徹王家意圖建章立制,傳達最高統治者的聲音,統一法國意識形態的聖殿。殿堂精緻而高雅傳達上帝及其統治帝國國王的聖音,口含天憲的帝王意志定於一尊,是不可褻瀆不可違背的。

沿聖殿指示目標匍匐前行,學士院自有讀書人的黃金屋、車馬簇之類的御用功利的誘惑再向飽讀詩書的學者召喚,這就是阿里巴巴的寶庫在招手,當金銀珠寶轉換成人類良知作為精神財富的標誌時,文化人才成為人類靈魂導師。否則只是金錢祿位收買的奴隸,帝王的鷹犬而已。在收買網羅人才方面,帝國一貫是不惜工本的。只要文化人放棄獨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風骨,成為帝國宮廷里鸚鵡或者吹鼓手,以柔媚的姿勢美麗的辭藻為統治者塗脂抹粉、歌功頌德、樹碑立傳,金錢、地位、特權還是不吝賜予的。因為國庫就是帝王的,更何況路易十四這種專制獨C的君主。

當然,文士學院院士中也不乏佼佼者。就如同中國的科舉制度雖然是讀書人的思想牢籠,但是在這個黑暗的牢籠中依然存在著點燃火焰照亮人類前行的先知,這對於一切宗教、文化制度的創立本意和實際貫徹中的效果,在人才的孕育和文明的發展上都是適用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功用等同於中華帝國從國子監到翰林院的養士和官員拔擢制度的功利性設計。功利旁溢,悖離初衷,同樣培養人才,這是劍走偏鋒的出其不意,培養奴才卻使奴才覺悟而成帝國的叛逆者,法蘭西文明的傳播者。

在法蘭西文士學院367年的歷史上,能進入四十位「不朽者」行列的人士共有700多名,他們中有作家、詩人、哲學家、醫生、科學家,藝術批評家、政治家、軍事家、宗教人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為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的光榮作出過巨大貢獻。其中有我們相當熟悉的高乃依、拉封丹、拉辛、布瓦洛、孟德斯鳩、伏爾泰、夏多布里昂、雨果、小仲馬、法朗士、克洛代爾、瓦萊里等作家。

而帝國創立學士院的本意,卻在於讓文化人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於帝國統治者保持高度一致,這是封建專制王權定於一尊的需要。路易十三時期,常有一些法國文人聚集在大貴族孔拉爾ValentinConrart16031675巴黎府邸高談闊論,話題常常涉及時政與文化,尤其是文學和語言。路易十三的首相,朝政的實際掌控者黎塞留從秘書布瓦諾貝爾處得悉此事,首相正欲設置一個能貫徹專制王權意志的學術組織,立即不失時機地通過這位秘書,傳達了首相的口諭,要求以這幫人為核心組成一個學術團體,王權保證予以庇護,這實際上就是要建立一個官方能夠操控掌握的文化機構。如同手握權杖的巨掌在開動戰爭機器對外擴張,舞動屠刀對內鎮壓的同時,也需要用柔軟的手掌撫弄一下懷中寵物調劑一下情緒,黎塞留終身未婚,鰥夫一個,府中卻養了一大群寵物貓,一到夜間官邸貓眼瑩瑩,如同鬼火,使人望而生畏,獨裁者總是顧忌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養貓是為了安全。在他眼中文人也就如同貓狗,只要聽話是可以被豢養的,那是為了文化安全。

文人當然有所顧忌,但是攝於黎塞留炙手可熱的權勢,只能惟命是從。16351月,路易十三發布詔書,批准法蘭西學士院成立,這幫子人為朝廷的學士院院士。按照當時的法律,國王的指令必須經過巴黎高等法院的登記才能生效,可見當時的法權對於王權還是有相當制約作用的。而高等法院對於黎塞留的居心頗有疑慮,因而拖延了兩年,遲至16376月才予登記入冊。

抱有戒心的不止高等法院,文化人也是議論紛紛,作家聖-艾弗勒蒙發表《學士院院士的喜劇》公開嘲罵。散文作家讓-路易•蓋•巴爾扎克更是一針見血地質疑:「有人問,成立這樣一個機構,是否象徵著建立精神專制?」是的,就是文化專制,精神賄買,「請君入殻」的意思。其心態類似於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站在金馬門看上到士子們參加完科考後魚貫而出時的感慨,有著某種「天下英才盡入我殼」的興奮,從此科舉的繩索束縛著文化人身心,在名韁利鎖的束縛下只能忠心耿耿為王家政治服務。

法蘭西學士院院士名額固定為四十人,為終身職務,只有當某一院士去世后,空出一個名額,方可再選一人以填空額。比如孟德斯鳩是等院士薩西死後,才去填補他留下的空缺。當時規定學士院的基本任務是:統一文字,為法語制定規則;確定統一的美學標準,以評判詩人詩作並使之符合王權之要求。它的章程規定,要編一部詞典、一部語法、一部修辭學、一部詩學。這四項任務雖然完成得很不理想,文藝創作乃作家個人精神勞動自由寫作的產物,不可能畫地為牢,戴著鐐銬舞蹈,去統一標準,除了歌功頌德的官樣文章,馬屁文字,不能拓展空間,精神馳騁,那麼靈感受到阻滯,思維受到束縛,自由寫作下有思想深度的,具藝術維度的作品就可能受到限制,因為帝國的書報刊審查制度直接決定著作家作品的存亡,其身後甚至還籠罩著巴士底獄的陰影,比如說伏爾泰就先後因寫作兩次被送進監獄。

從黎世留時代開始的中央集權,以笛卡爾的唯理論開始的思想一元化,宮廷和沙龍生活對於社會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產生影響,其文化效應是同步的。即建設統一的、規範的、適合宮廷和沙龍審美趣味,為王權服務的文學藝術,也就是官方提倡的古典主義的文學藝術作品。17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大約半個世紀中,古典主義是法國的主流文化。對於古典主義的倡導主要是從規範詩歌創作形式,詩人、文藝批評家馬萊伯就是一位在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時期首席宮廷詩人,他以專寫歌頌帝王將相馬屁詩而著稱,他的詩歌形式工整,氣勢雄渾,提倡詩歌語言的規範化和明晰化,凈化語言表達方式,掃蕩一切外來的、古僻的、生造的辭彙。企圖改變所謂文化領域的無政府主義狀態,建立文化紀律,改變混亂狀態,規範創作秩序。被時人稱為「文化禁慾論」。馬萊伯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詩歌語言革命后,步其後塵對文學創作語言進行規範的是夏普蘭、沃日拉和巴爾扎克(非《人間喜劇》作者巴爾扎克)。夏普蘭是法蘭西學士院的常務負責人,是對於語言的古典主義革命的組織者,巴爾扎克被稱為「修辭學家」。巴爾扎克的書信體文學作品經常在沙龍里朗讀和傳閱,這些書信措辭文雅,條理清晰,深得沙龍人士尤其貴婦人的賞識,他的文風成為當時的寫作標準,然而,此類文辭典雅的風格,往往失之於華麗辭藻的堆積,缺少真情實感的表達,往往流之於矯情的虛偽。後來成為標準的沙龍貴族流行體。沃日拉在此基礎上,花費幾十年時間寫成《法語芻議》於1647年發表,這部著作以三四十年代的宮廷和沙龍生活閱歷為依據,對語言的規範化提出具體意見,主要是上流社會的語言習慣為標準,排除了使用最廣泛的人民大眾語言,以精英語言為規則,提出價值判斷。沃日拉這本書意在幫助貴族純正語言,以便適應宮廷和沙龍的社交活動,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文學語言的法典。

古典主義對於當時流行的戲劇提出了許多規則,最著名的也就是所謂的「三一律」也就是同一情節,發生在同一地點、延續時間不得超過一天24小時,為了給三一律提供權威來源,古典主義理論家稱三一律出自亞里士多德的《詩意》。義大利籍醫生斯卡利熱發表《詩學》提出兩個一律並提出逼真原則,1572年拉塔耶《論悲劇》一書,重申兩個一律,並且規定悲劇一律分為五幕。這兩位首開古典主義戲劇先河。但是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頭,在自由派思想泛濫的大背景下,他們的理論並未引起重視。據統計1610年間,巴黎大約上演50出悲劇,遵守「三一律」要求的寥寥無幾。只是隨著王權文化專制的強化,在首相黎塞留介入了對於高乃依《勒•熙德》爭論后,事情才開始發生轉折,「三一律」作為官方衡量評價戲劇的唯一標準在法蘭西學士院的大力倡導下得以推行。

法蘭西學士院這一史無前例的官方機構,對於文化階層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因為權力介入了文藝,猶如一柄達摩克利斯劍懸在作家的頭頂,隨時可能落下威脅到作家的生命安全,更遑論創作和出版自由。1637年劇作家高乃依的《勒•熙德》上演大獲成功,眼紅的人寫文章進行攻擊,以官方公布的「三一律」為標準,百般挑剔,認為該劇混淆了悲劇和喜劇的界限。高乃依不服,反唇相譏,一時吵得不可開交。在黎塞留的授意下,學院要求高將劇本交付學院審查。審讀後,學院負責人寫出了《關於悲喜劇<勒•熙德>的感想》,黎塞留審閱后,感覺措辭過於嚴厲,叫秘書進行修改,刪除了某些過於嚴厲的段落,使語氣變得溫和一些。儘管如此,文章發表后依然給高乃依帶來巨大壓力,他停止創作三年,重新提筆創作后,對「三一律」「悲喜劇」等規則不敢稍有違抗。後來高乃依果然改變創作風格,根據官家提倡的「高大全」標準,為配合對外擴張需要而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弘揚所謂貴族英雄在戰爭中的騎士精神,對國家的責任感而舍小家顧國家,忠心耿耿,為帝國擴張賣命。他自己在談起自己思想改造和轉變的歷程說:

這些人物在觀眾中心中激起的感情只有崇敬它和我們的藝術要求用表現人物的不幸在觀眾心中激起憐憫之情有時是同樣令人愉悅的。

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建築在為王家開疆拓土而無畏犧牲的悲劇情結之上。這種悲劇觀顯然反映了建立專制王權過程中的歷史需要、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因為不論是王權方面還是反對王權方面,都需要歌頌勇敢、堅定、富於犧牲精神的英雄。英雄是戰爭中鑄造的勇士,推動王權稱霸,建立專制統治,鼓動民眾士氣的圖騰和犧牲品,而愛情的毀滅和家庭的殘缺只是將美好毀滅的悲劇藝術為帝國獻身的英雄業績的背書,是以文藝打動人心的需要,是帝國的文人墨客為統治者的政治利益去謳歌的必須。高乃依的創作轉型適應了這種需要。然而,在《沙龍女人》中梅森女士嘲弄說:

其實也無需太苛責地批評那些將高乃依中的英雄奉為楷模的衣冠楚楚的貴族子弟。他們不過是玩玩無害愛情遊戲,向婦人獻幾分殷勤。溫文爾雅的禮節或許有造作之嫌,殷勤之意也並非完全出於真情實感,但他們至少維持了這種風範。他們矯情的柏拉圖式愛情幻想和極盡風雅的愁緒其實恰是對當時墮落風尚的一種抗議。(見該書第28頁)

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所極力鼓吹的貴族中騎士精神和堂•吉可德式的英雄情結,往往和美人的愛情聯繫在一起,所謂「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如是而已。更多的是對於生活中貴族精神的矯情描繪和脫離實際的拔高,所謂脫離實際的源於生活,在王朝文藝政治原則指導下的「高於生活」這幾乎成了今後高大全式英雄形象刻畫塑造的本源。完全起之於宮廷和貴族沙龍中理想主義和政治需要的完美結合。儘管也可能假託於古希臘和羅馬傳說中的英雄和美女愛情悲劇的原型,在現實中根據政治需要有所創造。

黎塞留死後,不到半年路易十三一命歸西。同樣來自義大利的馬扎然繼任樞機主教、首相。他是前任首相的助手和老黎推薦的接班人,秉承黎塞留的遺志,繼續以建立專制集權體製為政治目標,先後鎮壓了巴黎高等法院和宮廷顯貴孔代親王發動的兩次「投石黨運動」的叛亂,他像黎塞留一樣襄助路易十四母子加強對於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高壓管制。

法蘭西學士院,至今已經有將近400年的歷史。當年,正是法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在路易十三治下的17世紀20年代末,當時的權臣黎塞留建議設立該學士院,本質上是以金錢榮譽等名韁利鎖控制和籠絡知識分子為帝國政治服務,只是大一統帝國教化和馴化民眾實施專制統治的思想文化手段,一座禁錮文化人思想馴化精神的精緻象牙塔。

八、投石黨運動中貴族沙龍女主

面對巴黎上流社會日益繁盛的各色貴族沙龍的活躍,自由化思潮的流竄,伴隨著不受制約的貴族對王權覬覦的野心,出現了類似於中國戰國和東漢末期「諸侯放恣,處士橫議」的亂局。在利用民心民意進行高層的權力鬥爭的過程中釀成了由大貴族孔代家族操控的兩次「投石黨」運動,差點顛覆了路易十四的王權統治。捲入其中的兩位王家公主沙龍女主人,竟然也成了亂世英雄,都有著驚天動地的表現。

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不到五歲的路易十四繼位,由母后安娜攝政。實際有兩位親王孔代和奧爾良的加斯東掌控實權。在羅馬教廷任命的樞機主教黎塞留去世前指定他的副手也是義大利人的馬扎然接班擔任首相,這樣王國實際行使權力行政首腦就和幕後掌控實權大貴族進行了尖銳的權力鬥爭。此時主少國疑,孤兒寡母,實際行使著議會對王權力進行制約的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們希望進行英國似的改革使法院真正成為議會使法權高於王權,而不僅僅只是行使司法權,更要有立法權,打破國王對於權力的壟斷,然而高等法院的法官並不來自於選舉,乃是國王任命且可世襲買賣,而代表法國各階層民意的三級會議早已被黎塞留式的王權專制者取締多年,因而高等法院並不能等同議會,缺少真正的憲政基礎,但是法官們議會自居自以為是代表民意,後來的歷史學家也將高等法院與議會混淆,才有了將孟德斯鳩波爾多高等法院庭長稱之為議會議長等等誤解。面對這樣的形式路易十三的遺孀來自奧地利宮廷的西班牙公主安娜,自然是受到「君權神授」浸染且多年所見前首相黎塞留忠心輔佐夫君路易十三所建立的獨C專制體制,豈能與世襲大貴族和高等法院去分享權力,於是自然而然與首相馬扎然結合在一起反對各種勢力對於王權的染指,且這位年輕漂亮的小寡婦和首相馬扎然之間還有著某種情感上的曖昧關係,政治的聯盟和情感的粘合使她和老馬之間的神聖同盟更加牢固,成為年僅五歲路易十三的實際保護神,來共同對付覬覦且權力的大貴族和企圖分享權力的大法官。

而這兩股勢力都企圖藉助人民的力量去切割王權為己所用,民眾就淪為高層爭權奪利的工具反覆被利用。佩劍貴族和穿袍貴族聯手藉助當時的首席大臣馬扎然為解決財政危機,開徵新稅,提高稅率,引起商業資產階級和城市貧民和農民的反對的機會趁機發動叛亂。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在法官和貴族的帶領下對抗政府,使用投石器圍攻馬扎然在巴黎的官邸,擊碎他家的窗戶玻璃。各省的封建大貴族蠢蠢欲動,也趁機發動叛亂圍攻王軍,比如孔代家族孔蒂親王和。姐姐孔代公主德•隆格維爾公爵夫人也自願裹挾其中狂熱地參與投石黨運動,那時巴黎幾乎成了混亂兵營,美艷的公爵夫人及其布永公爵的夫人及其子女都住在巴黎的維爾旅館,以充作人質。此舉是為保證自願提供資金、軍隊支持革命的貴族對於革命的支持。其間這位夫人甚至還和當時的馬克拉西親王鬧出了風流韻事,甚至暗結珠胎,為親王生了一個兒子。革命往往和愛情聯繫在一起自然很有吸引力。

此時的馬扎然以退為進帶著安娜王后和路易十四四處逃難,暫避鋒芒。孔代家族的老大大孔代王子由於和孔蒂的矛盾,起兵勤王擊敗貴族軍隊,將王室迎回巴黎宮中。第一次投石黨叛亂宣告平息。然而,孔代親王自以為靖難有功,開始居功自傲,和首相馬扎然為權力分享產生尖銳矛盾,遂再次煽動貴族叛亂,此為第二次「投石黨運動」。馬扎然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孔代、孔蒂、隆格維爾公爵全部監禁在文森。此時16501月)女英雄隆格維爾夫人開始登場,她逃到諾曼底,鼓動叛變,並越過邊境到達西班牙所屬荷蘭,引誘蒂雷納將軍叛變,這位將軍同意派軍隊對抗馬扎然。而所有叛亂者幾乎都聲稱忠於國王,叛亂只是為了「清君側」剷除奸佞馬扎然。這時巴黎教區主教雷斯急於排除馬扎然,說服高等法院(議會)罷黜首相兼太后情人馬扎然,馬扎然不得已下令釋放被監禁的親王。同時他逃離巴黎去了科隆附近呂日松。大孔代為了報皇后與馬扎然的一箭之仇聯合其兄弟孔蒂、姐姐隆格維爾夫人、內摩爾公爵、拉羅什福克公爵宣布起兵造反,向王室宣戰,佔領波爾多,成為造反基地,並與西班牙籤約同盟,與英國克倫威爾談判,答應在法國建立共和國。

孔代、孔蒂和隆格維爾夫人均為法王亨利二世的兒女。孔代王子頗有軍事才能,在與胡格若教三十年戰爭建有戰功。1652年叛軍打敗王軍,一度攻陷巴黎。西班牙軍隊趁機入侵距巴黎只有幾十里的地方,迫使王室再度逃離巴黎。但是人民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封建貴族,叛軍沒有得到人民支持,不久王軍捲土重來,叛軍棄城而逃,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失敗。大孔代逃到西班牙。馬扎然運用巧妙的外交手段結束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法西議和后,大孔代被赦免,返回巴黎,後來還戴罪立功指揮了一系列戰役,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參見【美】威爾•杜蘭、艾麗爾杜蘭著《路易十四時代(上)》東方出版社20071月版第1011頁)

而在「投石黨運動」中,一對有著王族血親關係的姐妹花,貴族沙龍女主都雙雙捲入叛亂且都有可圈可點的不俗表現。另一位就是加斯東親王的女兒大君主蒙龐西耶大小姐,我們先介紹孔代公主。

孔代公主隆格維爾公爵夫人是在「投石黨運動」中引人注目的女英雄,也曾經是巴黎貴族沙龍中的著名美女和主持人。學者、詩人,公主的忠實粉絲瓦圖賀寫詩讚美她:

珍珠、星辰和花朵,

還有波旁酒,都不及你鮮美,

何況在所有的一切之外,

你還有著天使般的靈魂。

《法國沙龍女人》的作者梅森這樣描寫格隆維爾公爵夫人(見該書第8頁)

這些美麗的面孔,從宮廷和沙龍的每一個角落向我們望來,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格隆維爾公爵夫人,她是大孔代王子的姊妹投石黨運動的女英雄。這個美麗的夫人曾使許多人為之傾倒,她迷人的藍眼睛,「時而籠罩著夢一般迷惘的柔情,時而又像大夢初醒那般熠熠生輝」。不論是男是女,詩人還是批評家,政治家還是教士,無不以艷慕的目光追隨著她。她有著純潔熱情的青春年代,但婚姻生活並不美滿,後來她無可救藥地愛上了拉羅什福科,但是她對生活的幻想無一能夠倖存。

當然公主白皙的臉上還有一些淺淺雀斑,略施粉黛,反而更有著一種獨特的風韻。這位公主早年嫁給比他年齡大許多的格隆維爾公爵,在家庭婚姻情感生活上很不美滿,她所捲入的「投石黨運動」又被馬扎然所鎮壓,最終她被褫奪公爵夫人頭銜,放逐出巴黎,回到自己的領地閉門思過。1853年她厭倦了世界,垂下美麗高貴的頭顱,遁入修道院,在誦經的迴廊將曾經熱情如火的靈魂盡數傾覆於十字架下,在懺悔中度過了二十五年餘生。

還有一位王室沙龍的重要女性不能不提,她也是被稱為「女英雄」的安妮•瑪麗•路易大郡主。大郡主是路易十三的弟弟加斯東親王的女兒,在追求堂弟路易十四未遂,由愛轉變為恨,大約是嫉妒心的驅使下,這位王家郡主又將情感的繡球拋向了自己的大表兄孔代王子,她的沙龍在煽動貴族參與支持孔代親王推翻路易十四統治起了不小的作用。

路易十三的三弟奧爾良親王加斯東曾經在母后梅迪奇(亨利四世第二位皇后)的慫恿和支持下陰謀取代路易十三,被黎塞留剝奪貴族頭銜,遭到流放,這位頗具英雄氣概的女性自然也失去了女大公的爵位和郡主名號,被稱為小姐。在投石黨叛亂中,這位貴族小姐曾經集合一群女貴族,率領一支小股部隊向奧爾良進軍。城內官員拒絕她們進城,害怕國王震怒,她下令手下打破城牆,她與兩位女伯爵,在城牆守衛視而不見的情況下破城而入,入城后以熱情洋溢的演講煽動民眾參與造反。全奧爾良城矢志效忠這位新聖女。攻入巴黎后,她又命令將巴士底監獄的炮口對準王家軍隊,並打開巴黎城門,迎進已經疲憊不堪的孔代軍隊。路易十四的首相馬扎然平息了投石黨叛亂后,這位被稱為「大郡主」的王族小姐被放逐到自己的封地。

大郡主地位顯赫,長得風姿秀骨皮膚白皙,身材高挑壯實,為人活潑開放,自命清高博學,屬於那種「好讀書,不求甚解」的王家公主,誠如《法國沙龍女人》一書的作者梅森所指出那樣:(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8月第一版第60頁)

有些女性具有多方面過人的資質,但在後世留下的名望卻遠不相稱。推其原因,可能因為她們諸事皆知曉一二,但過於分散,缺乏集中努力,因此沒有一項精通超凡;也可能是因為天分沒有找到恰當的表現方式和機會;或者還可能因為她們的地位過於顯赫,而掩蓋了其出眾的才華。一個人的成就不僅取決於擁有高遠的理想,更在於其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這一理想。能在歷史上留下令名不僅需要超群的天賦和遠大的抱負,更需要善用自己的這些天賦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對於大郡主來說,缺乏這種利用自己天賦的才能正是她生命中最大的缺憾。

少女時期的理想當然是嫁個如意郎君,大郡主理想中夫婿當然大伯路易十三年輕英俊的王子後來的少年國王路易十四,可惜大伯子和自己父親斯加東親王雖為親兄弟卻是政治上的死敵,而奶奶瑪麗•德•梅迪奇是支持自己父親的,奶奶和父親曾經密謀取大伯的王位而代之,卻被黎塞留這個老狐狸所識破,奶奶和父親被流放,後來她在二十五歲那年又鬼使神差地率領她的沙龍閨蜜一起捲入了表兄孔代親王發起的「投石黨」運動,反對堂弟路易十四,被黎塞留的老搭檔馬扎然首相所粉碎,藉助於王家身份,她僅僅被放逐回封地,她和路易十四的婚姻更加無從談起了。當年流放法國的英國威爾士王子曾經是她熱烈的追求者,後來王子復辟成了英王查理二世,她又和夢寐以求神聖帝國羅馬皇后的身份失之交臂。當她成了德•蒙潘西耶女公爵后曾經回憶當年這段姻緣時說,「我打心眼裡崇敬王子(指查理一世),可是我要嫁給一位皇帝。」當時,她與奧地利皇帝的婚姻還在協商之中,她認為有必要為未來的夫君而有所改變。她聽說這位皇帝篤信宗教,就立即扮演成一位虔誠的教徒。走火入魔般要去修道院當修女,鬧得寢食難安,幾乎要患上一場重病,他父親很快打破她對誦經修行的美妙幻想。不過,她捨棄了一位未來國王而嫁給一位皇帝的夢想也就落空了。她的隨心所欲異想天開使她在婚姻和政治上的追求一再落空。

梅森寫道:

這位出生王家,與三位國王有近親關係,渾身散發著王族暴烈氣息的公主的性格奇妙地融合了亞馬遜女戰士的勇敢和作為一個衝動任性的女人的軟弱。她生於1627年,因此她最燦爛的青春歲月是在投石黨運動歲月度過的,她以迅速果敢的行動和不讓鬚眉的勇氣最後解決了連綿的小規模戰爭,為這段歷史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當時她年方二十五歲,一馬當先地統率軍隊鬥志昂揚地進駐奧爾良城,攻入巴黎后,她又命令將巴士底的炮口對準王家軍隊,並打開巴黎城門迎進已經疲憊不堪的孔代軍隊。這一大膽作為將她的自負驕傲性格揭露無疑。她更適合在一出大戲中扮演女英雄,而在事實上,她的一生就是一出變換各種角色的戲。

到這時她又希望嫁給孔代王子,她覺得他是配得上自己的英雄人物。孔代的妻子是一位和善的婦人,婚後就被送往一家修道院學習讀書寫字。當時她正身患重病,要是她不治而死,孔代一定會毫不遲疑地馬上繼娶大郡主。然而她最終康復了,使得大郡主和孔代的美夢泡了湯。

投石黨運動很快被平息,大郡主被放逐自己的領地聖法琢,於是她在門庭冷落孤獨失意中,玩膩了鸚鵡、狗、馬、喜劇和小提琴后開始撰寫回憶錄,一寫就是三十年,編織自己的文學夢,儘管有人評議她的文章語法不通,但是真實自然的書寫和宮廷生活紛繁熱鬧、金碧輝煌遊樂等等也還是別開生面地吸人眼球。以後她又開始嘗試著創作小說。

在她的流放期結束,回到巴黎的盧森堡宮。她又恢復建立了自己的沙龍,當然來往都是貴族。然後一一描寫出入沙龍的人物,甚至還印刷出版了一部《肖像集》的散文小冊子。她在四十二歲時狂熱地愛上了德•洛贊伯爵並為此投入了最細膩的感情。而她的愛慕者卻因為門第懸殊一直表示沉默。大郡主多般暗示都沒有起到作用,無奈只能主動向他告白。經過大郡主的百般哀求,王室終於同意了這樁門第不太般配的婚姻。這在當時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位前奧爾良親王的女兒、亨利四世的孫女、國王的堂姐準備在盧浮宮舉辦一場盛大顯赫的婚禮。在她匆匆忙忙準備就緒時,她的堂弟路易十四卻收回成命。她流淚、哀求、哭喊、憤怒乃至絕望都無濟於事,決定自行其是地舉辦婚禮,國王卻監禁了她的情人。此後的十年中,她對愛情堅貞不愈,往來奔走,為營救自己的心上人傾盡大半家產,終於救出了他,他們秘密舉行了婚禮。但是他很快使她感到失望,也許是長期監禁的後果,他性情粗暴,以致她不得不禁止兩人會面。此後她對愛情不抱幻想,鬱鬱寡歡地沉湎於文學和沙龍言談中消磨餘生。她去世后,洛贊伯爵在觸目可見之處都懸挂上她的畫像,沉浸在沉痛悼念中,並且只穿素色衣服,以致他無可撫慰的悲痛。(見《法國沙龍女人》第69頁)

統治階級已經意識到思想自由在貴族沙龍中對於朝政的議論乃至於最終藉助民眾不滿而釀成的叛亂對於政權合法性造成的衝擊。

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將專制政體推向頂峰。國家權力的集中最終完成。他撤銷地方終審法院,整肅巴黎高等法院,放逐桀驁不馴的高等法院法官;他長期不召開三級會議,重新向各省委派監督官,這些欽差大臣實際上取消了各省總督,成了當地行政長官。實際上改變了原來由封建大貴族掌控外省經濟、政治、軍事大權的割據狀態,使權力進一步向宮廷集中,宮廷權力集中於國王個人一身,形成絕對的君主專制。他親自主持各種委員會,只賦予這些會議於諮詢權。國王親自獨攬朝政,將他宣布的「朕即國家」的君權神授原則,變成親歷親為的現實。以後就是下決心進行削藩,將割據在各省的封建大貴族向巴黎和凡爾賽集中高薪圈養,剝奪他們分散在各地的政治、經濟、軍事特權,而變成王家的僕役。

2018104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Brigade 2019-3-5 09:02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的語言更優美,但是早出世一個多世紀。

在法蘭西文士學院367年的歷史上,能進入四十位「不朽者」行列的人士共有700多名,他們中有作家、詩人、哲學家、醫生、科學家,藝術批評家、政治家、軍事家、宗教人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為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的光榮作出過巨大貢獻。其中有我們相當熟悉的高乃依、拉封丹、拉辛、布瓦洛、孟德斯鳩、伏爾泰、夏多布里昂、雨果、小仲馬、法朗士、克洛代爾、瓦萊里等作家。
回復 Brigade 2019-3-5 09:32
夏爾·德·塞孔達·孟德斯鳩男爵,與洛克並稱為「現代政治理論的奠基人」。他所創立的三權分立的政治哲學,至今仍是民主體制的基石和尺度;他所倡導的法學體系,至今仍是憲政國家的立法規範;他的連珠妙語,至今為人們所稱道。

1.大自然既然在人間造成不同程度的強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鬥爭,使弱者不亞於強者。

2.一切擁有權力的人都有濫用權力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傾向,任何專制國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降低國民的心智。

3.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

4.有商業的地方就有民主、自由和法治。

5.國家的收入是每個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財產的一部分,以確保他所余財產的安全或快樂地想用這些財產。

6.對他人的公正就是對自己的施捨。

7.自由是做法律未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權利。

8.政治,是一把磨鈍了的銼刀,挫著挫著就慢慢達到了它的目的。

9.在專制政府中,能夠支配和統治一切的是永遠高舉的君主鐵拳;但在一個人民的國家,除了法律還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10.變壞的絕不是新生的一代,只有在年長的人已經腐化之後,他們才會敗壞下去。

11.衡量一個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有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

12.我固然有某些優點,而我自己最重視的優點,卻是我的謙虛。

13.平庸的人最安全,也最容易得到一般人的讚許和濟助。而對於有才智的人,人們卻往往以剝奪為快。讚許庸人是出於利益和虛榮,剝奪智者是出於無知和嫉妒。

14.一個有才智的人,一般地說是很難與他人相處的,他選擇的人是很少的。

15.讀書對於我來說是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05: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