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傅培程:雲捲雲舒一一清華筆記(一)

作者:Brigade  於 2018-12-11 08:2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文|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作者簡介:傅培程,高級建築師。1943年出生於浙江省寧波鎮海縣(現為寧波市北侖區),1962年從寧波鎮海中學考進清華大學土木建築工程系學習,1968年大學畢業,畢業分配時因1964年「九評學習」思想清理運動中的「言論罪」,被「文革」當政者發配去農場勞役兩年後又去陝北流放十年,於1978年由清華大學給予平反,撤消了檔案中的不實之詞,重新作了政治結論,並補發了遲到十一年的清華大學畢業生文憑。平反后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先後任建築設計處副處長,建築設計院副院長,於2003年退休。

目 錄

第一章 「文革」在清華

第二章 言論治罪

第三章 農場兩年勞役

第四章 陝北十年流放

第五章 平反,補發了遲到十一年的清華大學畢業生文憑

第六章 『四清運動』的回憶

第七章 故鄉、少年時代、小學與中學

Image_01

謹以此書獻給清華校友。
謹以此書紀念清華大學
百年校慶。

作者 於2011年4月

自 序

我的故鄉在浙東的海濱,那裡水清山秀,地傑人靈。在美麗的海濱農村,我渡過了人生中美好的少年時代,又渡過了小學、初中、直至高中畢業這段難忘的歲月。在故鄉,每當夜深人靜時,常能聽到海潮拍岸的聲音,在海濤聲中,我憧憬著人生的未來。

一九六二年夏,我從浙東海濱的鎮海中學里高中畢業了。第一志願填了清華大學土木建築工程系,如願以償,我被清華大學錄取了。當時清華是六年制學制,我要到一九六八年才能畢業。在中囯社會最為動蕩的年月里,在毛澤東發動的震憾人類社會的「文化大革命」歲月里,我正在清華大學當學子。清華與北大當時是全囯的「文革」中心,北大的聶元梓、清華的蒯大富是當時全國的「造反派領袖」。

我作為清華的學子,在這動蕩的歲月里,身歷其境。所見、所聞、所感、所受、可謂多矣!但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只有一雙眼睛,兩隻耳朵,活動全靠兩條雙腿。在茫茫的人海之中,在浩瀚的史實中,可以說我的見聞只是滄海之一粟而已。但是「一葉知秋」,一滴滴的水珠匯成了大海,一個個百姓的個人歷史匯成了整個時代的歷史,從一個清華學子的經歷中,人們不難感受到那個年代中國是個什麼樣的社會?人民經受著什麼樣的苦難?五千的文明古國遭受著什麼樣的浩劫?

第一章 文革在清華

第一章 一、從「四清」前線匆忙返校

一九六五年九月,北京市大批的高等學校師生放下書本,走出課堂,去農村參加社會主義「四清」運動。這麼大的動作,將幾萬師生停止學業,下放農村去搞政治運動,這是中央下的命令。

「文革」之前的一九六五年,全國的政治氣氛已相當嚴峻。文化領域的各種批判已經開始,毛澤東對教育路線已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指責教育界走的是一條「資產階級的教育路線。」在意識形態領域裡,階級鬥爭的理論已大為強化。

我們班去參加「四清」運動的地點是北京郊區延慶縣的花盆公社,花盆公社位於延慶縣北部山區、過了河北的豐寧滿族自治縣就與內蒙古相連了。與我們一起參加「四清」運動的是解放軍藝術學院和北京鐵道學院的部份師生。

我分配在一個半山腰上的S 村生產隊里,這是一個山區的農村,黑河在山腳下蜿蜓流過,四周大山連著小山,進村的路又窄又陡,運輸全靠人挑肩背,連架子車也拉不上山去。山間野草雜生,常有古樹老藤,不時能看到山桃花、野杏花從岩石后悄然盛開。雖然風景優美,但老百姓生活艱苦。

「四清」運動里有一段時間,我從S 生產隊調到公社,我與當時的「片長」,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的黃報青教授同住一個房間,同睡一個土炕,「片長」是一片之長,這「一片」的大小是一個公社的範圍,公社之長已有「社長」之稱呼了,搞「四清」的頭頭不能也叫「社長」,於是發明了一個特殊的官名叫「片長」。黃報青教授當時是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黨總支委員,民用建築教研組組長。

約在一九六六年五月份左右,一天黃報青片長從上面開會回來,說三天之內,全部搞「四清」運動的師生要返回北京去,要大家立即結束手頭工作。這麼突然,又這麼急促,弄的大家面面相覷,隱約地感受到,好象北京發生了什麼事。

我萬萬沒有想到,與我朝夕相處,與我同睡一個炕的黃報青教授,他才氣橫溢,生龍活虎,一年多以後,他竟會被這場運動奪去了生命!

下了撤退命令后,大家急急忙忙捆行李,整物品。我身上穿了好幾個月的一件蘭色中山裝還是黃報青教授的,我急忙脫下沒有洗就塞進他旅行包里算還了。我們從千家店登上大客車,沿著蜿蜓的山間公路,翻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匆忙駛向北京城,北京會是什麼情況呢?學校又怎麼樣了?整車的師生們默然無語,我們沒有一個人會想到,公元一九六六年,毛澤東在中囯的歷史上,乃至在人類的歷史上,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巨浪!

第一章 二、鋪天蓋地的大字報

一九六六年五、六月份,從北京延慶縣「四清」運動前線返回到清華大學,一進校門,頓時被校園裡的景象所震驚!校園裡人山人海,大禮堂前面用葦席搭起了臨時的大字報牆,牆上貼滿了大字報,里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在觀看大字報內容。看大字報的人群里有本校的師生,更多的是校外的人。大字報的矛頭直指清華黨委,也有針對高教部和北京市委等機構的。昔日尊嚴的校領導如蔣南翔、胡健、劉冰、艾知生、何東昌等人都紛紛被大字報點名批判。昔日名聲顯赫的學術泰斗們,如土木建築系梁思成教授、機械系劉仙洲教授、工化系膝藤教授、電機系章名濤教授、水利系張光斗教授等等,都被冠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在大字報中被點名批判。人心也可危,昔日梁思成的一個門生,他貼梁思成的大字報長達十幾大張,且貼在顯目的土建系系館門口,他比一般人更賣力地批判自己昔日的導師!有的還用漫畫的方式來出大字報,畫的梁思成漫畫頭像相當的逼真。

課已上不成了,全校處在停課狀態。昔日校領導和系領導們開始被戴上高帽子遊街批鬥,他們的人身受到了侮辱,肢體受到了傷害,這種出現在首都大學、中學里的無序的混亂、對人身肢體赤祼祼的侮辱傷害,北京市的各級公安系統聽之、任之,毫不干涉和制止。大中院校里這種混亂和嚴重傷害人身的行徑還受到中央報刊、中央廣播電台的種種支持。與此同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一次又一次的揮舞著軍帽接見全囯紅衛兵,林彪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了「把一切反動派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的講活,「文革」浪潮已席捲全國。

一九六六年五、六月份,在清華大學的西門外,常能看到一群群頭戴無帽徵的軍帽,身穿軍服,腰系軍用皮帶,袖套「紅衛兵」袖章的中學生們,他們一人一輛自行車,呼嘯而過。這些以高幹子弟為主體穿著軍服的北京西郊的中學生們,是「文革」中中國紅衛兵的最初成員。以後毛澤東自己也戴上紅衛兵袖章,在天安門城樓上揮舞軍帽,多次接見全國紅衛兵,紅衛兵才成為「文革」中家喻戶曉的組織。

首都的情況迅速向全國漫延,全國上千萬學生進入到了「停課鬧革命」的狀態,開展「革命大串聯」的活動。全國進入到了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海洋中,掛紅袖章的紅衛兵們在神洲大地里橫沖直撞。一九六六年,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到了震撼人類歷史的「文化大革命」的運動之中。

從一九五七年「反右」運動以來,中國人民又經歷了「大躍進」、「大鍊鋼鐵」、「公社化」等瘋狂的歲月,而後又是三年全國範圍的大飢荒,而後又是「文化大革命」,這十多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重大的動亂年代,極左政治使國家和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我本人也蒙受大難。

我彷彿覺得自己的雙眼象台攝像機,自己的記憶象盤長長的膠捲,膠捲雖然塵封了幾十年,但放出來仍能看到歷史的畫面。

論語中有一句話: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歲月與往事都在悄然逝去,淪海橫流,人間多少悲歡情懷被浪淘盡!我的不少老師已經逝去,部份同學也已作古,生命對人類都相當的有限。在我有生之年,寫下這本回憶錄,為後人留下些歷史的痕迹,人們從中或許可以得到某種啟迪,對未來社會的進步也許會有所助益。

「菜根譚」一書的作者,明代著名文人洪應明,他寫過一聯:「寵辱不驚,看庭里花開花落來去無意,望空中雲捲雲舒」自己一生勞碌,命途崎嶇變幻,真象空中奔騰不息、卷舒莫測的雲兒!且借用對聯中「雲捲雲舒」四個字再加上「清華筆記」副標題作為此書的書名吧!
(未完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0: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