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俾斯麥時代的德國:通過經濟建設趕超世界霸主英國

作者:Brigade  於 2018-12-2 09: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文|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2評論

2011年01月12日 18:04 鳳凰網歷史

核心提示:俾斯麥是一個建築師,深知帝國大廈的穩固在於底層的堅實。面對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俾斯麥明白如果放任容克和大資本家們壓榨工人,那麼帝國的根基岌岌可危。一些開明的企業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克虜伯等人開設工廠儲蓄所,使工人在困難時能互相幫助。

俾斯麥說:「在經濟鬥爭中站在弱者一邊是我效忠這一王朝的傳統。」他創建的國家福利,特別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澆築了德意志的堅實基礎,社會矛盾因而得以緩和,到一戰前,德國成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典範,各階層似乎都有一種滿足感。

他同時也告誡德國人:「德意志民族經過漫長的分裂之後終於得到了統一,那麼我們就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致力於和平與公正……對於一些訴諸武力的國際間的爭執,經過深思之後,我想不能用簡單的決鬥方式來處理這些矛盾,這種方式似乎太欠妥當。」

到了1896年,英國人驚奇地發現:「身上的衣服是德國縫製的,少女們周末穿的漂亮披風與上衣來自德國。更讓人吃驚的是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產自德國,如孩子們的玩具、童話書,廚房用品、排水管、收音機、紙張、鉛筆,就連周末歌劇院里上演的歌劇也是德國人創作的,演員無一例外是德國人。」

李鴻章(右)赴歐時向俾斯麥(左)請教治國之道

面對中歐興起的龐然大物,歐洲極為不安,有人說「歐洲失去了一位主婦,得到一位主人。」但已沒有哪個國家敢輕易招惹德國,人們在不安中注視著德國,看這艘「橫衝直撞的鐵甲艦」會走向何方?

德意志帝國成立后,俾斯麥以多重角色為帝國大廈奠定基礎。他是一個貴族,心中充滿著貴族的榮譽與責任,於是他保留國家的上層,使容克和軍隊成為國家的支柱。帝國的行政機構看似是聯邦主義,各邦表面上沒有失去原有地位,但實際上權力屬於普魯士控制的帝國政府。軍隊、外交、關稅和銀行、財政、法律等等都掌握在帝國政府的手中。

普魯士佔有帝國55%的土地和61%的人口,帝國的皇位由普魯士國王的家庭世襲,皇帝有權召集兩個立法機構――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開會或宣布解散。而議會的權力很小,有人戲稱德意志帝國議會只是一個「發表獨白」的「沒有政府的議會」。其實早在19世紀40年代,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就提醒議會的代表們,說他們「只能提出請求而不能發表意見。」

而後來的威廉二世則反對立憲和政黨,他說:「朕的意志是最高法律。」他宣稱:「把德意志帝國錘鍊出來的是士兵和軍隊,而不是議會決議。」

這個龐大的帝國沒有內閣,只有一名大臣,就是帝國宰相,而政府各部的負責人由首相任命,稱為國務秘書。許多人向俾斯麥建議建立一個內閣,但他說討厭浪費時間來說服同事、朋友和顧問們,他的政策本就是明智的。

容克和軍隊在這個帝國的傳統地位不但沒有削弱,反而進一步加強,容克不僅進一步把持政治權力,而且積極投入經濟領域,從而擁有了巨大的經濟實力。而軍隊憑藉他們在統一之戰中的巨大作用,擁有了對政壇和普通老百姓的巨大影響力。馬克思說:德意志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餘、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並以警察來保衛的、軍事專制制度的國家。」

俾斯麥是一個經濟師,他建立統一的市場,出台商業法、營業自由法、關稅法、貨幣法等經濟法規使德國經濟發展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統一時,面對境內7個不同的貨幣區和33個具有鈔票發行權的銀行,俾斯麥做的是統一德國貨幣,以馬克作為法定貨幣單位。1873年,德國建立黃金儲備,改銀本位為金本位。

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急先鋒。在這期間,統一市場和鐵路發揮著令人吃驚的作用。

德國鐵路是以經濟為目標而發展起來的,政府規劃建設,私人進行投資,在政府的擔保下,銀行的貸款使德國鐵路建設從未遇到過資金短缺的問題。同時,德國加大對鐵路的管理,俾斯麥於1873年創立了「帝國鐵路局」來協調全國鐵路的建設、裝備和營運。為了統一和簡化各種鐵路公司的運費體系,原本67家德國鐵路管理局和1357種運費的德國鐵路終於在1876年聯合在一起,形成了統一運費和系統化的鐵路管理體系。

德國將重工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以採礦業為龍頭帶動鋼鐵製造等一系列經濟部門的發展,特別是積極促進了機械製造業的發展,使德國在很短時間內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輸出國之一,而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所佔的地位非常重要。用德國軍事巨人毛奇的話說:「我們化半年時間用武器取得的成果,要由我們化半個世紀時間用武器來保衛,才能使這些成果不再被人奪走。」

同時,德國的電力工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這一發展是與最新科學技術的發展聯繫在一起的。以電力為例,1866年,西門子製造了第一部大功率直流發電機,首次使機械能轉變為電能。1879年,他又發明了電動機,從而實現了將電能再轉變為機械能的突破。電氣工業迅速成了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工廠、車輛、電訊和照明等領域迅速電氣化。

1882年,電氣工業還未被單獨立項、只擁有數千工人的電氣工業,到1895年時,電氣工業一項中已有26000名工人,1906年增加到107000人。到19l0年,德國有了195家電氣公司,資本總額達12億馬克。在1893―1913年問德國電氣工業總產值竟增加了28倍,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到1913年,德國的電氣產品佔全世界的34%,居各國之首。作為頭號工業大國的美國佔29%。到20世紀初,德國在電爐鍊鋼、鐵路電氣等電能應用方面也郡居世界之首。

隨著經濟的發展,德國工業集團與銀行集團的關係日益緊密,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壟斷的趨勢,銀行加速了德國工業的規模和卡特爾的形式。在銀行的支持下,象西門子這樣屬於新興行業的企業不僅在國內呼風喚雨,而且走向國際,充分控制了國內乃至國際市場。個建築師,深知帝國大廈的穩固在於底層的堅實。面對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俾斯麥明白如果放任容克和大資本家們壓榨工人,那麼帝國的根基岌岌可危。一些開明的企業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克虜伯等人開設工廠儲蓄所,使工人在困難時能互相幫助。

為此,俾斯麥說:「在經濟鬥爭中站在弱者一邊是我效忠這一王朝的傳統。」他深信,「社會問題只有國家才能解決」。他指出:「只有現存國家統治政權採取行動.即由它實現社會主義要求中合理的、並與國家及社會制度相一致的東西,才能制止社會主義運動的混亂局面。」

這些想法正是德意志帝國政府推動社會保險的重要思想基礎。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麥向帝國議會宣讀了皇帝的沼書,宣布國家準備實行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三大類:《疾病保險法》、《意外事故保險法》和《老年和殘廢保險法》。

1883年6月,帝國議會通過了《疾病保險法》。規定;凡年薪2000馬克以下的農業工人、僕役、小學和家庭教師、劇場僱工、船員以及從事家庭工業者都必須進行強制保險。保險費由僱主和僱工共同籌措,一般僱主負擔l/3,工人負擔2/3。基金由僱主和工人兩方代表管理。凡繳納保險費者都有權參加代表的選舉。保險內容包括免費診治、醫療護理、死亡喪葬費和養病費,養病費從生病第3天起開始支付,如果疾病延續半年,其後的養病費就轉由意外事故保險基金支出。

在以後的數年中,社會保障類立法在帝國議會一一獲得通過並實施。德國社會保險立法適用範圍非常廣,包括全國所有工業人口。而且保險具有強迫性質,各種保險由國家直接籌備和管理,後來還成立了專門的分級機構來管理,甚至分擔部分保險費的開支。俾斯麥在談到國家在保險的意義時指出:「我們絕不能聽憑小百姓辛苦儲蓄的金錢受私家保險公司破產的危險……我們不能靠這樣的機關實行強迫保險制度。」

俾斯麥創建的國家福利,特別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澆築了德意志的堅實基礎,社會矛盾因而得以緩和,到一戰前,德國成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典範,各階層似乎都有一種滿足感。

俾斯麥是一個騎手,他拉緊德國戰馬的轡頭,極力控制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他了解歐洲均勢的意義,防止大規模戰爭爆發成為他的外交重點,他深明節制之道,在對外政策中採取低調,他說:「當我們到達一個優良的港灣時,我們應該滿足並且維護所得到的一切」。力圖使其他大國相信德國沒有進一步的領土要求。

他的首相生涯的後半段主要致力於消除其它大國的猜忌,全神貫注於德國在歐洲的安全,處心積慮防止法國崛起。這為德國贏得了20年的和平時光,使之羽翼豐滿。

他告誡德國人:「德意志民族經過漫長的分裂之後終於得到了統一,那麼我們就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致力於和平與公正……對於一些訴諸武力的國際間的爭執,經過深思之後,我想不能用簡單的決鬥方式來處理這些矛盾,這種方式似乎太欠妥當。」

在20年間,統一給德國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像一針強心劑,推動德國的飛速發展。1871年到1894年,被稱為「工業與經濟增長年」,各種合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魯爾區成為整個歐洲最重要的工業中心。

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機,讓統一的德國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人才儲備、科技儲備、成熟的國內市場、強有力的政府,這一切,使德國的經濟出現了跳躍性的發展,迅速實現了向工業社會的轉型,19世紀初,德國有4\5的人口從事農業,到世紀末,這一比例下降到1\5,德國變成了一個工業國,一個世界一流強國。

1896年,英國人驚奇地發現:「身上的衣服是德國縫製的,少女們周末穿的漂亮披風與上衣來自德國。更讓人吃驚的是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產自德國,如孩子們的玩具、童話書,廚房用品、排水管、收音機、紙張、鉛筆,就連周末歌劇院里上演的歌劇也是德國人創作的,演員無一例外是德國人。」

讓英國人無法接受的是,由英國人開創的許多事業,現在的老大居然是德國人,比如在電纜行業,德國不僅占的份額最大,而且購買德國電纜產品最多的就是電纜工業的家鄉――英國。再比如在化學工業,英國化學家威廉?亨利?珀金利用煤焦油製成了一種合成染料。但是,當時英國可以從殖民地獲得天然植物染料,因此英國不把這當回事。後來,珀金的老師霍夫曼把這一發明帶回德國,很快製成數十種新合成染料,德國形成了新的化學染料工業。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酸、鹼等基本化學品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出自德國,德國在各種精密化工生產中都走在前面。曾經對人工合成染料技術不屑一顧的英國不得不派人到德國學習,並從德國進口化工產品。

德國人從理論到應用的過程比英法等國要快3―5年,於是出現了「英法開花、德國結果」的狀況。借著統一的東風,及時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機,德國出現了經濟跳躍性的發展,迅速實現了向工業社會的轉型。1913年,它已經超過英、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Brigade 2018-12-2 10:37
馬克思說:德意志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餘、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並以警察來保衛的、軍事專制制度的國家。」

2018年中國是「一個以花瓶人大政協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餘、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並以警察來保衛的、軍事專制制度的國家。」
但是,中國沒有俾斯麥。看李鴻章老頭去見俾斯麥也很是可憐,沒有年輕人去學。從小時候的全部學識和經歷所造就的俾斯麥,不是你見面談談就可以學到的。
回復 北極天翁 2018-12-3 10:43
德國人一直想向東擴張,可每次向東發展都是慘敗,德國向西發展最順利,不但佔領了200多小邦國,還把法國滅了2次。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0 19: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