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說辯論

作者:Brigade  於 2018-6-30 21: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中國人不善辯論,不但如此,政治性辯論多導致敵對。
可是,辯論如同一面鏡子,可以更好認識自我。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通常是有局限的,辯論可以知道別人的想法,也可以完善自己的立場。
西方的辯論習慣歷史悠久。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活在盛世希臘,當時正值智者從全希臘各地雲集雅典,給民主制度雅典帶來了許多新知和自由論辯的新風尚的時期,蘇格拉底就喜歡到街上同人辯論。
鬼谷子的辯術一流,至少他的學生蘇秦張儀辯才傑出,縱橫戰國。不過,這多少給人以陰謀詭計的印象。但是,人類進步史決定統一帝國終將出現,和蘇秦張儀和陰謀關係不大。
老子的道德經實在是神仙之道,他對辯的看法非常狹隘: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就我們今天的世界來說,善者或弱者常常受到惡者的攻擊,其中不乏以辯逼人,難道善者就應該木訥受辱嗎?既然清平世界不常在,聖善之人不常有,我們自不必把自己當做得老子之道的高人,以他的道德束縛自己。
辯就要說,要用文字表達,可是聖人孔子又要求君子少講話。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論語·學而》中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由此看來,在人生中應該少說多做,這一點孔子與老子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
論語的很多話的害處同樣是,對君子對貴族的道德期望,在後世演變成全社會的道德標準。
在春秋戰國時代,墨家思想同儒家思想齊名。我認為墨家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更現實主義一些。關於辯論,《墨子·小取》總結得很好:
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這個總結,雖然不錯,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墨子》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無法深入的原因,就是缺乏嚴謹和傳承。《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那麼,其中墨子到底說了什麼,誰記錄的都搞不清楚,還談什麼科學。
從蘇格拉底的街頭辯議到亞里斯多德創立了邏輯學,僅僅是三代師徒時間。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很完備。說明古希臘人對哲學(科學當時從屬於哲學)追求還是一絲不苟鍥而不捨的。他的形式邏輯、三段論等邏輯學基本理論,現代人還在用。

辯論是西方政治生活的重要部分,古羅馬元老院的辯論是沒有限制的,而且現在被稱為議事妨害的慣例是當時常用的招數,這慣例今天仍然在加拿大,英國,美國獲得公認。有了正常辯論,就不必搞陰謀陽謀(相對來說,少些),不必發動文革迫害政治意見略微不同的戰友。精英來,精英去,國家很健康。沒有正常機制辯論政題,國家就在盲目獨裁者和平庸之間搖擺。精英不斷成為政敵殘害的對象,結果一個國家就變成精英自毀的牢獄和沒有長進的侏儒。
沒有文化辯論,就沒有新思想。如果中國科技落後西方几十年,文化思想大約落後兩三百年。被西方認為是普遍政治準則的三權分立制度和其他啟蒙主義信條,統統被中國共產黨當做『所謂的普世價值』而拒之門外。在這種壓抑的政治氛圍下,中國文化沒有創新,只有落後和停滯,無論是從倫理道德還是心理學還是政治學還是文學,莫不如此。
在美國,辯論從小孩抓起,不但小學生的很多小項目作業要講介,而且中學大學更有辯論俱樂部,有模擬聯合國辯論競賽。美國一些議員,曾經就是這樣在中學大學得到鍛煉。
中國,離現代太遙遠,沒有思想現代化,連存亡都是問題,何況復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9: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