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鶯歌燕語
最近,我所在地區的一家特別電影院和幾個高中正在放映一部叫《Race to Nowhere, The Dark Side of America's Achievement Culture》的紀錄片,引起了家長學生以及媒體的關注。這部紀錄片探討了美國的教育問題和青少年的身心問題。前幾天接到通知,我們學校也將放一場。
電影的導演(Vicki Abeles)原來是加州的一位律師,三年前由於自己的女兒心理出了問題,對上學產生了恐懼,再加上同一社區一名青少年因為沒有拿到A而自殺,使得她決定用一部紀錄片來反映這麼一個問題:太多的中產或富裕家庭的子女為了一張漂亮的履歷,學了一身的才藝,卻失去探索新知識的能力,並影響了身心健康。她希望在美國興起一場草根運動來探討這一問題。
要想知道你家的後院是不是也在放映這部紀錄片,可在這裡查。
其實美國的教育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呈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一些地區的孩子是「餓死」,而另一些地區是「撐死」。我所在地區就是屬於「撐死」的那一種。孩子每天睡眠不夠,沒有時間可以閑下心來讀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有時一天有三,四門考試,成績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數。在這樣的壓力鍋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就很可能出現問題。紀錄片反應的就是這些「撐死」學區的情況。

對亞裔新移民的孩子來說,在父母望子成龍的期待下壓力更大。我的社交圈很小,朋友家的青少年也不多,但就是這樣,已經知道有兩個高中生有一陣子需要靠抗憂鬱症藥物和心理醫生過日子。還有一個孩子從上小學起,只要一有考試,頭天晚上就會睡不著覺。另外有兩個高中生只要學習一緊張就在家裡暴跳如雷,發無名火,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而這幾個孩子在學校都有頂尖的成績。
另外從媒體中也了解到,亞裔孩子的自殺率偏高。一年前,在短短的三個月中,加州理工學院 (CalTech) 有三名華裔學生自殺。1996 年到2006 年,在Cornell 大學的21 名自殺學生中,就有13 名是亞裔,佔百分之六十以上,而 Cornell 只有百分之十四的亞裔學生。在美國,自殺名列大學生死因的第二位。
這些觸目驚心的例子,應該引起華裔家長們足夠的重視,不能忽略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