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激辯「美國銀行國有化」 (ZT)

作者:路不平  於 2012-2-28 22: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林俐 2009年02月25日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的一句——「不需要正式地把銀行國有化」,在周二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上個星期還狂跌的銀行股,迎來了近一個月以來最大幅度的上漲。

2月13日,當美國媒體、官員和學者就政府是否應該把銀行業國有化這個問題辯得面紅耳赤之際,那些恐懼救市方案會帶上「社會主義」色彩的投資者們,大力拋售銀行股。此舉導致了花旗銀行(Citibank)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股價分別跌到了18和25年以來的新低。

現在的情形是,即便是自由市場主義的堅定信徒、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都表示——「在百年不遇的情況下,也許有必要暫時性地把銀行國有化,以便有效和快速地進行重整」。投資者們因此更願意相信的事實是——對美國的決策者而言,進行國有化的誘惑,已經是越來越強了。因為擔心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損,投資者們選擇了撤離。

但伯南克卻在24日本周二進行的國會聽證會上強調——即使是為了進行必要的重振計劃,政府也不一定非得接管背負著巨大問題資產的美國銀行。消息傳開后,銀行股普遍回升。上述兩家銀行的股價,更是上漲了約20%。

從市場所恐懼的「美國進入銀行國有化的前奏」,到伯南克所說的「美國不需要國有化,而是公私合營」,這兩個論調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

救市政策換來殭屍銀行?

根據美國的官方數據顯示,今年頭兩個月內,已經有14家銀行倒閉。在這其間,最大的一家銀行總資產高達17億美元。而去年一共有24家銀行倒閉,其中之一的IndyMac銀行,已經由政府臨時接管到適合的買家出現。

最讓美國政府擔憂的,是目前還在生存邊緣掙扎的巨無霸們——花旗和美國銀行就是例子。政府擔憂的原因是,假如它們龐大的業務中斷的話,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在金融領域波及更大的層面,從而使得經濟危機更加惡化。

07年的時候,次貸危機開始爆發。房屋抵押貸款開始出現爛帳,而在這之前,這些高風險貸款已經被證券化后賣給了投資者。正是因為這樣,風險範圍被擴大之後引爆了去年的金融危機。在數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之後,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金融證券市場會出現虧損,他們喪失了信心,大量撤離了他們的資金。此舉導致了融資困難、拆借成本上漲,進而威脅到了銀行的資金流動性。

自去年美國金融業崩潰以來,花旗和美國銀行已經分別得到了來自政府的分別為500億和450億美元的注資。近日,正是因為有報道指出,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增持花旗銀行股份至40%,才引發了「國有化」之嫌。

美國政府2月23日宣布,將針對美國20家最大的銀行啟動一項「壓力承受測試」(Stress Test)——通過嚴緊的查帳來探清它們的資金狀況和生存能力。觀察家認為此舉意味著,一旦摸清了大銀行們資金不足的現實,政府將可能動用更多納稅人的錢來扶持金融業。而這,將可能會是個無底洞。

根據美聯儲去年9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目前20家最大的銀行總資產達7.8萬億美元。但是有關其不良資產的數目,卻沒有公開。

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已經動用了大約2萬億美元來救市,其中包括有挑選的注資以及購買金融機構的股份和不良資產、扶持汽車業、擔保存款等。

伯南克在2月24日的聽證會上解釋說,「壓力承受測試」不是為了給銀行打分,而是為了摸清楚它們到底需要多少資金來滿足美國經濟的信貸需求。他承認說,政府有可能增持更多地銀行股份,但是他拒絕把這個舉動視為國有化。

他強調說:「應該叫做公私合營而不是國有化,因為政府不是這些銀行的唯一持股人,甚至不是控股股東。政府和私人投資者將共存。」

但是一位議員卻質疑說:「這聽起來好像是扶持著死人走路,這是不是形成了殭屍銀行?它不是一種自殘性質的國有主義嗎?」

反方正方

其實,有關銀行國有化的辯論從去年底就已經開始。反方立場的觀點是:政府干預,將會嚇跑私有資本。

華盛頓智庫加圖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艾倫.雷諾斯(Alan Reynolds)就此寫了一篇名為《一個謀殺銀行的計劃》的評論。

雷諾斯認為,當政府持有過多的銀行股份,普通股份持有者的利益將要受損。因為當銀行盈利時,政府將第一個得到分紅,而假如銀行破產,政府又將優先得到賠償。「當政府霸佔了駕駛室,聰明的投資者們會撤離」,他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也有觀察家認為,國有化將會帶來不公平競爭——有政府撐腰的銀行,可能會吸引到更多的存款和貸款人,因為他們會覺得所有的資金都將獲得政府的擔保,不像其起他的私營銀行,它們會有有最高存款擔保額的限制。

前達拉斯州美聯儲的經濟顧問的傑拉.奧.迪利斯庫(Gerald P. O'Driscoll Jr)則認為,國有化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原則,將給納稅人帶來風險。他指出,美國財政部已經動用了人民的錢來購買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而又為了給這些銀行提供更多的貸款,擴大了預算赤字。

更令迪利斯庫感到不滿的是,政府把一些已經接管的機構——如提供房屋貸款的房地美和房利美,當成了「政治提款機」。為了取悅民眾,推出的放任的貸款轉換計劃(loan modification)在提高了救市成本之餘,並沒有解決防範風險的根本性問題。

其實,美國官方從來沒有正式提出過要把銀行國有化。決策者們總是強調說——所有的國家干預政策都是暫時性的,當市場穩定后,將完全回歸私有資本。

這種策略在美國也不是新鮮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因為放任地提供信貸和不嚴謹的風險評估,導致美國各地颳起了一股銀行倒閉的風潮。

從1989年到1994年,一共有超過1600家銀行倒閉或者要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伸出援救之手。當時的FDIC就接管了不低於100家的銀行,為的就是提供整頓資金以及擔保所有存款人不遭受絲毫損失。接管期間失敗的銀行們將進行重組,而FDIC將會與適合的買家進行談判。最終所有被「國有化」的資產在90年代末又全部歸還給了私有資本。

現在已有消息稱,那批曾經參與90年代搶救美國銀行業的老將們,目前正在積極地遊說決策者們將這一幕再次上演。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09: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