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資本主義真病了? (ZT)

作者:路不平  於 2012-2-15 02: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信仰見證|已有5評論

[新華國際]
 

核心提示:2012年伊始,面對步履蹣跚的世界經濟復甦,資本主義制度缺陷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的眾矢之的。上個月月底落下帷幕的第42屆達沃斯論壇中,反思資本主義制度就是貫穿論壇議題的靈魂。

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制度不再適合世界」、「陷入危機的資本主義」,這類此前西方主流輿論中絕少出現的「政治不正確」語句,近來也突然湧現在美歐各主流媒體中。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甚至以 「危機中的資本主義」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評論文章。種種跡象表明,西方主流社會終於開始直面資本主義的「病人身份」,「資本主義病了」已經是歐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從最底層到決策層的共識。

鑒於美國經濟依然陷於停滯,歐元大廈搖搖欲墜,資本主義經濟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但資本主義僅僅是經濟出了大問題?當然不止如此,資本主義政治也出了大毛病,泛濫美歐的「佔領運動」與城市騷亂就是明證。

但凡有點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病人最大的忌諱就是自欺欺人,不承認自己得病,不配合醫生的治療工作,這樣下去最後遭罪的還是其個人。然而,在資本主義「患病」的事實面前,西方國家有些人還是不甘於承認資本主義制度設計的缺陷,反倒是歸咎於其他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經濟體。由此看來,「病人」資本主義距離「認清事件本質」,徹底「洗心革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過去的一年,全球開始重新認識資本主義。法新社

資本主義真病了?

資本主義病了。看來,這不是一個旁觀者的幸災樂禍,而是歐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從最底層到決策層的共識。資本主義之疾最戲劇化的呈現是一度風起雲湧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其後歐美各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探討始終沒有停止。《金融時報》日前甚至以 「危機中的資本主義」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評論文章。

今日資本主義的病症之一是貧富分化加劇。金融行業在過去二三十年迅速膨脹,出現「贏者皆得」的經濟模式。華爾街攫取了大量社會資源,1970年銀行高管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0倍,現在則是400倍。經合組織在最近的一篇研究報告中宣稱,美國最富有人群 「獲得了過去30年收入增長的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全美窮富之間存在「強烈衝突」。美聯社說,美國貧富階層處於24年來最緊張狀態。

資本主義的另一病症是經濟持續低迷。自2008年以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繼而引發歐債危機和全球範圍的金融危機和市場崩潰。美國政府雖然數度採取財政及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但收效並不明顯,失業率長期在9%左右的高位徘徊。在歐洲,過去的2011年,多國經濟陷入低迷,而經濟不振則導致大規模失業和社會福利削減。

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病因的診斷書里,很多分析者提到了「道德」二字,或者說「利己心」過分膨脹。不可否認,「利己心」這隻看不見的手通過市場促進競爭、分配資源、引導創新,但「利己心」並非始終符合社會利益,它同樣誘發市場壟斷、社會不公、資源過度消耗……成功的資本主義不僅需要「利己心」,還需要更廣泛的道德觀念。

現代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凱恩斯說:「企業家蛻變成為奸商,對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企業家的收益只有在與他的活動對社會大致上且在某種意義上做出的貢獻有所聯繫時,才能得到容忍。」英國首相卡梅倫日前發表講話,呼籲創造「負責任的資本主義」,他對新型資本主義的首要構想就是「社會責任」。卡梅倫說:「人不是原子化的個體,企業也有責任。」 

資本主義哪裡出了毛病?

英國《金融時報》徵集一組以「危機中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in Crisis)為主題的文章,這在5年前簡直不可想象。現在FT這麼做,反映了兩點:一是輿論的惡化程度,二是大部分工業國家的實際狀況都令人苦惱。

美國人向來是資本主義最熱切的擁護者。然而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目前僅有50%的美國人對資本主義持肯定看法,而40%的人則不然。這種幻滅感在18至29歲的年輕人、非裔和拉美裔美國人、年收入3萬美元以下的低收入人群、以及自詡的民主黨人士中間表現得尤其明顯。

按照新近的標準,在美國前三次選舉中,獲勝者都經過了浴血奮戰。2006年和2008年的選舉中,左翼勝出;2010年選舉中,右翼全面獲勝。然而,鑒於右翼中間興起了「茶黨」,而左翼出現了「佔領運動」,在今年的選舉中,候選人們必須比往年更加奮力拚搏。

那麼,對市場資本主義的幻滅是否有其道理呢?這取決於對兩個關鍵問題的回答:我們眼下的問題是當前形式的市場資本主義所固有的,還是有更加直接的解決方法?能夠想到更好的選擇嗎? 

西方資本主義的三宗罪

英國《金融時報》刊載了一篇題為《西方資本主義的三宗罪》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西方資本主義陷入危機,這是因為西方犯了三點錯誤。

第一是把資本主義視作一種意識形態概念,而不是用來改善人類福祉的實用工具。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大概是以下思想觀念的最大受害者:市場總是知道得最清楚,因此沒有必要對它們嚴加監管。這種信條在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破壞。不過沒有一個亞洲社會深受其害。相反,亞洲人認為,缺乏良好的治理,沒有一個社會能夠繁榮發展。

要使資本主義良好運轉,政府必須扮演監管的角色。許多西方政府都忽視了這一點。雪上加霜的是,西方還孕育出了一個龐大的、被廣泛認為創造了大量「價值」的金融服務業。在一段時期內,就像所有完美的龐氏騙局一樣,情況看起來的確如此。但現在水落石出,這個行業並沒有創造任何實際價值。 

2011年11月17日,示威者在美國紐約聯合廣場高舉標語牌。當日,近千名示威者集會紀念「佔領華爾街」行動滿兩個月。本報記者 申宏/攝

病了的西方:各界名流開始反思資本主義

在那本著名雜誌《經濟學人》的最近一期封面上,不再是某個諾獎獲得者或企業領袖的頭像,而是令人驚訝地換上了被稱作共產主義者代表的列寧。在《金融時報》這份著名的報紙上,各界名流也開始反思資本主義,當然,少不了像格林斯潘一樣的人寫文章為資本主義申辯。

鑒於美國經濟依然陷於停滯,歐元大廈搖搖欲墜,資本主義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危機。而比這場現實危機更深入的,是西方有些人面臨的精神危機:思維混亂、胡言亂語,還時不時地對著周圍的人大聲罵上兩句。這不是典型的精神病,又是什麼?

韋伯在那本影響持久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從精神層面對資本主義作了很好的註解。他所謂的資本主義精神,把個人努力增加自己的資本當成一種盡職盡責的行動,視為一種美德和能力的表現。但這種增加財富的方法不是通過搶劫、掠奪等暴力手段獲得的,而是以合理地計算收支、有條理地安排生產經營活動為特徵。而新教的禁慾主義倫理為資本主義企業家提供了一種心理驅動力和道德能力。

但隨著技術創新和獲取財富的手段增加,資本主義精神逐步退化到只知「賺錢」、不顧「道德」的一種境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過去30年裡,美國的貧富差距逐步擴大:1974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擁有的財富數量佔GDP的9%,而到了2007年,這個比例已經擴大了23.5%。

曾經鼓吹資本主義是「歷史終結」的福山,轉而意識到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對資本主義的基礎構成了挑戰,否則,佔領華爾街運動也不會來得這麼猛烈。但也有論者指出,他的思維也只是局限在美國國內,他沒有意識到,美國中產階級之所以能保持現有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正是現行經濟體制所維繫的全球不平等狀態。

病了的西方,在事實面前,還是不甘於承認資本主義制度設計的缺陷,反而對亞洲和世界其他經濟體大加嘲諷,認為沒有一個國家能提出一個前後連貫的制度來取代資本主義,也沒必要為西方的危機歡呼跳躍,因為大家都在一條船上。

但這只是失敗者自欺欺人的恫嚇。兩相對比之下,亞洲和其他國家正展現出欣欣向榮的活力。人有病,尚不知,這才是最大的問題。(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質疑資本主義在西方集中爆發 爭論哪種模式可取

「資本主義制度不再適合世界」、「陷入危機的資本主義」,這類此前西方主流輿論中絕少出現的「政治不正確」語句近來突然湧現在美歐各主流媒體中。在被稱為「全球資本傢俱樂部」的達沃斯論壇中,第一場活動就是「資本主義大辯論」。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資本主義被奉為「神話」:它等同於自由、民主,所有人都能在這一制度下致富,但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正在打破這一「神話」。在最富裕的美國和西歐,「為吃飯問題發愁」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最大問題;在被稱為「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最富有的100名印度人擁有的資產相當於印度GDP的1/4。

面對著這場制度性的危機,西方輿論紛紛提出用各種模式來修補「漏洞」,最熱門的要數中國模式。儘管多數西方學者和政客認為絕不可能「學習中國」,但法新社援引西方一跨國公司老闆的話說道:「如果西方不在三四年內馬上改變,我們一生所經歷並認為最佳形式的資本主義就玩完了。」

英刊:如何拯救資本主義

【美國《時代》周刊1月30日一期文章】題:如何拯救資本主義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進入第四個痛苦的年頭,幾乎所有能為衰退承擔罪責的人都沒能倖免。這場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災難爆發后,詆毀貶損之聲不絕於耳。鑒於今年很可能又是慘淡的一年,而且缺少現成的解決辦法,所以大家瞄準了一個新目標:資本主義本身。

引發公眾不滿

原因顯而易見。由於就業崗位仍然稀缺,歐美中產階級家庭的福利吃緊,按照目前的運轉方式,資本主義顯然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所有人創造經濟機遇和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在學校里學到,資本主義是一種獎勵勤勞者和能人的精英模式。然而,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后,得益於資本主義的往往都是有背景和有特權的人。

目前仍在美國就業的人們無法像他們的老闆那樣從資本主義當中獲取大量好處。作為華盛頓的智庫,政策研究所最近發表報告指出,平均來看,美國大企業CEO在2010年的收入為1080萬美元,比前一年增加了28%。普通工人的工資則為33121美元,只增加了3%。按照這種水平,CEO的收入比僱員高出325倍。

當然,資本主義以往也曾多次遭到批評。卡爾·馬克思的名言是,壓迫是資本主義運作方式的固有組成部分,但資本主義大範圍地消除了貧困;促進了醫藥、信息和交通領域的創新;通過貿易和金融把國際社會結合在了一起。

資本主義能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 「從不會墨守成規。它之所以能得以維繫並繁榮發展,是因為它在困境中一次又一次地改革。 「大蕭條」的苦難引發了一場促使資本主義實現平等與穩定的運動,從而加強了政府保護和管理—— 就是新政和歐洲福利國家。後來,為了擺脫20世紀70年代的滯漲,資本主義不得不提高效率和創新能力。里根和撒切爾夫人開創了解除管制、自由貿易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時代,催生了全球經濟繁榮。如今,在曠日持久的衰退中,資本主義面臨著又一個拐點。全球金融部門仍然境況不佳,普通百姓遭受著奠大痛苦,資本主義再次需要變革,要更加具有包容性,更加平衡,減少反覆爆發的災難。問題不在於資本主義是否必須改革,而在於如何改革。

面臨改革難題

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一致意見。答案在於政府與市場之間無休止的關係變化,而這種變化決定了資本主義在歷史上的多次迂迴轉折。「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組織者之一馬克·布雷說,優先重點是應該加強對銀行業者的管理。政策研究所的收入不平等問題專家查克·科林斯呼籲實施稅改,增加向最富有的人徵稅,阻止他們鑽避稅天堂的空子:實施新的企業規定,加強勞工和社團對公司管理的影響力;限制大企業向政界人士捐款和展開遊說的能力。科林斯認為,「如果不能對財富和權力加以制約,資本主義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不平等。

不過,可供政府採取的手段也許並不多。由於債務和赤字急劇增加,工業化世界的各國政府被迫削減保護窮人的社會福利開支。債務還迫使政界人士進一步放寬資本主義的自由度,取消創業限制,放鬆受保護的勞動力市場,以加強本國經濟的競爭力。西方各國政府沒有採取拯救措施,而是發出了撤退的信號。

英報文章:只有市場能解資本主義之毒

金融業因准入門檻高而不會面臨突如其來的競爭,它負責處理通過政府指令來定價的一種特殊商品的供求,那就是金錢。甚至在它準備用發行債券的方式來為自己獲得救助埋單的時候,它仍在將巨額獎金裝進自己的腰包。這就是資本主義,但不是自由市場。

我們必須區分「市場」這個詞的兩層含義:一是指「商業」,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平台交流商品與服務,進行消費,而且可以自由競爭。這樣做的結果是創新、高效以及質量與價格的全面改進。在這種情況下,規章制度除了用來制止壟斷和強制執行合同外,幾乎沒有多少存在的必要。

「市場」的另一層含義是賭場,在這裡可以購買、轉賣(比如股票)並從事投機活動。這樣的市場對於資金配置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們容易大起大落,而且需要監管。它們還會產生不公平的結果,而且往往會形成壟斷。 

西方從中國模式找出路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2月3日文章,原題:失望瀰漫在達沃斯上空

出席達沃斯論壇的西方貴賓因遭遇信心危機而驚慌顫抖,指望中國出手相救。與會領導人宣布,資本主義本身已陷入危機。論壇創立者克勞斯·施瓦布聲稱,資本主義目前的形式已不適應當下世界。

事實上,資本主義作為世界經濟的組織原則和驅動力目前依然發展良好。但問題出在資本主義的「政治侍女」——全球化身上。資本主義從監管的牢籠中釋放出來后,近期顯示出對孕育培養它的西方的不忠。如今,資本滾滾流向金磚國家,尋求更高回報,又令脆弱的歐洲經濟雪上加霜。

金融資本可以在世界各國自由流動,但人力資本卻不能。要解決這一問題,理論上的方法是消除國家政權,這樣人就可以成為絕對的經濟自由人,在世界各地自由流動,從自由市場中真正獲利。但事實情況是各國人民都願意在自己國家生活,並希望本國經濟繁榮。

要想實現資本、貿易和人力資源的無國界,還任重道遠。但只有這樣,全球化才能從零和博弈變成雙贏。

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世界有目共睹。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成功策略也給其他國家提供寶貴經驗。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今年的達沃斯論壇在探討轉型和重建新模式時將中國經濟作為主要內容。西方國家都想從中國經濟中找到良藥,醫治當前的全球經濟。(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彼得·李,張博譯)

在達沃斯論壇外,抗議者打出「匪幫聚會」的牌子。

資本主義絕非歷史終點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題:資本主義絕非歷史終點

這難道不奇怪嗎?當柏林牆倒塌、「鐵幕」被拉開之際,一場歷史競賽似乎畫上了句號。弗朗西斯• 福山(Francis Fukuyama)甚至宣稱,歷史到達了終點站——人類想來已經達到了巔峰狀態,資本主義已經無可替代。

歷史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承諾實現平等的思想永遠不會消失,不管實踐證明了什麼。而且,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所施行的資本主義達到了各個方面都讓人滿意的程度。歷史決定論是福山觀點中最為荒謬的一面。自由主義哲學家決不會接受歷史的發展是預先註定的觀點。

自冷戰結束以來,各種不同的社會組織方式繼續爭奇鬥豔。因此,如今基本上只有草根抗議活動中能夠看到社會主義的身影,比如「佔領運動」。這場運動如何才能實現目標仍然沒有任何眉目,它所涉及的眾多問題都包含著一個核心因素:抨擊金融業。

縱觀這場金融市場危機的演變過程,唯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竟然過了這麼長時間,才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運動。這場危機為反對金融體系的人們提供了有力的理由。為防止金融體系崩潰而實施干預的做法,不僅嚴重削弱了人們對金融市場的信心,也動搖了人們對整體市場經濟的信心。當一家金融機構發展到過於龐大、或者關係過於複雜,以致其償付能力可能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時,政治家必須進行干預。「大到不能倒」的問題導致社會(更確切地說是納稅人)不得不為個別金融機構的生存埋單。

這動搖了自由市場的基石。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原則是:在法律制度規定的界限內,個人享有充分的自由。這項原則鼓勵個人利用各種機會,並對風險加以評估。就釋放個人的潛力而言,沒有一種制度能與市場經濟媲美。正如哈耶克所言,市場是最佳的發現機制。

遊戲規則應當明確。成功者可以自由地佔有(稅後)利潤;而虧損者必須承擔後果,破產是最終的制裁。因此,「大到不能倒」現象不僅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破壞了一項社會原則——即個人應為自身行為負責的原則。

數十億納稅人的資金被用於拯救被認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機構,這沉重地打擊了人們對自由市場體制的信心——這進而對自由社會構成了威脅。人們對政府寄予厚望,可政治家實際上沒有那麼大的作為,這一點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與此同時,在幾乎所有地方,人們對政治家的信任都跌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

另一方面,金融業至今仍然未能對以下這個基本問題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金融業活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增進了社會的福祉?它們對於充滿活力的經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嗎?

如果你以為金融業會承認其部分業務確實是多餘、甚至是危險的,那或許是一種奢望。因此,政府正面臨著一個挑戰,即建設可信的監管機制,使金融業能夠提供被認為不可或缺的服務,並儘可能地阻止該行業追逐被認為對社會有害的活動。

儘管現在有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改進,如提高資本要求和提高透明度,但這項任務仍然遠未完成。鞏固市場經濟和自由社會基石的挑戰依然存在。歷史永遠不會結束——只有那些篤信瑪雅曆法的人,才以為歷史會終結。瑪雅曆法預言世界末日將在2012年12月到來。(來源:新華國際 作者:奧特馬爾•伊辛,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金融研究中心總裁,曾為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

英報:資本主義如何毀了印度?

英國《金融時報》1月28日發表了題為《資本主義如何毀了印度?》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這是一幢房子,還是一個家?是新印度的神廟,還是遊盪著新印度幽靈的貨棧?自打「安蒂拉」出現在孟買的阿爾特蒙大道之後,這裡便和以往不一樣了,發散著神秘和淡淡的威脅。「我們到了,」帶我來這兒的朋友說,「向我們的新統治者致敬吧。」

安蒂拉屬於印度首富穆凱什·安巴尼。我應該看看這些對它的介紹:有史以來建成的最昂貴住宅,27層樓,3處停機坪,9部電梯,空中花園,舞廳,氣象室,健身房,6層樓的停車位,600名傭人。可看到那一面垂直草坪時,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固定在一張巨大金屬網格上的草坪從空中傾瀉而下。草坪由一塊塊乾草皮拼接而成,有的地方出現了脫落,掉下一塊塊整齊的矩形草皮。顯然,「涓滴理論」失效了。

但「噴涌理論」卻起到了作用。正因如此,在一個有著12億人口的國家,最富有的100名印度人如今擁有的資產規模,相當於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四分之一。

坊間傳言(《紐約時報》也曾報道過),或至少是曾經傳言,安巴尼一家並沒有住在安蒂拉。也許他們現在正住在裡面,但人們仍然在背後議論著有關幽靈、厄運和風水的話題。我覺得這全怪卡爾·馬克思。他曾說過,「資本主義...... 曾經彷彿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再能夠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

在印度,有3億人屬於新興的后「改良型」中產階級,他們身邊遊盪著25萬因負債纍纍而自殺的農民的幽靈,還有8億窮困潦倒無依無靠、只為給我們讓路的農民。同樣在我們身邊的,還有那些每日生活費不足50美分的苟延殘喘的人們。

安巴尼的個人身家超過200億美元。他持有信實工業的控股權,該公司市值達2.41萬億印度盧比(合470億美元),旗下擁有一系列全球業務。信實工業持有Infotel 95%的股權,後者數周前收購了一家媒體集團的多數股權,該集團設有電視新聞和數個娛樂頻道。Infotel是唯一獲得4G寬頻全國性牌照的公司。安巴尼還擁有一支板球隊。

資料圖:當地時間2009年3月28日下午,數萬示威者在倫敦街頭遊行,要求參加倫敦峰會的G20領導人「以人為本」「公正行動」,解決貧困、就業和環境變化等問題。圖為工運組織抗議資本主義帶來危機

資本主義制度將面臨第四次變革

西方國家如今在努力為資本主義制度重整舊河山,而東方則希望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良。

歐洲各國政府為何無力解決單一貨幣危機呢?美國又為何無法解決預算赤字問題,並結束這場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呢?抗議者們為何去攻擊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呢?

對於所有這些問題以及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其他許多問題,我在韓國首爾無意間找到了答案——至少是部分答案。我當時在一次會議上就全球資本主義制度的未來這一課題發表演講,並在韓國宣傳了我的一本書。這本書討論的就是全球資本主義制度在這場金融危機后將走向何方。沒想到該書成了暢銷書。人們主要關注的其實是這本書的書名:《資本主義制度4.0》。

「資本主義制度4.0」指的是全球資本主義制度的第四次變革。前三次變革是:19世紀初主張實行自由貿易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凱恩斯式的福利國家制度;上世紀80年代初由撒切爾和里根開創的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的貨幣主義。

我在韓國、新加坡等地與很多人士交換過意見。他們都支持以下說法:因這場危機而形成的新式資本主義制度,肯定與2008年遭到重創的資本主義制度大相徑庭。這場變革不只是調整一些規則或換下一些無能之輩。這場變革將改變市場與政府的關係。而這兩者的關係正是不斷演進的各種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所在。

在亞洲一些國家的不少人士看來,這場危機讓一種過於簡單的觀念灰飛煙滅了,即市場會自動形成最佳結果,社會一般須全盤接受市場作用的結果。亞洲人如今可以認真審視如何打造新式資本主義制度的問題了,這種制度將在社會領域產生不同於危機前的結果。在打造比這次危機期間已崩潰的資本主義模式要公平、穩定的資本主義制度方面,政治和市場應各自發揮什麼作用的問題,人們進行的辯論可能令人倍感鼓舞。

這與美國和歐洲的局勢形成了鮮明對比。儘管發生了「佔領」運動以及圍繞抗議出現了各種言論,但西方政客們如今想的全是去修復舊制度。德國堅持舊式的中央銀行制度,由此在破壞歐元的生存。美國共和黨人將任何錶明對百萬富翁徵稅額可能高於危機前水平的跡象譴責為「階級鬥爭」,而民主黨人則對改革50年前修改的社會福利制度持完全抵制的態度。西方國家政府甚至沒有考慮增加小企業和抵押貸款,因為這麼做會幹擾管理層的特權。

如果西方國家政客拒絕接受新的經濟理念,他們就無法為打造不同於且好於危機前狀況的未來提出想法。因此,如果西方政界喪失方向感並令選民大失所望的話,我們不應吃驚。如果下一個亞洲對西方的出口大幅增長過程,不僅包括新產品、還包括新理念的話,我們也不應吃驚。(摘自《參考消息》)

新報:現代資本主義暴露五大缺陷

首先,即便是走在前列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也無法給公共產品——如潔凈的空氣和水——進行有效定價。締結新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的失敗顯示出了機能停滯的癥狀。

其次,在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資本主義導致了異乎尋常的貧富分化。不斷擴大的差距在『定程度是創新和創業精神的簡單副產品。人們對於史蒂夫·喬布斯的成功並無怨言,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巨大的財富使團體和個人可以收買政治權勢,而後者又能幫助創造更多財富。只有少數國家—— 例如瑞典——能夠在不讓經濟增長陷入崩潰的情況下阻止這種惡性循環。

第三個問題是醫療保健的提供和分配,這樣的市場不符合對於確保經濟效率的價格機制必不可少的多項基本要求——它首先讓消費者難以評估他們所接受的治療的質量。

這個問題將會變本加厲:隨著社會變得更加富裕和老齡化,醫療保健費用在收入中所佔比例無疑將會上升,在幾十年內可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0%。許多國家正在遭遇這樣一個道德難題:如何在避免醫療服務獲得方面出現巨大不平等的同時,維持對生產和消費的激勵——這個問題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嚴重程度超過了在其他任何市場。

諷刺的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運用公眾運動敦促個人更加關心自己的健康,同時義培養著個誘使眾多消費者吃下極不健康食物的經濟生態系統。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稱,有34%的美國人肥胖。顯然,常規尺度下的經濟增長——意為增加消費—一無法菩始善終。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liuxiaoyu 2012-2-15 02:40
照片都打不開,看不到呢
回復 sousuo 2012-2-15 03:14
照片看不到。

資本主義從來不拒絕改變,它拒絕的只是往「社會主義」改變罷了。
回復 路不平 2012-2-15 03:16
liuxiaoyu: 照片都打不開,看不到呢
Try refresh your screen.
嘗試刷新屏幕
回復 路不平 2012-2-15 03:27
sousuo: 照片看不到。

資本主義從來不拒絕改變,它拒絕的只是往「社會主義」改變罷了。
對市場經濟的過分迷信與依賴,使得西方經濟陷於泥沼不能自拔。
回復 sousuo 2012-2-15 03:30
不用急,慢慢就自己走出來了,三十年代不也有過一次嗎?

它所依靠的是私有制,具體的經濟制度是一直在不斷演變的,不會有個什麼方案解決所有問題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2: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