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報》周二(1月24日)刊登金融業巨頭滙豐銀行首席經濟師史蒂芬·金的評論文章「人民幣崛起折射西方實力衰退」。
文章認為,20世紀國際儲備曾經從黃金轉向美元,21世紀人民幣將取代美元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美元或許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最佳選擇,但不會維持很久。21世紀金融界的最大變革之一將是人民幣的崛起。人民幣正在成為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
「印證一個國家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最明顯信號,不是舉辦奧運會或贏得世界盃,也不是擁有核能力或公海上的航空母艦數量,而是這個國家的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文章回顧歷史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國際間最通用的三種貨幣是英鎊、法郎和德國馬克。但是三足鼎立的貨幣王國沒有延續多久:20世紀美元佔據主導,歐洲貨幣退位。1940年代後期,1英鎊曾經面值超過4美元。
開放金融
「人民幣的崛起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同義詞,正如美元反應出美國的經濟成就。由於人口眾多和超常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很有可能在2040年前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大,並不意謂著就有影響力,特別是在金融領域。中國在1820年前後,同樣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卻成為工業化程度更高,金融體系更成熟的歐洲強國的攻擊目標。「
文章認為,中國人對這一段歷史深有研究。「中國知道,必須放棄在金融領域的單純。而這麼做的後果,就是我們所有其他人都將越來越依賴北京所制定的政策、廣東製造的產品和上海以及香港的金融服務。」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大國,不必太久,中國就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金輸出國。」
國際化
文章列舉聯合國的統計數字: 中國加上香港在2010年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直接投資國。 而美國受困於龐大的債務問題,政府卻束手無策,除了大量印鈔票別無其他更好辦法,導致美元不斷貶值。
這將使中國擁有的龐大美元資產從人民幣角度來衡量大幅貶值。雖沒有拖欠債務之名,卻有其實。美國正在走過去60多年來英國的老路。
目前,中國正在全世界大規模購買海外資產,其中越來越多的收購是用人民幣交易,而不是美元。
「中國正在繞過美國和歐洲建造貿易和金融交往的又一條絲綢之路。」
不過,文章最後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仍然漫長,現在仍處在襁褓狀態。但中國最終將如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一樣,重新塑造21世紀的國際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