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三峽問題 與 海外民運 (ZT)

作者:路不平  於 2011-8-6 01: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米笑]
 
 

網友高伐林關於三峽工程的博文引起很大的反響,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三峽問題曾經是海外民運的一個重要內容,當時是紙上談兵,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討論非常熱烈。現在大壩已經建成,結論其實已經有了。本人和三峽工程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即不反對也不贊成,只是知道一些說一些,無意判斷是非。

三峽問題成為政治問題的原因,其實也是「眾所周知」,所以按下不提。我在高文的留言中提到:我對於水利也是完全不懂。只是碰巧認識有關人士,知道一些情況。這件事情如果看看歷史,我覺得本來是學術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後來變成 了政治問題。三峽建壩發電工程是孫中山在1924提出。後來由惲震等三位工程師提出在葛洲壩修建電站,三峽工程籌備工作是從19445月開始。美國專家 潘綏提議由美國貸款和提供設備,在三峽地區修建水電站。蔣介石在一次向美國朋友介紹三峽大壩時表示:你回美后請向總統報告,大壩告成后,將取名為羅斯福 大壩。就是想說三峽不是新工程,只是完成一個一直計劃而沒有完成的工程而已。

我曾經問過一位水利專家為什麼要建三峽水庫,他給了我一個數據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和發電裝機量成正比,因為工業發展離不開電。當時全中國的發電總裝機量是法國的五分之一,更不要提美國蘇聯了。從那個時候過來的人,不會不知道「停電」這種家常便飯的事情。所以電力要發展,而且應該發展水電而不是火電,是大水庫而不是小水庫,是---,停,接下來的事情就超出本人的理解水平了。

不過還是要特意說一句,如果沒有大量的反對者的意見,大壩絕對達不到現在的水平,所以對於堅持反對意見的專家或者政治家,本人是非常尊重的。當然,一個大工程,不會等到意見統一才開始,最後還是由政府決定。比如儘管仍然有很多反對意見,奧巴馬政府還是決定投資幾百億建高鐵。

幾年前有機會去三峽,找出一些照片看看,也許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這是從前所謂的「九彎十八灘」,翻船是家常便飯,現在有了三峽大壩,小船換成了大船,所以出航運角度看是改善了。

這是壩區的生活區

 

這是大壩模型,可以看到大壩旁邊的船閘

 

俯瞰大壩,大壩周圍有霧,不太清楚。

 

 

當時發電機裝了不到一半,賣電收入已經收回投資。

在壩底看大壩。有人覺得大壩很雄偉嗎?我見過不少大壩,這是最不雄偉的一個。原因是壩后的水位高,所以大壩其實是「淹」在水裡的。壩后的水位高的原因是原來沒有想到的。大壩下游不遠就是葛洲壩,本來計劃三峽大壩建成以後就炸掉,可是大壩建成以後,發現泥沙沉澱問題並沒有發生,所以就保留了下游的大壩,結果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大壩承受的壓力大大減輕,水流沖刷也基本沒有。

以下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 23: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