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曹秋芳在給母親洗腳。
□通訊員 嚴森海
本報記者 張文華 文/攝
曹秋芳的人生,從4歲開始,走上了一條至今還在走的路:照顧癱瘓母親,堅持「背」母上學,艱難的歷程一直延續到現在的高二,並會繼續走下去。
在上虞,有兩件孝事幾乎婦孺皆知,一是二十四孝之首虞舜,孝感動天;二是孝女曹娥投江救父。如今,在曹娥江畔的上虞章鎮鎮,19歲的現代孝女曹秋芳,又在演繹著感天動地的人間大孝。
媽媽哭泣
「她本該比我高」
快高三了,只要學校沒事,曹秋芳都守著媽媽,母女倆住在東關中學附近,一位好心人免費提供的2間平房裡。
走進小屋,曹秋芳正把媽媽扶下床,「每天都走一會,對身體好。」她19歲了,個子才1.53米,而媽媽楊偉娟,則有1.65米,相依相扶的時候,女兒明顯矮一頭。
一提起這個懂事的女兒,楊偉娟就覺得歉疚,在生下女兒的第56天,一次手術意外失敗,引起壓縮性椎管斜直,導致卧床不起,丈夫帶她四處求醫,連續治療4年,家拖窮了,病情毫無轉機。
那一年,曹秋芳4歲,能把父母的愁苦看懂,她對父親說,「爸爸,你出去賺錢吧,我和哥哥會照顧媽媽的。」
「她爸爸出去后,就靠她照顧我了。」楊偉娟說,兒子畢竟是男孩,有些事不方便。
剛開始半年,父親沒賺到錢,家裡3口人,就靠一點炒米粉過日子。曹秋芳說,10多年裡,她們基本上沒吃過葷菜,最貴的菜就是雞蛋,「番茄蛋湯,我們最喜歡吃。」
傍晚,媽媽餓了,曹秋芳趕緊去做飯。看著女兒在廚房忙碌,楊偉娟忍不住哭泣:「孩子太勞累了,從小也沒吃過好的,長不高,她本該比我高的。」
一人扛起一個家,無怨無悔
哥哥大曹秋芳5歲,在讀書前,還能幫妹妹照顧媽媽,從上小學開始,他就住校了,照顧癱瘓母親的任務,全壓在了這個當年還沒椅子高的小女孩身上。
「自己的媽媽,我沒有怨言。」曹秋芳說。
雖然爸爸在外打工,可每年給家裡寄不了多少錢。小學三年級,曹秋芳決定給這個家賺錢,「我看到隔壁阿姨縫手套,也去拿了批,每天做完作業后縫,12副能賺3.3元。」
後來,曹秋芳又向鄰居討了一小塊地,自己種菜吃,「基本上就不用買菜了。」
「你看她手上全是凍瘡。」楊偉娟說,初中的假期,女兒又找來加工傘件的零活,為了賺錢沒日沒夜,時間一長,特別是天冷時,傘件骨子的鐵絲刺穿皮肉,手腫得像個大饅頭,「我說不要做了,不要賺這個錢了,她總是安慰我說不要緊,塗點藥膏就好了。」
即便這樣拚命賺錢,依然不夠用,「爸爸身體不好,賺的錢要養奶奶,哥哥讀大學了,自己養活自己。」直到前幾年入了低保,上虞殘聯又補助了一筆,母女倆才靠著每月400多元勉強過日子。
「背」母上學,一背就是11年
8歲那年,曹秋芳上小學,學校離家遠,媽媽怎麼辦?
她決定在學校附近租房子,帶媽媽上學。「什麼?這怎麼行?」楊偉娟一口拒絕,她怕女兒被人恥笑,更怕拖累女兒。
「我不要!你留在家裡我不放心,我一定要每天能看到你。」曹秋芳很固執,「不答應,我就不上學。」楊偉娟只能含淚妥協。
從此,每天五六點,曹秋芳起床后,洗衣、做飯、搞衛生、喂母親吃飯,安頓好后才去上學,中午帶著蒸好的盒飯回家,晚上放學回來,還是先做飯再做功課。
2005年,曹秋芳要去章鎮鎮中學讀初中,有人問她「難道你繼續『背』著母親上學?」「當然。」在她眼裡,母親的生命就是她的生命。
「如果不是她媽媽拖累,秋芳的成績會更好!她會成為班上的尖子,這個女孩多可惜!」鄰居的議論傳到了楊偉娟耳朵里,「是啊,是我拖累了女兒,她太苦了。」楊偉娟想到了死,有天晚上,她喊女兒睡到自己腳後跟去,估摸著女兒差不多睡著了,她拿出絲帶猛勒脖子。
曹秋芳醒了,抱住媽媽嚎啕大哭,「媽媽晚上經常要翻身,我要起來好幾次,所以一有點動靜,就會驚醒。」事後回憶起這事,母女倆又哭成一團。
中考後,曹秋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市重點中學東關中學的實驗班,她依然把媽媽帶在身邊,「就算以後讀大學,我還會帶媽媽一起去。」
孝心創造奇迹,媽媽能走路了
讓母親活得開心,是曹秋芳最大的心愿。她的語文成績很好,作文經常成為樣文,她就把自己的作文拿回家讀給媽媽聽,字裡行間全是對母親、對生活的熱愛,「這個時候,媽媽才會笑。」
「她經常鼓勵我,讓我有勇氣活下去。」有了生活信心后,楊偉娟也鼓勵女兒,「秋芳,你讀書一定要用功,要考出好成績。」在母親的鼓勵下,初二那年,曹秋芳捧回了全市「奧林匹克數學大賽」二等獎。
2008年10月,曹秋芳高票當選「感動紹興——全市十大道德模範,」成為浙江歷史上年齡最小的道德模範人物。
最大的驚喜出現在去年2月12日,「之前怕媽媽成天躺著不好,偶爾我會扶她下床走一會,那天我突然試著放開手,媽媽居然能自己走路了。」
楊偉娟淚流滿面,「連醫生都說是個奇迹,是女兒把我照顧得太好了。」看著媽媽一步步走出去,曹秋芳也哭了,「媽媽有希望了!」
從那以後,楊偉娟每天都會自己走走,到現在能走半個多小時,「估計是老天爺看我們這個家太苦,開恩了。」
現在,母女倆依然過著清貧的日子,但生活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