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再見,王蓮香(中)、湯燦鋒(右)和另一個姐妹抱頭痛哭。
團圓飯等了60年 94歲老母終於見到了女兒王蓮香 2011年09月10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60多年前,王蓮香從諸暨被領養到杭州潮鳴寺巷,60多年後,王蓮香94歲的老母親病危,弟弟湯燦鋒四處打聽,希望實現母親生前最後一個願望,見一眼王蓮香。
數十位熱心市民通過96068熱線平台提供線索。中午12點剛過,96068接到了餘杭何先生的電話,「我媽媽可能就是你們找的王蓮香,她原來也是住在潮鳴寺巷的。」
接到何先生的電話后,記者立即把何先生提供的信息轉給諸暨的湯燦鋒,經過確認,餘杭的王蓮香,66歲,4歲時被領養,曾住在潮鳴寺巷,養父名叫王桂雲。王蓮香就是湯燦鋒要找的親姐姐!
那一刻,電話兩頭的親人根本來不及喜悅,似乎是一種無言的默契,餘杭的王蓮香讓大兒子馬上收拾一下,準備去諸暨;而諸暨的湯燦鋒知道姐姐很難找到諸暨的家,馬上打電話給蕭山的兒子湯雪鋒,讓他去高速諸暨出口等。
下午2點多,王蓮香在大兒子、孫女的陪同下,驅車從餘杭直奔諸暨,與此同時,記者也從杭州出發。一個多小時的高速車程后,王蓮香、湯燦鋒、記者在高速口匯合。眼前的王蓮香,頭髮花白、偏瘦,但看起來精神很好,緊握著記者的手,不斷重複著兩個字,「謝謝!」
看見半山腰的家門,頭髮花白的她一陣小跑
下了高速離老家楓橋鎮大溪村還有半個多小時的山路,這一段路,王蓮香和我們一起坐上了報社的車,看起來,她明顯有些緊張。
記者問一句,她才答一句,眼睛緊盯著窗外,雙手緊緊握在一起。進入村子后,道路變成了單車道的盤旋山路,車輛顛簸得厲害。報社司機擔心王蓮香暈車,放慢了速度,但王蓮香卻說,「我沒事,你開好了。」
5點半左右,車子停了下來,得步行,離家只剩一百多米了。天空飄著小雨,下車后的王蓮香特意整理了下衣服,剛走出幾步立刻轉身,對著兒子說,「快,東西!」何先生馬上從後備箱里提出了兩個禮盒,其中一盒是月餅。
遠處的半山腰上有兩間平房,門頭掛著了兩盞大燈,把院子照得通明。見到王蓮香,院子里的四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快步迎了過來,王蓮香小跑著迎上去。五位老人抱成一團,失聲痛哭。「姐姐,我們找了你好多年!」、「我也想你們……」
病床上的老人家,淚水無聲流淌
幾十年的思念,此刻只剩下洶湧的淚水。
王蓮香擦乾眼淚問:「媽呢?」湯燦鋒打開房門,把王蓮香引了過去。
房間里擺著一張床,一位頭髮全白的老人躺在床上正望著門口的王蓮香,王蓮香一口氣沖了過去,握住母親的右手泣不成聲,甚至忘記喊一聲,「媽」。其他姐妹也圍了過來,「媽,四姐回來看你了!」
病床上94歲的老人用力動著雙唇,但發不出一點聲音,一滴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王蓮香的兒子何先生也走到了床前,喊了一聲,「外婆!」
平靜下來后,家人端來了一碗糖水,王蓮香小心翼翼地一勺勺餵給母親。老人睜大了眼睛,打量著王蓮香,彷彿要把失散多年的女兒裝進眼裡去。
50多年來,他們一直在苦苦尋找對方
其實,50多年來,王蓮香和湯燦鋒這對姐弟一直都在尋找對方。
據王蓮香回憶,她只記得10多歲的時候,回過一次諸暨老家,但呆了十幾天後又回到了杭州,從此就再也沒有聯繫上。
王蓮香17歲的時候,就下鄉到了餘杭並很快結了婚,生了兩兒一女。「最開始養父母的家是在潮鳴寺巷51號,是個平房,現在早就拆了,下鄉到了瓶窯鎮崗公嶺,經人介紹就成了家,當時我也想法找過,但都沒消息。」
王蓮香的養父母都是紡織廠的工人,一生只有她這麼一個孩子。王蓮香結婚後,也承擔起照顧兩位老人的責任,直到十幾年前養父母相繼離世。
此後,王蓮香愈加思念諸暨的親人。「我請人寫了尋人啟示,在廣播里播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找到。」
這頓中秋的團圓飯,他們等了60多年
昨天,剛聽到這個消息,王蓮香也曾懷疑。「是我們村裡的人去鎮里辦事的時候,看到了錢江晚報的新聞,然後給我兒子電話,剛開始我覺得是同名同姓,不太相信,就讓兒子給報社打了一個電話問問。」
而最後讓王蓮香確定的是曾經的住址和養父的姓名。「確認是潮鳴寺巷,而且我的養父就是叫王桂雲,我想你們找的王蓮香就是我了,一聽電話,我就感覺湯燦鋒就是我弟弟。」
這麼多年來,諸暨的湯燦鋒同樣在尋找王蓮香。「我曾請人幫忙,把浙江叫『王蓮香』的人都翻了一遍,其中和我姐姐年齡相仿的、又住在城市裡的,只有13個,但最後證實都不是,我萬萬沒有想到她會嫁到餘杭農村去。」
62年來,對於杭州的王家和諸暨的湯家來說,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在王家,王蓮香送走了養父養母,自己也成了老人,膝下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也已為人父母。在湯家,8個兄弟姐妹中,老大、老二、老六已先後離世。好在如今兩家人的生活都還算小康,有當老闆的,有成了種田大戶的。而今,他們儼然又成了一家人。
昨天晚上臨走前,本報攝影記者為這一家人拍了一張全家福。
湯燦鋒說,今年中秋,他們全家人會在一起吃頓團圓飯,而這頓飯,他們已經等了6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