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之常態。特別是病,是困擾著人一生的特殊「夥伴」。不須下帖請,不用做準備,想來就來,來了還常常賴上不走。民間有諺云:「有嘛別有病」。
小時讀書,不懂得、「賤恙」是古人一種客氣的說法,總以為得病也有個尊卑高下。富貴人家得病大約要花好多銀子請大夫,再買些上乘的葯來吃,所以得的病是「貴恙」;而貧賤人家缺衣少食,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得了病也只好「胡亂吃些則個」,所以得了病只能是「賤恙」。
我那時很少得病,偶爾得病,也從未看過醫生。父親讓我喝許多水,再給我蒙上一床被,說:「一發汗就好了。」果然,最多熬上幾天,便又跑來跑去地淘氣了。班
里有一個同學,三天兩頭地跑醫院,還經常見到他家的「姨」(保姆)拿著一個大號茶缸子給他送葯來。同學們都知他家「趁錢」,而他那與眾不同的神態和病歪歪
的身子骨卻也顯露出許多高貴來。我便更加以為「貴恙」是富貴人家的事,是要拿錢「煨」著的,而我們得的這些不花錢、少花錢就能治好的病只能算是
「賤恙」。
這觀念影響了我許久。后雖搞明白了「貴恙」、「賤恙」的意思,但一有病或是看別人有病,還是往原來的認識上靠。上班了,有了三聯單,可以放心大膽地去醫院
看病了,也想瀟灑地「貴恙」幾回,卻還是「貴恙」不起來。我的病依舊是「賤恙」。經常是幾毛錢、幾塊錢就治好了,想讓大夫在三聯單上寫個大點兒的數字都不
成。這才知道,我說那位同學得的是「貴恙」實在是「高抬」了。
不想,後來情況有了變化。似乎我們每個人的病都成了「貴恙」,而且,是貨真價實、一點不摻假的「貴恙」。醫院裡,掛號拿葯的人排成好幾溜;大夫前,求醫問
診的人一個接一個。最能體現出得的是「貴恙」的,是那高昂的藥費和數不清的這個光那個器的檢查。我們過去用三聯單看病時幾毛錢幾塊錢的葯,如今沒有上百元
是下不來了。我的一位朋友患耳病,流出些膿水,半年多的時間跑了好幾個醫院,主任醫師看病,又是化驗,又是內窺鏡檢查,還有什麼外塗藥、內服藥、針劑注
射,花了好多錢,卻始終不見好。一怒之下,自己治療,上藥店買了瓶5角錢的藥水,滴了沒幾次,好了。再去問大夫,大夫說,醫院早就不進這種葯了。忽然明白
了,我們得的本是「賤恙」,但一經一些醫院和某些大夫的鼓搗,就被「提升」成了「貴恙」,倘用一個時髦的字冠之,或可叫「被貴恙」。但不知如此的「被貴
恙」,國家的醫療資源「被」濫施、浪費了多少,患者的口袋裡的錢又「被」掏去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