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批八零前出生的人(60、70 甚至50年代的人)出國,都或多或少地吃過英語不好的虧。
我們這批人,在國內,也許算是班上的英語尖子生、英語課代表;參加過英語短期培訓班,學過一些日常英語對話(如英語900句等),但是,到了國外才真正體會到:我們學的的英語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掌握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路是多麼的漫長。即是是外語學院畢業的,來到國外才知道自己的發音還需要很久才能「入鄉隨俗」。這些人英語說得含含糊糊、聽得朦朦朧朧,經歷過一場很大的語言、文化震顫的過程。
於是,無論找什麼樣的工作,很難找到能夠接著在國內的工作、職稱、地位相對應的工作,在國內已是高級職稱的人,很多時候還得從基本的助理工作做起,邊熟悉環境、邊熟悉不同國家的英語習慣和口音,英式英語、美式英語、澳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英語等,幾年過後才開始上升,國內的經歷才開始有鎖鏈。語言稍好一些的,即就是找到好一點的工作,也許會因語言問題得不到升遷和機會,耽誤幾年。時間和精力的損失一晃就是幾年。
相對於來自印度、菲律賓、新加坡的移民,我們這批人就吃了不少語言虧。有時候很羨慕身邊的、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受過很好的英語環境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的新移民。沒有語言上聽、說的障礙,即使口語有所不同,可與人交流自如,找工作上比起我們來要少走很多彎路。
什麼時候中國人說中文和英文一樣流利,像印度人、菲律賓和新加坡人一樣真正會雙語交流,中國和世界的接軌就么有那麼多的彎路,那中國就是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現狀與印度和菲律賓不同)。
所以,我很提倡和宣傳在國內開設英文環境學校,從小抓起。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上的共同語言的去向(說中文還是說英文),但是學會一門地道的外語是多麼的重要。所謂的「地道英語」是指發音和習慣要從小重視。看到國內很多語言班發音問題很令人擔憂,「地道」英語顯得尤為迫切。
我不是很贊成花錢到國外來學語言,那樣學習也許語言環境很好,但是代價太大。如果說英語在國內已經學得很好,需要到國外來升華和進一步的高等教育,也許還是很值得的。國內目前已有很多語言學校,英語人才也層出不窮。如果說在國內還沒學好一門語言,非得到了國外才能學好,那樣的話,來到國外重新從語言開始,就太晚了,晚了少則三、五年,多則六、七年,可就是這三到七年,損失了人生中重要的時間階段和精力,當然還有經濟上的損失。我們這一批人吃了語言上的虧,耽誤了幾年,不希望還有人繼續這種損失,出國才學英語還是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