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家剛來奧克蘭時,住在一位曾在澳洲是同學的一個單元房裡(兩室一廳、一間廚房、一間衛浴),和她共用一個衛生間和廚房。儘管同學挺照顧我們,她白天去上班不在家裡,但我們一家三口住在這裡,還是感到很不方便。
兩周以後,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單元房租住下來,買了簡單的傢具,加上從國內託運來的電器和實用的家當,日子很快就開始了運轉。隨後,兩人都有了不是很理想,但在當時還算滿意的工作,孩子也很快轉入正常班上課了。每天生活規律,一家人在一起高高興興,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丈夫調侃地說:這是資本主義初級階段。
幾個月後,我們又買了自己的房子,位於一所大學旁邊,新開發區,三大室兩衛浴,樓上樓下,算不上多好的房子,但是一家人住綽綽有餘,房子較新,地毯也很乾凈,住起來很舒適、很安逸。最主要的是,我懷戀國內大學的居住環境:一所大學、一棟圖書館、一圈文化氛圍、一群相對超脫的人們、一個小社會。這裡儘管與大學很近,但已遠遠沒有國內大學校園的居住和文化氛圍的概念了,但我可以經常用學校的圖書館,也是很高興的事了。
可是三、四年後,看看周圍的朋友,房子一家好過一家,我又開始有了新的想法:換房子,換一個好一點的房子,好一點的交通的地方。有了想法就有了不安。我在追求什麼?是安逸、華麗、攀比,還是安定、舒心?還是家庭發展所需?
其實,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知足、感恩的一個人,是個愛讀書、愛工作的人,是個愛朋友、愛家的人,是個喜歡簡單、清潔的人。可是每每有這些要求、追求和慾望的時候,總是矛盾、自責,不知自己所云、所想。
在國外生活,我到底要追求什麼?
想來想去,我還是想要有自己的事業、有家庭,有健康、有平安。
但最重要的是:我還更需要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