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毛澤東讀評《聊齋志異》(11)

作者:lixixing  於 2009-12-22 17: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中華文化|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關鍵詞:

 

毛澤東讀評《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可以當作清朝的史料看

 

調查研究和搜集寫作素材的視角

這也是毛澤東閱讀《聊齋志異》的一個獨特視角。我們知道,名震中外的《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大約從30歲開始,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才寫成的。它是蒲松齡一生殫精竭力之作。《聊齋志異》的創作成功,除了作者長期的農村生活基礎和創作才能外,與他大量地調查研究和自覺地長年不懈地搜集寫作素材是分不開的。

    清代以來,對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的傳說頗多。傳說他在塾師教書之餘,專門從濟南移植「白玉垂絲菊」,精心製做「蜜餞菊桑茶」,用馳名的柳泉水沏泡,招徠遠近往來行人說故事。山東濰縣年畫界有一位有名的畫商「年畫張」,對蒲松齡極為敬重,兩人友誼很深。「年畫張」每年臘月進畫,賣畫,或者春天去江蘇揚州、姑蘇一帶搜集畫稿,或購買雕板優質木材,都要從蒲松齡的家鄉淄川經過。一年中要往返好幾次。「年畫張」知道蒲松齡在寫《聊齋志異》,就主動幫助他搜集民間故事。因為他走的地方多,聽到的傳說和搜集的民間故事也多,而且他還自己動手幫助蒲松齡修改、創作。據傳說,有一天早晨,「年畫張」給蒲松齡講了三個民間故事,帶來兩篇搜集稿,一下子就提供了五篇創作素材。恰好這一天李希梅又帶來了由濟南、曹州朋友處寄來的兩篇。這樣,蒲松齡在一天中就搜集到七篇故事和素材。(「年畫張」的材料見杲紅星、王赤生編《蒲松齡軼事》,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2)

    對蒲松齡的調查研究和搜集民間資料,我國的有關史籍中亦有記載。最為詳細的,大概要數鄒弢著的《三借廬筆譚》卷六中的一段:「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辰,攜一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菇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超絕。」

    據載,在遼寧金縣人民口頭上也有這種傳說,說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寫不下去了,就煮了一鍋綠豆湯給南來北往的人歇腳,解渴,說故事。他把故事聽多了,品透了,再回去寫。這回可跟以前大不一樣,「那筆就像捅著泉眼了似的,一溜兩行的字兒,自己就冒出來了。」(《蒲松齡的傳說》,《民間文學》1963年第6)

對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浙江的一則傳說更為奇特。說蒲松齡的長相和鍾馗差不多,一臉落腮鬍子,「心地卻是一潭高山泉,一清見底,肚才也好得出奇出異」。傳說他本來考上了狀元,只因皇帝以貌取人,嫌他長得丑,沒取。在他落第回家的的路上,有個駝背老大爺,給他講了馬駿()飄海到羅剎國的故事。於是蒲松齡回去寫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羅剎海市》。從此搜集一篇寫一篇,寫成了《聊齋志異》一部大書。並且傳說連怎樣搜集民間故事,也是這個駝背老大爺教他的:要在四個字上下功夫。這四個字就是「甜、酸、苦、辣」。

甜,是嘴要甜,對人要和氣,稱呼要好聽,「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得寫不贏」!

    酸,是心腸酸,說故事的人傷心,搜集故事的就得流淚,「要是長了木頭心,故事好能動人心」?

    苦,有兩重意思:泡壺苦茶給講故事的人喝,給他潤喉;另外還要做到:「十冬臘月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熱,無衣無食不怕苦」!

    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傷人,辣了能醒人!

    據說,從此蒲松齡真的按老大爺的教導做了,聽了一輩子故事。因為天下的奇事太多了,到死也寫不完。所以蒲松齡死的時候,一隻眼未閉。(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9)

    上述這兩則傳說,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它從一個小小的側面說明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是做了很多的調查研究和搜集資料工作的,人民給予蒲松齡的智慧和力量,蒲松齡從人民中搜集了創作素材,汲取豐富的經驗和營養。對《聊齋志異》中的故事素材的來源和搜集,蒲松齡本人在《聊齋自志》中也有這樣一段自我介紹:「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伙。」

    以上簡略的介紹足以說明,《聊齋志異》的創作成功,是因為作者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搜集寫作素材的工作的結果。正如毛澤東1939 年在延安對剛從國外歸來的詩人蕭三說過的那樣:

    蒲松齡很注意調查研究。他泡一大壺茶,坐在集市上人群中間,請人們給他講自己知道的流行的鬼狐故事,然後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寫出四百幾十個狐狸精來呢?(《天涯萍蹤——記蕭三》,第257)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讀《聊齋志異》,不僅在讀故事,而且從故事的字句中間看到作者所做的大量的深入的、艱苦的調查研究工作和搜集材料的工作。從調查研究和搜集寫作素材這個視角閱讀《聊齋志異》,這是毛澤東讀《聊齋志異》的一個獨到的方法。

毛澤東是一個很注重調查研究的人,並且長期在身體力行。《聊齋志異》是蒲松齡調查研究的產物,《聊齋志異》中凝結著蒲松齡調查研究的實踐。毛澤東愛讀《聊齋志異》與此有無聯繫呢?

    以上談及的毛澤東讀《聊齋志異》的視角,僅是筆者根據毛澤東讀書的實際所歸納的主要的視角,它是筆者的主觀之見,實際上遠遠不止這些視角。《聊齋志異》是一部薈萃中國文史典實的百科全書式的文學巨著。無論從作者和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內容、創作藝術、語言運用、人物描寫等方面來說,《聊齋志異》都是很值得一讀的。毛澤東愛讀《聊齋志異》,更愛從各種不同的視角去閱讀、去研究、去理解、去汲取、去運用,所以在幾十年中,他一讀再讀,越讀越愛讀。

筆者知道,從50年代開始,毛澤東身邊就一直放有多種不同版本的《聊齋志異》。直到生命垂危的最後的歲月,他辦公桌旁還放著《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毛澤東終身愛讀《聊齋志異》,《聊齋志異》一直伴隨在毛澤東的身邊。如今,毛澤東已經離去,然而,他生前閱讀和批註過的《聊齋志異》,還一直存放在中南海他的故居里,成為我們永久的紀念。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20: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