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讀評《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可以當作清朝的史料看
生產鬥爭的視角。
從生產鬥爭的視角閱讀《聊齋志異》,這是毛澤東閱讀《聊齋志異》的又一個特點。在我國古代的著名作家中,在農村生活時間最長、對農民最熟悉、最了解的,大概就要算是《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了。蒲松齡的一生差不多都是在家鄉山東淄川農村度過的。因為他長期與農民生活在一起,不僅親眼目睹了風、雹、旱、澇、蟲等自然災害在農村造成的種種悲涼凄慘的情景,而且還親身經歷廣大農民預防和戰勝各種自然災害以及種種的生產鬥爭的實踐。他不僅熟悉農村,了解農民,而且從生產、生活的實踐中學習、掌握了許多的生產鬥爭知識。所以,《聊齋志異》中的許多的描寫,既是封建社會我國北方農村和農民生活的剪影,也是封建社會我國農村和農民從事生產鬥爭、生活習俗、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植物栽培、動物飼養宰殺等各種知識和經驗的實錄。它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我國北方農村和農民生活的知識叢書。毛澤東說過:「《聊齋志異》可以當作清朝的史料看」。「清朝的史料」,既包括階級鬥爭的史料,也包括生產鬥爭的史料。《聊齋志異》中有豐富的生產鬥爭知識,所以,毛澤東常常從生產鬥爭這個視角來閱讀《聊齋志異》。
就以毛澤東讀《狼三則》這篇故事來說吧。這篇故事包括三則小故事,都寫的是屠夫與狼的鬥爭。第一則,寫一屠夫被狼追著,他用賣肉用的鐵鉤子把肉掛在樹上,狼緣樹求肉,結果「鉤刺狼齶,如魚吞餌」,縊死於樹。
第二則,寫一屠夫依靠場邊的麥垛,先殺死面前的一隻狼,又殺死麥垛後邊正在打洞的那隻狼。第三則,寫一屠夫以窩棚為掩護,用小刀割開狼伸進來的前爪,用吹豬的方法置狼於死地。這三則小故事,都是寫屠夫運用自己的生產知識殺死貪慾很強的惡狼的。這篇故事,毛澤東早就讀得很熟。據何其芳回憶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夕,1942 年4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他和魯藝文學系和戲劇系的幾個黨員教師,在與毛澤東的談話中談到了《聊齋志異》時,毛澤東還很有興緻地給他們講了這篇《狼》中的第三則小故事:一個屠夫在黃昏中走路,狼追著他。道路旁邊有晚上耕地的農民搭的窩棚。屠夫就到那裡面去躲。狼把前爪伸進窩棚。屠夫趕快捉住它,不讓它逃走。但又沒有辦法殺死狼。屠夫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長的刀子。後來他就用這把小刀,割開狼的前爪皮,用吹豬的方法使勁吹。吹了一陣,狼不大動了,才用帶子綁住。他出窩棚去看,狼已經脹得像小牛一樣,腿直伸不能彎了,口張開不能合了。於是他就把狼背回家去。
何其芳回憶說,毛澤東以這個故事為例子,來說明作者蒲松齡的難能可貴之處。講完了這個故事後,毛澤東還笑著對他們說:蒲松齡有生產鬥爭知識。(《何其芳文集》第3卷,第73頁)這是毛澤東對作者蒲松齡的稱讚。蒲松齡長期生活在農村,對屠夫宰豬一定是見得很多的。正因為他具有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才寫出了這樣令人愛讀的故事。
類似《狼》這樣含有生產鬥爭知識的故事,《聊齋志異》中還有許多。毛澤東在閱讀這些故事的時候,能從生產鬥爭這個視角去加以理解,把小說當作生產鬥爭知識來讀,從閱讀這些故事當中來學習生產鬥爭知識。這不能不說是毛澤東讀《聊齋志異》的又一個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