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一國三譯」折射兩岸三地文化

作者:lixixing  於 2009-11-21 06: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海峽兩岸|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關鍵詞:

 
香港文匯報
「一國三譯」折射兩岸三地文化
200987日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6日電

香港《文匯報》日前刊出文章《一國三譯折射兩岸三地文化》。該文說,內地、香港和台灣在翻譯外國詞語,特別是人名時,出現的三種不同譯法。三地之中,任何一地的譯法如較優秀和妥貼,會逐漸被其它兩地借鑒和採納。一國三譯既折射兩岸三地文化不同,也在互相交融和滲透中取長補短。這是兩岸三地文化互動的一個現象。

    文章摘錄如下

    所謂一國三譯,是指內地、香港和台灣在翻譯外國詞語,特別是人名時出現的三種不同譯法。如果不了解一國三譯,往往遭遇不少雞同鴨講的窘境。三地之中任何一地的譯法,如較優秀和妥貼,會逐漸被其它兩地借鑒和採納。一國三譯既折射兩岸三地文化不同,也在互相交融和滲透中取長補短。這是兩岸三地文化互動的一個現象。

剛結束的第20屆香港書展,本土著作《世事新語》受到熱捧。該書講述粵語如何影響中國30年。來自粵港兩地的幾位文化人,在談到最近被國家領導人反覆使用的粵語企穩時,就語言文化的多元性,發揮出不同看法。他們指出,搞掂打的埋單炒更養眼生猛搞笑「T歌廳超市入圍等上百個粵語新詞,深深影響中國的發展。有論者指:粵語影響中國的過程,本身就是翻譯的過程。埋單變成了買單搞掂變成了搞定』……」

 

    涉及三地文化、風俗和政治等方

    粵語影響中國本身就是翻譯的過程這一命題,令筆者想到另一個亦頗有意思的命題:「『一國三譯折射兩岸三地文化。筆者多年來從事時事和文化評論,對內地與港台一國三譯的現象頗感興趣。筆者認為,如果不了解一國三譯,往往遭遇不少雞同鴨講的窘境。從歷史上看,一國三譯不是單純的翻譯問題,而是涉及文化、風俗乃至政治的方方面面。

    一國三譯的現象,以政治人物譯名為例:Margaret Thatcher內地譯為撒切爾夫人,台灣叫畲[李西興按:音she第一聲]契爾夫人,香港叫戴卓爾夫人;Ronald Reagan內地譯里根,台灣叫雷根,香港譯列根;Bill Clinton內地譯柯林頓,台灣叫柯林頓,香港兩個譯名都用;George Bush內地譯布希,台灣叫布希,香港叫做布希;John Fitzgerald Kennedy內地譯肯尼迪,台灣譯甘乃,香港叫甘乃地;Henry Alfred Kissinger內地譯為基辛格,台灣叫季辛吉,香港跟隨大陸;Lyndon Johnson內地譯約翰遜,台灣和香港或譯約翰遜或強森……

    一國三譯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內地的翻譯是一個音節一個音的去翻譯,例如1953年就任美國總統的Dwight Eisenhower,內地的翻譯是艾森豪威爾,而台灣則譯為艾森豪,香港則兩可之間。台灣按照中國人名習慣,翻譯外國人名往往不超過三個字。所以艾森豪威爾就成了艾森豪。內地太拘泥一個音節一個音去翻譯。例如文革前,對俄國某戲劇理論家有個水蛇長的譯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可能太冗長,以後變成了斯坦尼三字,省去了啰啰嗦嗦的斯拉夫斯基五字,又好記又琅琅上口。看來,一國三譯刪繁就簡三秋樹方面,內地似可向港台借鑒。

 

    港台注重為外國人譯中國名

    第二,大陸的譯法更注意中外之分,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外國人。比如基辛格這個名字,一見就知道是外國人。但是基辛格的台灣譯名季辛吉,就難辨是洋人抑或華人。香港和台灣翻譯外國人名,多半是有中國姓氏的。比如將撒切爾夫人,叫戴卓爾夫人或畲契爾夫人。,都是中國姓氏,則不是

    歷屆港督如楊慕琦、葛量洪、柏立基、戴麟趾、麥理浩、尤德、衛奕信、彭定康等,也都有中國姓氏。英國外交部將末屆港督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譯為彭定康,既有中國姓氏,又有安定康泰之名。顯示英國佬醒目,知道華文威力,很懂得入鄉隨俗。開初中國外交部,將彭定康譯為柏滕,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何許人也,但後來也很快改為彭定康。

這種給外國人名譯個中國名字的做法,並不是港台的創造,其實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內地翻譯界承襲過來的。那時沿用下來的外國名人,多半有中國姓氏。例如:肖伯納、卓別麟、華盛頓、林肯、杜勒斯、羅斯福、馬歇爾、史迪威、戴高樂。三十年代以魯迅為首的左翼文藝界,是當時譯介蘇俄文學的主力。他們也把許多俄羅斯作家,冠上中國的姓氏:例如高爾基、戈果理、普希金、柴訶夫等。不過,一九四九年後,內地翻譯界強調外國人名的音譯。後來翻譯的外國人名,中國姓氏就少了。

 

    互相交融 取長補短

    一國三譯,還透露三地風俗習慣和政治文化不同。例如台灣給「奧巴馬」起名歐巴馬,因為這個字,在閩南語中,是不好的意思,所謂奧步即陰招、損招也。

    【李西興按:前新黨立法委員營志宏指出,字在台語的發音,與字接近。叫人家歐巴馬豈非說人家是黑巴馬

    再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台灣大概覺得不是好字眼,也不像中國姓氏,所以給他起姓名為柯林頓

    值得一提的是,柯林頓夫人Hillary Clinton,內地譯為希拉里,看不出是男人還是女人。香港和台灣覺得,人家好歹是個女人,所以就分別翻譯為希拉莉希拉蕊。筆者覺得,台灣譯為希拉蕊,似乎有點花季少女的意味。畢竟人家現在比丈夫還風光,是堂堂國務卿。香港譯為希拉莉似乎更貼切

    再如Che Guevara,一個被譽為共產主義堂·吉訶德的理想主義者,難得大陸和台灣都用切·格瓦拉的譯名,香港則譯為哲古華拉。

    香港和台灣翻譯外國人名,似乎還在奉行上世紀早期信、達、雅的翻譯原則。五十年代內地曾把非洲國家莫三比克譯為莫三鼻給,確實不雅。後來改為莫三比克,就比較雅。比如computer一詞,內地現在部分人仍然稱為計算機,但港台譯為電腦。這種譯法更妥貼,現在已取代了電腦的譯法。在信、達、雅方面,港台亦值得大陸借鑒。

    港台故意選用中國人的姓氏翻譯外國人名,也是為達到的效果。但外國人名過分中國化,有時候往往夷夏難辨。比如大陸翻譯Saddam Hussein薩達姆·海珊,在台灣叫沙丹·胡笙,香港或稱為海珊。香港譯名怎麼看都是個中國女人名

    給外國人名譯個中國名字的做法,只要忠實於原來的發音,倒也未嘗不可。內地翻譯外國人名,嚴格遵循音譯為主、名從主人、約定俗成三原則。有時比港台略勝一籌。例如薩達姆·海珊的譯名,就比較貼切,並被香港接受。三地之中任何一地的譯法,如較優秀和妥貼,亦會逐漸被其它兩地借鑒和採納。這是兩岸三地文化互動的一個現象。

    長期以來,大量粵方言北上,如頭啖湯、生猛、炒魷魚、入圍、濕濕碎、有料、打工等,也有大量普通話南下,如變通、下海、萬元戶、下崗、股民、網民、老賴、原生態、白領、段子等。而一國三譯,既折射兩岸三地文化不同,也在互相交融和滲透中取長補短。(楊志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按】文中凡用黃地色標示者,均為李西興轉帖時經核對而改正。
    【又按】兩岸三地對海外專用名詞(不僅是人名,還有地名,如澳洲的悉尼,台灣譯為「雪梨」)的不同翻譯,可能也與三地的地方語言發音有很大的關係。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越湖 2009-11-21 07:53
不就是不服中央的表現嗎?都以為自己才有文化。小人之心的想法,不知會伸延到何時。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5: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