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矮子失敗的對台政策需要檢討
2009-4-29 來源:互聯網 編輯:野老
五、語言、輿論與宣傳
在今天西方國家越來越依靠其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的軟力量實行統治的時代,輿論和宣傳等工作變得愈加重要。然而,我國領導人為解決台灣問題而展開的輿論宣傳工作,從各方面衡量,都是災難性的失敗。
「一國兩制」的統一方針,包含著幾個明說的或不便明說的前提:它的出發點是維持台灣社會現有狀況不變。因為台灣社會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成功的,是優於祖國大陸社會主義的制度,因而無需加以改造,最好「保持不變」。其次,我國領導人對即使是僅有形式上的、缺乏實質的統一,也沒有自信心和緊迫感。實際上是處於一種安於不統不獨現狀、得過且過、但求無事的心態。只有國土分裂的危險逼到面前時,才被迫採取緊急措施。這樣,國土統一缺乏了社會變革的最根本目標,缺乏了對台灣社會、對國民黨當局的合法性的批判立場,使得對台政策的寶最後全部壓在一件事之上,這就是所謂「對台動武」。
且來看「對台動武」這種提法的致命缺陷。這裡,「對台」彷彿意味著戰爭是針對著整個台灣社會、整個台灣民眾的,對統治者和台灣民眾完全不作區分,把國民黨統治集團,當成「台灣地方政府」,當成整個台灣社會的代表。這種語言,從台灣民眾的角度看,是頗具諷刺意味的:在很長時間內,台灣民眾自己從未把國民黨統治集團當成自己的代言人和代表,而是把它當成戰後來到台灣大搞貪污腐敗、榨取民脂民膏、和台灣民眾對立的強盜集團。而中國大陸方面的「對台動武」言論,倒是把台灣統治者和民眾綁在一起,使台灣民眾在心理上和統治當局走得更近。
二十年前的「解放台灣」的方針,是把戰爭的矛頭對準國民黨統治集團一小撮,而把廣大的受國民黨當局壓迫的台灣民眾,當作解放戰爭的同盟軍。正如同在解放戰爭中,國統區的人民運動,是英勇作戰的人民解放軍的同盟。台灣民眾的鬥爭配合,是「解放台灣」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旦人民解放軍登上祖國寶島,就會出現大軍南下江南時所同樣出現的情景:人民群眾簞食壺漿,夾道歡迎,踴躍參軍,歡慶解放的到來。而在今天「對台動武」的場景中,台灣民眾只是一個被動的、承擔戰爭損失和犧牲的角色。我國領導人在講話、社論中,以戰爭的災難警告台灣民眾,強烈暗示統一戰爭會給他們帶來災難痛苦,請他們運用他們的「政治智慧」,來防止統一戰爭的到來,而不是要他們盼望祖國正義之師的早日到來!這樣,武力威攝的對象,變成了台灣民眾,而不是台獨政客,而台獨政客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反而都從我國領導人的「武力威攝」中獲得漁利。
自從國共內戰於一九四六年全面爆發以來,共產黨政權和國民黨政權之間的關係,就是法統與叛亂的關係,而不是什麼「中央政府」與「地方當局」的關係。無論從國共哪一方的角度看,都是如此。然而,二十年來,我國領導人不再把台灣國民黨統治集團當作叛亂的匪幫,而是所謂「地方當局」。然而,一個政府堅持對一個地區不放棄使用武力,卻又不強調該地區統治者的叛亂性質,這在國際政治、國內政治的慣例上都是難以解釋的。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宣布台灣當局是叛亂集團,會人為地加劇兩岸的緊張局勢、引起台灣民眾的反感心理。乍看上去是這樣,其實,只要進行充分的輿論工作,其效果應恰恰相反:這裡面的關鍵,就是要把台灣當局和台灣的老百姓作嚴格的區分,一方面充分尊重台灣民眾當家作主、管理台灣的願望,另一方面指出:台灣當局死心塌地充當外國勢力的附庸和走卒,從而無法真正滿足台灣民眾的這種願望。一般來說,主權政府必須儘快平定叛亂集團,其首要原因就是,叛亂集團塗炭當地民眾,主權政府有責任解脫他們的苦難。因而,國家統一的一個主要內容,應是為當地民眾擔當起主權政府的義務,為他們謀利益。
中國領導人說,他們「既寄望於台灣人民,也寄望於台灣當局。」然而,他們不了解,這兩者只能取其一。因為這兩者是互相矛盾的。「寄望於台灣當局」,就意味著忽視台灣人民的權利和聲音,只和統治集團和精英政客打交道。「寄望於台灣人民」,則意味著把壓迫台灣人民的台灣當局當作叛亂集團對待,真正以主權政府的姿態,區別對待台灣統治集團和台灣民眾,否認台灣當局對台灣民眾的統治的合法性--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爭取到台灣民眾對主權政府的認同。
簡單片面的「對台動武」的提法,產生了惡劣的宣傳效果。語言和輿論的力量是驚人的,有時能起到比殺人武器還利害的作用。我國領導人的「使用武力」的說法,到了港台和海外中文媒體,就變成了「對台動武」,顯然,中國話里「動武」一詞,讓人聯想到「動粗」、「撒野」等惡棍的形象。在這裡,我國領導人所作的「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的」解釋,就被根本忽略了。試舉一例:由海外「民運」人士主辦的「多維網」,轉載《溫哥華太陽報》二月二十九日報導中國台灣問題白皮書時,中國政府的立場被描述成:「如果它認為關於兩岸統一的談判進展不夠快或者缺乏誠意,北京有權攻擊台灣及其二千三百萬人民。」
為什麼我國政府看上去合情合理的立場,仁至義盡的條件,到了西方媒體那裡,就變成了青面獠牙、窮兵黷武的形象呢?這裡面,當然有西方媒體的有意歪曲,但是我國領導人自己輿論技巧的欠缺是內因。這裡可以比較一下,北約國家是怎麼做的。在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的前夕,西方主流媒體充斥著這樣的宣傳:米洛舍維奇正在實行種族滅絕暴行,人道主義危機中的科索沃仰望著西方的拯救,軍事干涉一刻也不能等了。只有北約的人道主義行動,才能挽救巴爾幹的和平。我們可曾看到「北約對南聯盟動武」的詞句?沒有。人道主義干涉、穩定巴爾幹,幾乎成了北約對南聯盟動武的眾口一致的代用語。看來,僅僅懂得使用武力,而不懂得為使用武力必須創造出相應的政治條件和輿論條件,仍是成事不足的。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