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大陸對台政策30年路徑

作者:lixixing  於 2009-11-4 11: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海峽兩岸|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關鍵詞:

 

大陸對台政策30年路徑

http://www.youth.cn   2009-1-8 中國青年網

 

站在兩岸歷史的觀景台上,回望過去的30年,大陸對台政策的調整絕非一件易事。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發自北京200911日。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共同回望30年前的歷史一刻。在文章末尾,《告台灣同胞書》期望兩岸早日結束軍事對峙,並首次提出「三通」的構想。

 

   葉九條胡六點

  站在兩岸歷史的觀景台上,回望過去的30年,大陸對台政策的調整絕非一件易事。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200911日,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共同回望30年前的歷史一刻。 1979年的元旦,對於當時的兩岸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半個月前,中國消除了解決台灣問題最主要的國際障礙。中美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僅隔幾天,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進一步奠定了大陸對台新政策出台的基礎。全會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決定從1979年起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良好的國內外氛圍,催生了《告台灣同胞書》。這是《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送給兩岸同胞的新年大禮,短短1900字,融化了兩岸30年的堅冰。

 

  情真意切的《告台灣同胞書》

  親愛的台灣同胞們: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我們代表祖國大陸的各族人民,向諸位同胞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衷心的祝賀。昔人有言: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歡度新年的時刻,我們更加想念自己的親骨肉——台灣的父老兄弟姐妹,情真意切的開頭是起草者譚文瑞獨具匠心的佳作。

  這位時任《人民日報》國際新聞部副主任,至今仍記得,中國社科院首任院長鬍喬木委託他起草時,特別囑咐過:要以平易的而非教訓人的語氣娓娓道來;要半文半白,而不能用平常的社論語言。譚文瑞的理解,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對方聽得進

  即便是談到解決統一問題,字裡行間亦是款款深情: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我們寄希望於一千七百萬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

  細心的讀者發現,在當年的《人民日報》上,這條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名義發出的《告台灣同胞書》的右上方,還有另一篇配文:國防部長徐向前聲明: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

  炮擊金門,是那個年代兩岸青年人的共同記憶。從1949年開始到1978年,大陸一心要解放台灣,台灣則是一心要反攻大陸。台灣女作家張典婉記得,當時在台灣,保密防諜、人人有責標語滿天飛,演講比賽最後都得加上反攻大陸口號的年代。大陸則是拿著毛澤東語錄當聖經,相信台灣人都是吃香蕉皮長大的神話。

在文章末尾,《告台灣同胞書》期望兩岸早日結束軍事對峙,並首次提出三通的構想。30年後,三通成真,這是譚文瑞起草時完全都沒有料到的。

 

  一封款款深情的喊話信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是時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副組長廖承志,致蔣經國信中的一句話。1982724日,作為蔣經國昔日在蘇聯的同窗,廖承志用感性的文言文給他發去電報:經國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試為貴黨計,如能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共圖振興中華之大業……盼弟善為抉擇,未雨綢繆。寥廓海天,不歸何待?』……」

  第二天,這封以個人私誼為聯結點、浸透著濃濃民族感情的信件,在《人民日報》發表,引起海內外極大震動。而一些新的對台政策已於上一年漸次展開。

  1981年的國慶前夕,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就台灣問題發表九條談話,史稱葉九條。葉不僅建議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還首次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只是,葉九條發表后,兩岸交流未見起色。台灣仍然堅持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兩年後,鄧小平進一步闡明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大陸不派人去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這是19836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說的話。談話一開始,楊力宇便批評中共對台政策的兩大主軸:對台的武力威脅及在國際上孤立台灣。北京必須在武力及外交兩大問題上展現善意。

  在聆聽楊的分析后,鄧作出響應。他強調,如北京放棄對台用武的可能性,中國將永遠不可能統一;而中共的武力並非針對台灣人民,而是針對台灣的分裂勢力及外國對台的野心。至於台灣的國際參與,鄧小平提出一個新的政策:台灣可以保留其在亞洲開發銀行(亞銀)的席位。楊力宇事後回憶說:鄧雖深知台港問題之嚴重性及複雜性,但卻展現中共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的信心。

二十多年過去了,香港早已回歸中國,而台灣的真正問題並未獲得解決。這是楊力宇惟一的惋惜。

 

  江八點遭遇李六條

  沒有回歸,並不意味著沒有交流。鄧六條發布四年後,蔣經國開放老兵大陸探親,揭開了兩岸民間交流的序幕。1988年,大陸成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三年後,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而海峽交流基金會則在1990年就在台灣成立。1993年,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和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兩會領導人第一次會談。

  與此同時,在美國的慫恿下,台灣的分裂傾向也在發展。為遏止這股勢力,江澤民的江八點遂於1995130日出台。在徐博東看來,江八點中最具新意的內容之一,是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可以分步驟進行。即作為第一步,雙方可以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江八點還首次使用我們歡迎台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大陸訪問;我們也願意接受台灣方面的邀請,前往台灣的新提法。所謂適當身份,意指訪問的身份應符合一個中國的原則。徐博東說。

兩岸政治的雲詭波譎常常出人意表。誰也沒有想到,三個月後,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會拋出李六條,全面拒絕了江八點提出的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呼籲。19997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計劃中的訪台行程亦被迫嘎然而止。

 

  和平發展取代和平統一

  之後陳水扁執政八年,繼續玩著挑釁大陸的遊戲,推動去中國化,拋出一邊一國論。面對嚴峻的兩岸關係,2002年上台的第四代領導集體開始展開更加靈活務實的對台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思維、新政策、新做法,在調整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徐博東說。

  胡四點200534日對外發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仍然被擺在第一的位置。第二點到第四點均帶有決不二字: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徐博東認為,這從戰略高度準確地把握了台海局勢及其變化,顯示了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的真誠願望。

  這只是新一代領導集體發布對台政策的序曲。314日,全國人大以高票通過專門針對台灣問題的第一部重要法律——《反分裂國家法》,開創了依法遏獨的新階段。

  綠營對此強烈不滿,但這沒有遮蔽住藍營的長遠眼光。20054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緊握雙手,翻開歷史新篇。會後,兩黨共同發表了會談新聞公報《兩岸和平發展願景》。日後,和平發展成為中共對台政策的主軸,至於和平統一則甚少提及。

    20084月,胡錦濤提出了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十六字方針,特彆強調和平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資深專李家泉認為,這是大陸對台政策的第三次戰略性調整,是對《告台灣同胞書》所體現的第二次戰略性調整的進一步深化、具體化和靈活化。而最新的胡六點的提出,無疑是大陸對台新思維的一次更加靈活的飛躍。

    編輯:李羿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7: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