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開展和平解放台灣的工作
從1956年開始,毛澤東、周恩來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考進一步深化。突出表現在:明確表示願意同蔣介石集團進行第三次合作,努力爭取和平解放台灣;提出的政策措施更加具體全面;從1958年開始,工作重點也由最初的「促進統一」發展為「防止獨立、促進統一」並舉。
(一)尋求接觸,耐心爭取實力派,努力促成國共和談
尋求接觸,爭取實力派,努力促成國共和談,是毛澤東、周恩來全面開展和平解放台灣工作中一項重中之重的任務。
海峽兩岸的軍事對峙,使得相互間的溝通與了解極為困難。為了促成與台灣當局的和談,建立某種形式的溝通管道是必須的。這一時期里,主要是通過密使故舊傳遞信息。1956年3月16日,周恩來接見李濟深的前衛士長、英國人馬坤時說: 「蔣介石是我們的老朋友,我們同他合作過兩次」。既然我們主張和談,「我們就不排除任何一個人,只要他贊成和談」。蔣介石「還在台灣,槍也在他手裡。他可以保持,主要的是使台灣歸還祖國,成為祖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做了這件事,他就可以取得中國人民的諒解和尊重。而這件事也會像你所說的那樣載入歷史」。
7月中旬,周恩來先後3次同曹聚仁談話。他指出:「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過兩次。第一次合作有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戰爭的勝利。這都是事實。為什麼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灣是內政問題。愛國一家,為什麼不可以合作建設呢?我們對台灣,決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談。只要政權統一,其他都是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的。」除了和談信息的傳遞外,毛澤東、周恩來還通過外事活動,廣泛宣傳和平解放台灣的政策與主張,以期對台灣當局形成和談的外部壓力。令人遺憾的是,1957年10月,國民黨八大拒絕了毛澤東、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建議。
(二)以炮擊的方式,保持同台灣當局的接觸
自從毛澤東、周恩來1955年初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方針以來,海峽兩岸雖然有一些消息的傳遞,但總的來說,和平攻勢並沒有產生明顯的實際效果。台灣海峽平靜局勢,有利於美國推行「划峽而治」。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1958年8月23日12時,炮擊開始。
炮擊金門的主要目的,不是渡海作戰,而是以炮擊的方式,保持同台灣當局的接觸,並傳達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真誠願望。10月6日,毛澤東起草、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的《告台灣同胞書》,開門見山地指出:「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金門戰鬥,屬於懲罰性質。」「你們與我們之間的戰爭,30年了,尚未結束。這是不好的。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台灣的朋友們,我們之間是有戰火的,應當停止,並予熄滅。這就需要談判。」10月13日,毛澤東起草的彭德懷給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的命令,再度申明了炮擊的目的:「在台灣國民黨沒有同我們舉行和平談判並且獲得合理解決以前,內戰存在。」台灣當局「不要和談,打是免不了的。在你們採取現在這種頑固態度期間,我們是有自由權的,要打就打,要停就停。」
炮擊金門還有激化美蔣矛盾的意圖,即「直接對蔣,間接對美」,充分暴露美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的本質。當美蔣海軍組成聯合艦隊,試圖為運輸船進行護航、恢復金門海上補給線時,毛澤東命令:打蔣艦,不打美艦。如果美艦開火,沒有命令不準還擊。蔣艦遭遇密集火力攻擊時,美艦隻顧掉頭逃竄,棄蔣艦和運輸船於不顧。由此引發了美蔣在金門棄守問題上的重大分歧。
金門炮擊不是一個純粹的軍事行動,而是國內和國際政治鬥爭的表現。這一炮擊行動,斷斷續續進行到1978年中美建交后才停止。毛澤東、周恩來等正是通過這一炮擊行動,保持同國民黨的接觸,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的內戰仍在繼續,藉以宣示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三)實行「防止獨立、促進統一」並舉
繼續堅持和平解放台灣炮擊金門期間,美國多次向蔣介石施壓,企圖迫使國民黨軍隊從金門、馬祖撤退,製造「兩個中國」。面對這個現實情況,毛澤東、周恩來更為深刻地認識到:將金、馬留在台灣當局手中,更符合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和平解放台灣將是需要中國大陸長期堅持的方針,急不得;在無法短期內解決台灣問題的情況下,防止台灣獨立成為當務之急。
1958年10月3日晚上,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進一步明確,繼續「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他說:我們同蔣介石有共同點,都反對「兩個中國」。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這樣做的好處是:金、馬離大陸很近,我們可以通過這裡同國民黨保持接觸。什麼時候需要,就什麼時候打炮,什麼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麼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不死不活地吊在那裡,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最後,他說:方針已定,還是打而不登,斷而不死,讓蔣軍留在金、馬。
毛澤東還看到:繼續爭取蔣介石,支持和鞏固蔣介石的統治,是防止台灣獨立的最好辦法。為此,他破天荒地提出,給予台灣「高度自治」的許可權,即允許保留軍隊,保留原有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權力架構。1958年10月13日,毛澤東在會見曹聚仁時,明確表示:「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澎、金、馬都可由蔣管。」「美國要壓蔣,要以金、馬換台、澎,我們不幹。讓『蔣委員長』多守幾年。」「我們的方針是孤立美國。」「他的軍隊可以保存,我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1960年5月27日,毛澤東會見外國友人、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時,還向蔣介石進一步發出了中國大陸不首先動武的信息。他說:「我知道,我也同意。我們不要同美國用戰爭解決問題。同蔣介石就不同了。但是如果他不用武力,我們也不用武力。」1961年6月13日,毛澤東會見印尼總統蘇加諾時說:「如果台灣歸還中國,中國就可以進聯合國。如果台灣不作為一個國家,沒有中央政府,它歸還中國,那末台灣的社會制度問題也可以留待以後談。我們容許台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等台灣人民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這是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出「一國兩制」的思想。當然,這時還沒有概括為「一國兩制」的概念。
為了建立大陸同台灣的政治互信,毛澤東、周恩來在採取防止分裂措施的同時,對於台灣當局的挑釁行為,採取了更為大度和剋制的態度。1962年蔣介石企圖乘大陸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策劃武力反攻大陸。對此,毛澤東、周恩來採取了利用美國對蔣介石進行壓制的策略,而沒有再採取1958年炮擊金門那樣的懲罰方式。在這一時期,中國政府對印度的邊境挑釁行為,卻採取了軍事行動,擊退了印度對中國邊境的騷擾。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使中國有了初步的核反擊能力。但中國從未藉此向台灣當局揮舞「大棒」,而釋放的都是善意信息。
「文革」時期,雖然中國大陸在宣傳上對台灣問題也提出了一些過激的口號,但總體來說,海峽兩岸基本維持了和平的局面。應當說,這些行動對於兩岸建立良好的政治互信是有益的。
在防止台灣獨立的同時,毛澤東、周恩來適時地加緊了促進和平統一的政治攻勢。1963年初,周恩來請張治中、傅作義致信陳誠,闡明台灣的處境與前途,說明今日反台者,並非中共而實為美國,支持台灣者並非美國而實為中共。信中談到了由毛澤東提出、周恩來概括的中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具體方案——「一綱四目」。其中 ,「一綱」是:「只要台灣歸回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蔣介石)與兄意見妥善處理」。「四目」包括:「台灣歸回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台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後進行;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一綱四目」,實際上是毛澤東、周恩來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構想的具體化,既維護了民族大義,又尊重了台灣的現實,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方針,因此可以作為國共兩黨進行商談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