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張魯「五斗米道」和新中國的人民公社
對張魯行「五斗米道」的一些具體作法,毛澤東很為讚賞,並把它與當時在我國大地上,普遍建立的人民公社的一些做法相對照。毛澤東十二月十日,在武昌又寫道:
我國從漢末到今一千多年,情況如天地懸隔。但是從某幾點看起來,例如,貧農、下中農的一窮二白,還有某些相似。漢末北方的黃巾運動,規模極大,稱為太平道。在南方,有于吉領導的群眾運動,也是道教。在西方(以漢為中心的陝南川北區域),有五斗米道。史稱,五斗米道與太平道「大都相似」,是一條路線的運動。又稱,張魯等行五斗米道,「民夷便樂」,可見大受群眾歡迎。張陵(一稱張道陵,其流風余裔經千年轉化為江西龍虎山,為地主階級服務的極端反人民的張天師道。《水滸傳》第一回,有洪太尉誤走魔鬼,有極神氣的描寫。一看使人神旺,同志們看過了吧?)、張修、張魯祖孫三世行五斗米道。行五斗米道,「民夷便樂」可見大受群眾歡迎。其法,信教者出五斗米,以神道治病;置義舍(大路上的公共宿舍);吃飯不要錢(目的似乎是招徠關中區域的流民);修治道路(以犯輕微錯誤的人修路);「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以說服為主要方法);「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近乎政社合一,勞武結合,但以小農經濟為基礎)。這幾條,就是五斗米道的經濟、政治綱領。中國從秦末陳涉大澤鄉(徐州附近)群眾暴動起,到清末義和拳運動止,二千年中,大規模的農民革命運動,幾乎沒有停止過。同全世界一樣,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
我們知道,一部二十四史,毛澤東前後整整讀了二十四年,寫下的批註也不少,但像這樣長的兩大段批註,筆者所見到的,這還是第一次。《張魯傳》全文不足300字,毛澤東寫的這兩段批註,比《張魯傳》長好幾倍。毛澤東對《張魯傳》的興趣,實際上並不是始於這次的八屆六中全會。他向與會同志推薦《張魯傳》也不是偶然的。同年8月24日,在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人民公社搞公共食堂時,就曾說: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出五斗米就有飯吃。吃糧食是有規律的,像薛仁貴那樣一天吃一斗米,總是少數。同年11月3日,在鄭州同9個省市委書記談話中,說到供給制時,毛澤東又說:「三國時候張魯的社會主義是行不長的。因為他不搞工業,農業也不發達。曹操把他滅了。他也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的人,在飯鋪裡頭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不是在整個社會都搞,只在飯鋪裡頭搞。他統治了30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那裡有一種社會主義作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
這些言談話語表明,毛澤東對張魯五斗米道,幾個月前就已有濃厚的興趣。在毛澤東看來,歷史雖已過去一千多年,現在與過去儘管「情況如天地懸隔」,但「一窮二白」的國情,則「有某些相似」。張魯五斗米道所體現的「極端貧苦農民廣大階層夢想平等、自由,擺脫貧困,豐衣足食」的理想追求等,對人們認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所進行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很有啟示的。借用歷史來啟發人們的認識,開闊人們的視野,讓人們更大膽地進行創
造性地實踐,這大概是毛澤東當時向人們推薦讀《張魯傳》的主要意圖。用一千年前張魯的五斗米道的實踐,來類比當時人們對共產主義的想象和追求,當然是過於簡單了。建立人民公社這一社會組織,不符合當時中國社會和廣大農村的實際,不能有效地提高和發展生產力,因而不成功。這是很自然的。
為了糾正已經出現和已經覺察到的錯誤,減少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所造成的重大損失,毛澤東在1959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的上海會議之前,向全黨連續發了四封《黨內通信》,反對當時全國各地盛行的浮誇風等「左」的傾向。在上海會議上,與會同志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又著重議論了多謀善斷、留有餘地等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議大家看看《三國演義》中的郭嘉傳。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紹部下。但他認為,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后經荀彧推薦,成為曹操的重要謀臣,追隨左右,策謀帷幄,協助曹操南征北戰,擒呂布,破袁紹,北伐烏桓,功績卓著。郭嘉中年夭折,曹操非常惋惜,稱道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攻為高。」郭嘉足智多謀,而曹操能夠問計於郭嘉等謀臣,聽取他們的意見,果斷作出決策。這說明他是一個知人善用、多謀善斷的人物。毛澤東介紹大家看郭嘉傳,意思是希望各級領導作事要多謀。他說,多謀善斷,這句話重點在「謀」字上。要多謀,少謀是不行的。要與各方面去商量,反對少謀武斷。商量又少,又武斷,那事情就辦不好。謀是基礎,只有多謀,才能善斷。謀的目的就是為了斷。他還說:要當機立斷,不要優柔寡斷。應當根據形勢的變化來改變計劃。反對黨內一些不良傾向,也要當機立斷。在毛澤東的提議下,不少幹部認真閱讀了郭嘉傳,從中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對糾正當時黨內存在的頭腦發熱、脫離實際等錯誤傾向,起了積極的作用。這在今天,對於我們指導各方面的工作,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薄一波:《回憶片斷》,《人民日報》1981年12月26日)
說到毛澤東愛用《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故事來印證或闡發他的認識,還有這樣一件事:1970年3月,毛澤東提出了召開四屆人大。在四屆人大將要召開的時候,毛澤東提出了不設國家主席的建議。為了說服中央委員能夠同意他的建議,不要在四屆人大會議上再提設國家主席問題,毛澤東用三國時代的歷史故事啟發大家。毛澤東說:「三國時,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說,孫權要把他放在火爐上烤。」接著,毛澤東又說:「我勸你們不要把我當皇帝,你們也不要做孫權。」(龔坤祥著《毛澤東,信步危難》,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頁)
類似這樣的事例是很多的,這裡不再一一例舉。
總之,毛澤東讀《三國演義》是多視角的。上面說到的視角,只是筆者認為是比較重要的視角。毛澤東愛讀《三國演義》,更愛從不同的視角去閱讀,去理解,去闡發他的認識。到了晚年,他老人家也還是這樣做的。
毛澤東生前閱讀和批註過的《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現在也都還保存在中南海毛澤東故居里。隨著《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在我國人民中越來越廣泛的流傳,毛澤東讀這兩部書時寫下的批註將越來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