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毛的軍事路線與讀古典小說的視角
李銳說:「十年內戰時期,『左』傾教條主義者,曾經攻擊毛的軍事路線,取得反圍剿戰爭的勝利,不過是『把古代的《三國演義》無條件地當作現代的戰術』。」(《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第25頁)
「左」傾教條主義者對毛澤東的這種攻擊,當然是毫無根據的。但它從反面告訴我們:毛澤東在十年內戰時期,《三國演義》就已經讀得很熟了。對於這一點,1960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他67壽辰時,同部分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聚餐的談話中,在談到「人沒有壓力是不會進步的」問題時,還頗有感觸地說,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先後受到過三次大的處分。
他說:「那時我沒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擔架上。做什麼?我看書!他抬他的擔架,我看我的書。他們又批評我,說我憑著《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指揮打仗。其實《孫子兵法》當時我並沒有看過;《三國演義》我看過幾遍,但指揮作戰時,誰還記得什麼《三國演義》,統統忘了。」(《黨的文獻》1993年第4期)
後來的幾十年裡,直到生命垂危的最後幾年,他還很有興趣地與身邊工作人員談《三國演義》。
據筆者所知,毛澤東讀《三國演義》,如同讀《紅樓夢》、《水滸》等古典小說一樣,很善於從不同的視角去閱讀,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從不同的視角去思考,從不同的視角去說明實際問題。這是毛澤東閱讀《三國演義》的特點,也是他閱讀《三國演義》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
毛澤東從哪些視角閱讀《三國演義》的呢?
作者創作和作品形成的社會背景的視角。這是毛澤東閱讀《三國演義》的一個重要特點。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的產生,都是與一定的社會背景相聯繫的,也是時代的產物。就拿《三國演義》來說,書中描寫的諸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雖然經過作者對歷代民間傳說進行精心地綜合溶裁和再創作,但是字裡行間仍然反映了動亂的三國時代的社會狀況,字裡行間仍然可以看到三國時代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軍事的矛盾和鬥爭。《三國演義》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封建社會中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可資借鑒的思想材料。社會背景和作家創作的主題思想是密切相聯的。毛澤東認為,作家創作的社會背景,必然要影響到作品的主題。閱讀、研究文學作品,不可不重視作品形成的社會背景。
毛澤東在閱讀《三國演義》的過程中,很注重考慮作者創作和作品形成的社會背景,並且把這一社會背景與作品的主題緊密地聯繫起來。關於《三國演義》的主題傾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特別是對作者羅貫中是不是表現了皇權正統觀念,各家更是各執一詞。歷史上不少文學評論家都認為,《三國演義》是一部描寫漢末至西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大亂到大治的歷史過程的長篇歷史小說。因此,要其不表現皇權正統觀念是很難做到的。作者羅貫中「揚劉抑曹、蜀漢正統」的創作主題傾向也是不可避免的。對古今一些文人學者的這種看法,毛澤東一方面是沿襲此說,一方面又有其獨特的見解。就拿對曹操這個人物評價來說,作者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一個「漢賊」「奸雄」,這正是作者「揚劉抑曹、蜀漢正統」的皇權正統思想的體現。但毛澤東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又有他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