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影響世界的十件大事
【李西興按】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筆者特轉帖中國中央電視台於2009年9月21日報道《光明日報》的在新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的六十年偉大光榮的歷史進程中,對世界和平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並具有深遠影響的十件大事。以此與【貝殼村】網友一起回顧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輝煌成就,共同感受新中國成立60年來深刻影響世界的難忘時刻。
祝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網友,在2009年中國國慶和傳統中秋的雙節期間愉快!
【經典中國•輝煌60年】新中國影響世界的十件大事
CCTV.com 2009年9月21日 來源:光明日報
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921/101368.shtml
新中國影響世界的十件大事
【光明日報】編者按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在新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的60載偉大光榮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局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影響深遠,中國對世界經濟健康發展所發揮的重大作用舉世公認。中國正在影響世界,展示出光明璀璨的發展前景。今天本報推出「新中國影響世界的十件大事」專題報道,與讀者一起回顧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輝煌成就,共同感受新中國成立60年來深刻影響世界的難忘時刻。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新中國的誕生不僅意味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作為擁有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新中國的成立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反帝、反殖鬥爭和民主革命運動,引領了二戰後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富強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依靠各族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並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中國,呈現在世界面前。

1955年4月17日,周恩來總理出席萬隆會議
二、推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中國在萬隆會議上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與會國認同,形成了亞非各國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強各國人民友誼的萬隆精神。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行發起召開、討論與亞非各國相關的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29個國家和地區的304名代表,在歷時七天的會議中,衝破了帝國主義的阻撓和破壞,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會議一致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涵蓋了與會國在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等七個方面所達成的共識。會議公報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強調,中國倡導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係準則的重要貢獻。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以他的人格魅力、政治智慧和平等態度,釋疑、解惑、息爭,促進了亞非團結事業,贏得了各方崇敬和欽佩。
毛澤東主席1957年在莫斯科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國時,提出我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特別聯大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係,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更明確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三、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中國重返聯合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成員,是聯合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對整個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2758號決議進行表決。表決的結果是,決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
從1950年—1960年,美國操縱聯合國的表決機器,採取「拖延討論」的辦法,不允許聯合國討論恢復中國合法席位問題。從1961年起,美國硬把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說成是需要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的所謂「重要問題」。這種霸道行徑,同樣遭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抵制。到1970年第25屆聯大期間,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18個國家共同提出的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驅逐蔣介石集團代表的提案,已經得到了半數以上與會國的贊成。
再次成為聯合國大家庭一員后,中國的地位獲得極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影響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國際形勢從這個時候開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聯合國大舞台上因為有了中國,就不再是一兩個超級大國說了算的表決機器,而具有了真正普遍性的政府間組織的信譽和作用。
四、提出「三個世界」戰略思想
毛澤東關於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突出了發展中國家的重要作用。中國政府明確地把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作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內容,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20世紀60年代,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陸續瓦解,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一些國家紛紛取得獨立,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970年,毛澤東主席在會見非洲客人時指出,亞非拉是第三世界,第一次明確表示,中國屬於第三世界。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再次明確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同年4月,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並於10日在大會上發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闡述了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 的戰略思想。鄧小平還宣布:「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
劃分「三個世界」理論,體現了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和人民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軍;中國政府把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作為自己外交政策的重要內容,堅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邊,結成反對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統一戰線。

1974年聯大特別會議鄧小平首次闡述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
五、打破西方封鎖新中國的堅冰
中美建交打破了西方封鎖新中國的堅冰,迎來了世界各國與新中國建交的熱潮,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新中國外交展現全新局面。
20世紀70年代初,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從調整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的外交戰略需要出發,通過請美國作家斯諾傳話、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方式,發出願與美方接觸的信號,使中美關係乃至中國同西方外交關係解凍。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7天的歷史性訪問。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2月28日,中美雙方經過反覆磋商,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標誌著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開始,為以後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毛澤東邀請尼克松成功訪華,打破了西方封鎖新中國的堅冰,迎來了世界各國與新中國建交的熱潮,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確立了以中國為一極的大國外交關係新格局,為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這是在美國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斷交、廢約和撤軍」建交三原則情況下取得的成果,是兩國關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不僅揭開了兩國關係的新篇章,而且對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30年來,在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