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一口號」到開國大典(下)
從「五一口號」到開國大典
驚心動魄的一年半
由眾多明星出演的電影《建國大業》,將於9月中旬隆重上映。
這部紀念建國60周年的獻禮片,以毛澤東等開國元勛們聯合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等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新政協)和組建新政府為故事主線,向人們講述了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那段震驚世界的歷史。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建國大業》背後,在那個壯懷激烈、風雲滌盪的年代里,一代共和國元勛們開拓建國大業的真實故事,更能震撼我們。
中共中央發出「五一口號」
1948年,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中國革命進入新的高潮,人民政權組建在即。全中國、全世界,都在猜測:中國共產黨將組建一個怎樣的政權?
對於新政權該怎麼組建,中國共產黨早有準備。在1945年的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就在報告中提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他還為實現民主聯合政府設計了兩個步驟:一是「經過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的協議,成立臨時的聯合政府」;二是「經過自由的無拘束的選舉,召開國民大會,成立正式的聯合政府」。
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國民黨在表面上作出妥協。1946年,有多個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商討組建聯合政府事宜。
然而,大權獨攬的蔣介石很快就撕毀了契約,挑起全國內戰。1948年5月1日,南京國民大會閉幕,蔣介石「高票」當選總統。同日,《晉察冀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中共中央發布的「五一口號」(又稱「五一號召」)。第二天,《人民日報》全文發表。口號鄭重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中共中央的「五一口號」,迅速得到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5天後,民主人士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章伯鈞、馬敘倫、蔡廷鍇以及無黨派人士郭沫若等,聯名致電毛澤東,認為中共中央的號召是「適合人民時勢之要求」。他們同時發表通電,號召國內同仁暨海外僑胞,「共同策進,完成大業」。
「天書」送交毛澤東
為了同各民主黨派人士一起商討召開新政協的各項事宜,周恩來煞費苦心,仔細考慮如何把各地的民主人士安全地接到解放區來。
隨後幾個月,在中共中央的周密安排下,沈鈞儒、章伯鈞、蔡廷鍇、馬敘倫、郭沫若等大批民主人士,克服重重險阻,分3批由香港北上,到達解放區。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批准了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不久,隨著國共北平和談的破裂和南京、上海的相繼解放,新政協的籌備工作被迅速提上日程。
1949年6月11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預備會在香山毛澤東的住所舉行。會議大體議定了新政協籌備會的參加單位、人數和人選,以及新政協大會參加單位和人數等。15日晚,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開幕。出席會議的有23個單位的134位代表,其中「(中共)黨員43人,進步人士48人,中間人士43人,其中中間偏右者只有16人,在進步人士中有15個秘密黨員。共產黨對政協籌備會可保障絕對的領導」。第二天,籌備會協商通過了由21人組成的常務委員會,推選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
隨後,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開始確定參加新政協的人選。經過近3個月的艱苦研究、協商,最終確定了662位代表的名單。其中,共產黨員約佔44%,工農和各界的無黨派代表約佔26%,各民主黨派的代表約佔30%。在黨外人士中,進步人士約佔1/3,共產黨員加黨外進步人士約達總數的2/3。這樣,既保證了共產黨的領導,又廣泛團結了黨外人士。當時,中央統戰部把參加新政協的人選和各項統計,印製成一本很厚的表冊,毛澤東看后曾風趣地說這是一本「天書」。
在662人的宏大陣容中,「包括了各民主黨派,軍隊和各人民團體,各區域、各民族的代表。從階級的成分來說,它有工人,農民,民族資本家,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從中國革命的歷史來說,它有戊戌政變、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1924年大革命以來的參加人物和領導人物;從代表的年齡來說,它有92歲的老翁,也有21歲的青年;從信仰來說,它有唯物主義的哲學家、科學家、文藝家、政治家,也有篤信宗教的基督信徒、佛教信徒、回教信徒;從居住的地域來說,有遠在天涯、冒險歸來的海外僑領,也有僻處內地的苗、彝、黎、藏同胞……他們都抱著揚棄舊中國、建立新中國的同一心情……空前未有地團結起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
「我們已經站起來了」
隨著各項工作逐一得到落實,新政協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開幕,進入倒計時。
1949年9月21日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出席開幕式的包括各黨派、團體代表634人和來賓300人。當毛澤東以沉穩、緩慢的語調莊嚴宣告「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時,會場里,所有人的眼裡都閃爍著淚花。
9月25日晚8點,毛澤東、周恩來約請郭沫若、沈雁冰、黃炎培、田漢、梁思成等18人,在中南海豐澤園開會,協商確定國旗、國歌、國都、紀年等問題。就在大家陷入沉思時,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站起來,打破了沉默:「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怎麼樣?」此人就是著名畫家徐悲鴻。周恩來聞言,立即表示支持。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也站起來發言:「徐悲鴻先生的這個建議我贊成。」接著,大家紛紛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經商議,大多數人傾向於在國歌未定以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最後,毛澤東說:「大家都認為《義勇軍進行曲》做國歌最好,我看就這樣定下來吧。」他的話音剛落,屋內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會議結束時,毛澤東、周恩來建議大家合唱《義勇軍進行曲》。豐澤園裡隨即傳出洪亮而激昂的歌聲。
9月27日,政協一屆全體會議一致表決通過: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為北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今年為1949年。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9月30日下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張瀾、李濟深等180人當選;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正副主席及全體委員:毛澤東任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6人為副主席,周恩來、陳毅等63人為政府委員;討論和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和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致敬電。
10月1日下午3點,剛剛就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和副主席朱德,一前一後,沿著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最先登上天安門城樓。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位。毛澤東隨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
《環球人物》雜誌特約撰稿 張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