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規範的理念
《通用規範漢字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王寧教授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我想很簡單地在這次規範漢字表研製的理念這樣的題目下,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的信息。這次《通用規範漢字表》是2000年10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公布后,第一次對於半世紀以來的規範漢字的一次整合,是在法律的基礎上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說清楚了,規範漢字是公務用字,又是教育用字,同時又是社會服務用字。[在]這個理念的情況下,我們考慮到公務怎麼用、教育怎麼用,社會服務怎麼用,因此這次《通用規範漢字表》是個新的起點。
第一個理念,既要與時俱進,又要保持穩定。半個世紀以來,我們的語言文字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字表,因為是陸陸續續發布的,不同的文件都有矛盾。這次我們要整合。整合的結果,以前無論有多少個表,這次都整合到一個表裡。大家手上有一個表就可以了,其他的都進去了。要保持穩定。我也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原來七千通用字里,我們這一次只有35個字沒有收入,其他的字都收入了字表。大家在用字的時候,不會感覺到以前的字,跟現在的字有多大差別,沒有多大的差別。這35個字是什麼字呢?這35個字是罕用字、方言字、異體字,還有舊術語用字,甚至有一些是錯訛字。這些字是在當時的統計手段還不是很先進情況下出現的,也不是很多。對於這部分,請大家放心。我們現在的規範和過去的規範,增加了一些字,但是對過去的字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大家不會覺得很不方便。這就是既要與時俱進,又要保持穩定。
第二個理念,面對問題,科學研製。面對問題,大家會說,一個規範漢字表用8300字就做了8年,有這麼嚴重嗎?我想大家要看到,漢字從甲骨文到現在,已經積累了3000多年,每一個時代都有字。即便在同一個平面上,現在辭書的詞量已經相當大。在國際編碼的漢字字符集里,漢字量已經達到8萬左右,這樣的話,我們面對著這樣的一些積澱,面對著社會上不同的人,由於不同的文化水平和職業,他們對於字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普及層面上和基礎教育層面上,大家希望這個字表一個都不要動,動了就不好辦,要重新改教材,改教法,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負擔。但是專業層面上,由於字與字之間的矛盾是錯綜複雜的,非常難以協調,希望這個字表盡量科學,動多少都沒有關係。因為認字對他們來說沒有問題。電腦就更沒有問題了,多少都可以承受。相對漢字長期的歷史積澱,再面對著已有的規範已經成為大家的習慣,還有海峽兩岸用字又長期是兩種系統,這樣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如果我們不考慮科學地研製,沒有科學的方法,我們做出來的東西,一定是這批人同意,那批人就會有意見。因此我們要保持手段先進,我們用了先進的計算機統計和先進的計算機資料庫,對各種各樣的字都做了詳細地統計調查。另外,照顧了漢字和漢字史的科學規律,每個字什麼地方來的、怎麼來的,哪個字跟哪個字實際上是一個字。既要去掉冗餘的地方,又不要有遺漏。需要有很多漢字學的學術知識。因此這次字表的研製是政府主管、專家參與來做的。應該說,這次的研製是從古到今的規範里最好的一次搭配。這次八萬多字已經定下來的2902個字,現在的38000字是從12000字里進行了調整、篩選,做到字樣有來歷、字體有根據,所以如果沒有科學的研製,面對這樣的複雜問題,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字表的。
第三個理念,這次的研製要改變一些觀點,來契合時代的要求。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交際工具。剛才曹先擢先生講到,字本身都是印刷出來的,而印刷都是計算機的激光照排,管住了機器,就能管住各種信息的傳播,而信息的傳播是最大的限度的是需要信度和速度,信度就是需要準確,速度就是要快。任何一種信息遺漏或者是出現錯誤以後,就會帶來政治、經濟、外交、教育方面很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去考慮新的理念,仍然用過去的那些從紙上寫字,互相之間的單一傳播的理念去考慮,我們的規範本身就會找不到方向。我也舉一個例子,過去我們對「通行」的認識,就是說漢字在各種各樣的文本上頭出現的次數多,就是通行度大。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我們可以考慮到,知識爆炸的時代,很多的科技用字,本來只是少數人在用、在寫,但是他面對的是大多數的使用者。像化學用字,涉及到西藥的藥名,飲食,還有環保,這些都要跟化學發生關係。所以,化學元素的用字,不再是科學家的專利,而是大家都要用的。這些如果不收集進去,我們打藥方的時候就會缺字,很多人就領不到葯。以前的人名,就是當面呼喚的,或者是寫信署名來用。現在不是,現在人名是人的信息代碼,郵局、信貸、互聯網裡的人的署名,還有戶籍、申報保險,都需要寫人名。因此一個人的人名,就是面對社會的。如果我們把通用的概念,只限在文本上出現多少次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考慮到閱讀的通行性,不僅僅是紙質文本的通行性,還有電腦儲存的通行性。因為我們這次三級字表,就不是從一般字頻裡面收集出來,而是於國計民生有利的領域裡專門收集出來的。比如說地名,我們是跟民政部、測繪局,收集到的鄉以上的地名,都放到字表裡了。中國的姓氏有多少,姓氏是不能改的。但是是需要整理的,不一定所有的姓氏,一定都是歷史傳統姓氏。公安部曾經講過,現在姓氏里,有兩千多個姓氏,只有一個人是這個姓。因此,我們要改變很多的觀念,來適應現在信息時代和知識爆炸的科研時代。
第四個理念,便民利國,考慮需求。我們知道,很多的字在現在的電腦里是不夠用的。但是電腦里的字越多並不是就越好用。因此我們要做到三句話,第一,有用的字盡量不遺漏,第二,沒用的字,盡量不干擾,第三,偶爾用的字,也要用得上。漢字的音、義、形都非常紛繁,而且它們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在這個領域裡面是對的,到那裡面就變成錯誤的。所以我們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例如,起名字,有一個「缐」字,是一個姓氏的用字。以前我們把簡化了,用這個「線」。群眾就跟我們說,我就願意用我這個姓。我這個姓是泉,泉水是流動是,多吉利。還有哲學的「哲」,有些人說我不願意用這個名字。因為有個折斷的意思在裡面。哲學的哲有一個異體字「喆」,兩個吉多吉利。這裡牽扯到民眾用字的心理和民俗,這樣一些問題,我們在研製字表的時候是不能忽略的。因為它是一種人文關懷。還有很多的字,比如說三個水的「淼」。現在老百姓有時說五行缺水,來三個水不好嗎?所以為了大家的需求,又都收進去了。收進去的字又不能亂用。因此我們這次研製字表採取的是收進字形,能夠打出來。但是通過限定使用範圍。就是說,我想說一線二線的,還得用「線」。但是你的姓,可以還原[原]來(得)[的]字,這樣就可以解決大家在用字上的一些需求。
另外,由於漢字本身,人人都認識一些,都有發言權,而它本身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專業知識。我們知道,漢字學是有博士點的,不完全是普及知識。像教育,我們以前的3, 500字是面向教育的,但是那裡面缺乏一些兒童的用字。因為我們在報刊上和小說上,成人的字體里有些是收不進去的。因此我們為了方便基礎教育的需要,專門建設了兩個資料庫。一個是兒童文學資料庫,一個是科學普及和教育資料庫,用這樣的東西去補充,使得3, 500字在教育中更好用一些。這些都是便民利國的。同時,讓大家在使用字方面不要陷入盲目,對文字有更多的理性認識。我們這次還做了一些配套的工作。比如我們將要出版一個通用規範漢字字典來解釋這個字表。作為規範的兩個很重要的字典,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也要根據這個規範,讓大家找不到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查到。同時語委也會編寫一些指南,指導他們更好地運用規範漢字。因此,這四個理念是指導我們這八年的工作,這八年的工作是非常艱苦的,但是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希望媒體幫助我們宣傳,同時希望所有用字的人都給予配合,讓我們國家語言文字的應用更加健康、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