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
王家世代清寒。王國維幼年苦讀,為秀才。早年屢應鄉試不中,遂於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二十二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王利用公餘,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並在羅振玉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
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后又在羅振玉推薦下執教於南通、江蘇師範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復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1906年,王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在此期間,王撰寫《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國維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就自以前清遺民而處世。在此期間,王在學術上窮究於甲骨文、金文、漢簡等研究。1916年,王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滬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並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1922年,王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王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准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1924,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於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清華苑裡這些國學導師桃李滿天下,他們的門生和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文史考古學界。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地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時正值他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批校的古籍逾200種。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贊王國維是「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郭沫若評價說,王國維「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李西興按】三十前,我在國學大師徐中舒(1898—1991)先生門下讀先秦史研究生。徐先生是王國維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時的學生。算起來,從學術承繼關係上講,王國維應該是我的祖師爺了。他的開創的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二重證法」,經徐先生繼承發揮,成為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的「三重證法」(或稱之為「多重證法」),即運用中國邊疆少數民族的考察資料,揭示先秦史上許多「語焉不詳」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制度。
以下謹將1915年至1921年5月《觀堂集林》成書,王國維(時年三十九歲至四十五歲)在文史考古(包括甲骨金文考釋,石刻資料及英國倫敦博物館所藏敦煌殘卷等)以及古籍音韻等學術領域的部分重要論著轉述如下:
1915年,撰《殷虛書契前編》一、二卷釋文,作《洛誥解》,《鬼方昆夷獫狁考》(初名《古代外族考》)、《不期敦蓋銘考釋》、《三代地理小記》(包括《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說商》、《說毫》等)及《胡服考》。同年還撰《元刊雜劇三十種序錄》,《古禮器略說》(下分《說俎》、《說盉》等)、《與林浩卿博士論洛誥書》及《生霸死霸考》。
1916年,作《再與林博士論洛誥書》。撰成《史籀篇疏證》及序、《流沙墜簡考釋補證》及序、《周書·顧命考》及序、《國學叢編序》。撰《殷禮徵文》、《釋史》、《樂詩考略》(含《釋樂次》、《周大武樂章考》、《說勺舞象舞》、《說周頌》、《說商頌》。《漢以後的傳周樂考》)、《毛公鼎考釋》及序。作《大元馬政記跋》,校《水經注》。寫《魏石經考》、《漢魏博士考》、《周書·顧命后考》及序,撰《漢代古文考》、《彊村校詞圖序》、《元秘書監志跋》、《隋志跋》及《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
1917年,撰《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及序,《太史公年譜》、《古要竹書紀年輯校》及《自序》,《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及序,《殷文存序》、《鄉飲禮席次圖》。編就《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及序,作《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釋旬》、《釋昱》。撰《周代金石文韻讀》、《唐韻別考》、《南越黃腸木刻字跋》、《玉溪生詩年譜會箋序》、《殷周制度論》、《商三勾兵跋》、《〈漢書藝文志舉例〉後序》、《〈周代金石文韻讀〉序》,《楚公鍾跋》、《書論語鄭氏注殘卷后》、《唐尺考》、《裴岑紀功刻石跋》等。撰《韻學余說》、《江氏音學跋》、《五聲說》。撰成《古本尚書孔氏傳匯校》(稿本),並據《唐語林》以校《封氏聞見記》。
1918年,校《尚書孔傳》、《方言》等。撰《經學概論講義》。校《凈土三部經音義》。重訂《唐韻校記》,校《一切經音義》並作跋。校陳輯本《蒼頡篇》,抄畢並校定《唐寫本唐韻殘卷校記》,並附錄《唐韻佚文》,作《匈奴相邦印跋》。為羅振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作序。作《釋環玦》、《釋珏釋朋》、《釋禮》、《重輯蒼頡篇》及自序、《釋由》。撰《校松江本急就篇》及序、《隨庵吉金圖序》。改定前所撰《唐韻別考》、《音學余說》,合為《續聲韻考》。
1919年,撰《書郭注方言后》(一、二、三)、《書爾雅郭注后》、《書契后編》上卷釋文、《齊侯二壺跋》。校閱《徐俟齋先生年譜》,作《唐寫本老子化胡經殘卷跋》、《音學五書跋》。作《九姓回鶻可汗碑跋》、《重校定和林金石錄》、《九姓回鶻可汗碑圖記》、《摩尼教流行中國考》、《敦煌石室碎金跋尾》(含《唐寫本殘職官書跋》)等十數篇跋,均為日人狩野直喜寄來其游歐時所錄英國倫敦博物館所藏敦煌殘卷而作。撰《西胡考》(上、下)及《續考》、《西域井渠考》、《曹夫人繪觀音菩薩像跋》、《于闐公主供養地藏王菩薩畫像跋》等。作《高昌寧朔將軍麴斌造寺碑跋》、《書虞道園高昌王世勛碑后》、《重輯倉頡篇自序》。
1920年校閱多種古籍,並作《天寶韻英陳廷堅韻英張戩考聲切韻玄武之韻銓分部考》、《周玉刀考》、《顧刻廣韻跋》、《某君像贊》、《徐母太囗人像贊》、《敦煌發現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殘宋本三國志跋》、《魏曹望憘造象跋》、《影宋本孟子音義跋》、《日本寬永本〈孔子家語〉跋》。
1921年,作《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一、二)。5月,將數年間所寫經史論文,刪繁挹華,集成《觀堂集林》二十卷,由烏程蔣氏出資刊行。
---李西興轉摘自【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