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應從美國借鑒什麼?
作者: 馬里蘭州 陳旭 來源: 美國僑報 2009-11-04
很多人相信美國的初等教育爛得一塌糊塗,一些在美國的華人也覺得孩子在學校沒書可念。在奧巴馬總統提名教育部長鄧肯的一篇新聞報道中提到美國學校現狀時說:「目前美國基礎教育確實明顯落後,每5個學童之中,有3名無法達到該年齡應有的閱讀或數學的能力;每4個高中生中,就有1名輟學。跟其他努力推廣數理科學教育的國家相比,美國已失去競爭力。」
美國的初等教育不盡如人意,已有很多年。1983年,美國教育部出台一份《國家在危急中》的報告中指出過美國教育系統的諸多缺失,似乎亞洲人馬上就要超過美國。於是「日本第一」的口號響徹雲霄,但不久后就銷聲匿跡。如今美國金融風暴引發經濟衰退,正逢中國和印度兩大東方古國崛起,加上中印學生與美國學生相比數學成績佔優勢,華裔、印度裔學者在美國科技界也佔一席之地,於是中國、印度將要領先世界的呼聲高漲起來。
似乎美國的初等教育不可救藥,建立在被描述成「搖搖欲墜」基礎上的美國教育,還有什麼值得中國可學的地方?令人費解的是美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名牌大學卻倍受全球學子青睞,其學術成就、科技創新有目共睹。美國大學除了吸引世界各國的一些留學生外,大多數還是美國本土的學生,這些被認為基礎薄弱的本土學生,怎麼上了大學就成了創新人才?比較中美的教育,或許可以找到些「蛛絲馬跡」。
中國學校的教學面向教科書,由教師講授,要求學生較多背誦和記憶,再配上大量的習題鞏固加深,以考試分數評價一個學生。這是一種讓學生掌握前人知識的捷徑,只是對於學生來說獲取知識處於比較被動的位置,有時當學習成為被動的事情時,教育就容易成為灌輸。糟糕的是灌輸的結果是可能使學生的思維被前人所局限,阻礙了創新思維的發展。
筆者並非說不要學習前人的經驗,而是想探討學完前人的知識后還要做些什麼?打個比方說,你通過刻苦學習繪畫技巧,能畫得與徐悲鴻、齊白石一樣好,但你不一定是繪畫大師。再簡單些說,你會背誦李白、杜甫的所有詩歌,你能與李白、杜甫相提並論了嗎?或許連詩人都還算不上,會吟而已。事實上,只要識字,這種水平今天通過互聯網差不多就能達到。倘若層次高些,善於賞畫品詩,評說得頭頭是道,算上一個鑒賞家。那麼想成為詩仙畫聖,或是在科技學術上有所成就,除了要學會前人的知識,還需要些什麼?筆者以為是創造力--藝術的創意,科學的創新。
美國的教育比較多元化,而且參差不齊,與中國的教育思路有些不同。哈維郡是美國馬里蘭州中小學教育品質最好的郡縣之一,筆者參加過哈維郡公立小學資優(GT)教育計劃展示會,教育局從28所小學中挑選出140名小學生帶來他們的展品,涉及天文地理、數學人文各種學科小朋友的研究課題。資優學生選拔要通過考試 和 老師推薦,但資優教育計劃展示會選擇的是展示學生的作品,而不是學生的分數,在這裡動手、動腦、探索、觀察從小受鼓勵。
筆者還參加過經常被美國權威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刋》評比為全美第一的維吉尼亞州湯姆斯·傑佛遜科技高中(TJHSST)的入學介紹會和參觀過他們學校的開放日。這是一所公立的科技重點高中(Magnet Schools),入學要經過考試,老師推薦,學生提交作文等過程,生源從周邊幾個郡縣市的優秀初中畢業生中選拔,也是百里挑一,畢業生升入大學百分之百。這些經過選拔有潛力的學生在學習一般課程的同時,學校重視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學校有天文、海洋、機器人、計算機、新能源、及大腦神經系統等13個科學實驗室。高中畢業要求學生完成一項重要的課題,90%學生的課題在學校實驗室完成,10%學生的課題在校外科研機構、政府、公司或大學專業人員指導下完成。雖然學校也做升學輔導,而且上名牌大學的學生比例也相當高,但學校的指導思想不是讓這些有潛力的學生把時間花在考試複習上,而是鼓勵他們在科學上探索研究。
前兩年筆者的女兒在哈佛大學上本科時曾問過她什麼最難,她說還是覺得寫論文最難。一般課程考試,只要你肯花時間去學,把它學懂了,考試成績總不會太差。可寫論文你也花了很多時間查找資料,收集數據,並認真撰寫,但教授可能會因為覺得你沒有提出什麼新論點、新論據而得不到好分數。
學者們相信,創造力目前還沒有太好的方法通過考試來測定,但可以在作品或論文中展現出來,從小鼓勵學生在真實的世界里觀察、批判、想象、探究,而不僅僅是背誦、記憶、做題、考試,這或許是美國學生較有創新力的原因之一。筆者不太相信等到所有基礎都打紮實,長大成人創造力有一天會突然冒出來,那時恐怕為時太晚。正如大畫家畢加索所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 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人之後是否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
選拔要參考學習成績,同時還要讓學生通過作品展示其創造力,大概這是美國教育的一條思路。美國教育的問題很多,其糟粕用不著我們去一一列舉,而精華卻值得我們借鑒。 錢學森先生曾指出中國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出不了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筆者認為,中國教育在為學生打下紮實基礎的同時,也應該給學生留些自由探索的空間和表達創造力的機會,才不會使好奇心麻木,創造力枯萎。
(編輯:蘇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