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福州讀書人

作者:hysonchen  於 2021-5-14 20: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為什麼福州讀書人晚清民國大爆發?「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盛譽並非徒有虛名。

 

福州讀書人

福州自古就可說是滿城書香,有詩為證:「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舊兄弟;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這首「送朱叔賜赴閩中幕府」是南宋著名學者、被稱為與朱熹、張軾齊名的東南三賢之一的呂祖謙,描繪當時福州城讀書盛況的詩篇。他說在福州,路上碰到十人就有九個讀書人,而且多半是學長學弟;那市井橋旁燈火安寧的夜晚,巷南巷北傳出的琅琅讀書聲,是多麼美好的回憶。

福州讀書人的核心區域便是彈丸之地的三坊七巷,晚清民國國家動蕩時期,福州讀書人的能量大爆發,英豪輩出,閩才獨盛,「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盛譽並非徒有虛名。

只是,為何前未聞福州讀書人如此風姿榮耀,后不見來者再立輝煌?

林則徐、沈葆楨、陳寶琛是晚清科舉的進士,以今天的話說是學歷一流,林則徐還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沈葆禎要叫林則徐為舅舅,而林則徐的女兒又嫁給了沈葆禎,這種親上加親的關係,在過去並不新鮮,但或許可見沈葆禎深受林則徐的影響。

同治五年沈葆禎、左宗棠在福州創辦船政學堂,學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國洋教習教授數學、科學及專業知識。

僅有六二八名畢業生的船政學堂,就有嚴復、詹天佑、魏瀚、劉步蟾、薩鎮冰、鄧世昌、陳季同等一大批政治、軍事、科學、外交和文學的英才。作為末代溥儀帝師的陳寶琛,在福州積極創辦新式學堂,成為福州新教育的奠基者。

有趣的是,隨後在中國近代史上引領風騷、學識超群的風流人物,則少有光鮮亮麗進士的頭銜,更多的是科舉不太得志的福州讀書人。

沈葆楨的孫女婿林旭是鄉試舉人第一名,但是林旭兩次進京都沒有考中進士。光緒皇帝維新變法,授予林旭四品卿銜,命他參與新政事宜。慈禧太后復辟,林旭等「戊戌變法六君子」血灑京城,問斬於宣武門外的菜市口。

但是滿朝文武,光緒帝為何看上進士落榜的林旭?

翰林學士王錫藩對林旭的推薦,說到緣由:「才識明敏,能詳究古今,以求致用,於西國政治之學,討論最精,尤熟於交涉、商務,英年卓犖,其才具實屬超群。」一個慧穎出眾、學貫中西的青年,早早地葬送在時代的風暴中,年僅二十三歲。

嚴復的科舉仕途就更不得志,船政學堂畢業,留學英國皇家海軍學院。一心求取功名的嚴復四次科考連舉人都沒考上。當嚴復清醒過來,放棄科舉,以「天演論」等一系列譯著喚起國人走強國富民之路,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梁啟超說:「嚴氏中學西學皆為我國第一流。」嚴復後來還擔任京師大學堂、就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長。學富才高,博學中西的嚴復,在考場竟是一敗塗地。

另一位福州讀書人陳衍,號石遺,並非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但在文化上的貢獻還是值得一提。

陳衍考場並不太如意,屢戰屢敗,好不容易在光緒八年才考中舉人,也許他沒有同榜福建省鄉試解元鄭孝胥那樣風光,知名度不像同榜中舉、後來成為翻譯家的林紓(字琴南)那樣出名,也不及林徽因、謝冰心在文壇上的名聞遐邇。

陳衍他通經史訓詁之學,特長於詩, 一九一六年起編修「福建通志」,約一千萬字。大文豪錢鍾拜陳衍為師,學習做詩;魯迅先生在廈門大學任教時的日記中寫道:「陳石遺來,眾皆往拜之,大詩人也!」

陳衍在福州文儒坊的「匹園」宅子不大,陳衍撰聯云:「移花種竹剛三徑,聽雨看山又一樓。」這副對聯的書寫者是陳寶琛。匹園的四鄰皆是名門豪族,而陳衍以「亭台半占空中地,風月教低四面牆」的詩賦之雅情,壓過了四鄰豪宅。「腹有詩書氣自華」大概便是讀書人的境界,文化的魅力。據說正是陳衍的「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詩句,使福州三坊七巷開始聞名海內外。

陳衍與鄭孝胥同為「同光體」詩壇的盟主人物,鄭孝胥書法技巧登峰造極,當年是福建舉人第一名,但是赴京會試,居然名落孫山。陳寶琛拒絕出任溥儀偽滿政府要職,而鄭孝胥則追隨溥儀為滿洲國效力,出任滿洲國國務總理兼陸軍大臣和文教部總長。鄭孝胥背上漢奸罵名,陳衍等故友也和他絕交。

據說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參加科舉,僅在考卷上寫「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就離開考場。林覺民後來留學日本,加入孫中山先生的「中國同盟會」,就義時年僅二十四歲,他的「與妻訣別書」情深意切,聲聲泣血,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出生的福州人林森,曾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已不見科舉的記載,畢業於教會學校。於是我漸漸意識到,晚清民國的福州讀書人,大概受地理位置海洋文化元素的啟發,沒有埋頭死讀四書五經,而是以更開放的態度擁抱世界,使讀書人視野開闊;或許讀了太多中外雜書而分心,沒有受益到更高的科舉功名,但成就了一代福州的讀書人。

冰心在「憶讀書」中說,她很小就一知半解地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到我十一歲時,回到故鄉的福州,在我祖父的書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給他的『茶花女遺事』,使我對於林譯外國小說有了廣泛的興趣,那時只要我手裡有幾角錢,就請人去買林譯小說來看,這又使我知道了許多外國的人情世故。」

當中國儒生們還抱著四書五經不放時,福州的有識之士創辦了新學堂,教育與世界接軌,引入西學,造就了通曉中西的一代英才。「開風氣之先,謀天下永福」,奠定了福州讀書人在晚清民國的歷史地位。

驚濤駭浪的歷史翻過一頁,福州的三坊七巷回歸平靜,我上世紀七年代住吉庇巷時,三坊七巷更是凋零衰落,深宅大院幾乎全是住上十幾、二十戶市民的大雜院。

現在閑雜住戶都已遷出,整修后的三坊七巷已是福州亮麗的歷史文化名片,吸引著四方來客,只有那空悠的老宅深院還在訴說著過往的滄桑。*陳旭 2021-05-13(美國《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陳旭 2021-05-14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4:1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