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秘之旅之一
遠古時期,這裡是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神女珠穆拉瑪原是這片純凈海底的一枚普通貝殼,歷經億萬年的洗禮,浮出水面,聳入雲端,屹立在離天最近的那一點,孕育她的海洋雖早已全無蹤影,而珠女眼裡顆顆晶瑩的淚花滴落在了青山脊背的兩岸,流淌成一片片天邊的湖泊江河。最長的長江,老二是黃河,還有天塹般的雅魯臧布江。
這裡的天不能再湛藍,這裡的雲不能再變換,這裡的山不能再延綿,這裡的水不能再絢爛;不是真的不能,而是智慧有限的人類無法窮盡的想象空間,它是人間最高的屋脊,是世間最多人朝拜的聖地。西藏,它的名字自擁有那天起就再也沒有被遺忘或改變,它的本我文化是現代文明最後踏足的凈土,它的天靈感悟是恆古不變最神秘的雪域;宇宙蒼穹間,只有那裡的天,那裡的地,那裡的水,那裡的神處處連在了一起。
1. 千年盛事
千年以前,藏王松贊干布為疆域和平百姓安康,與大唐修好聯姻,不遠萬里迎娶文成公主;嫁娶的隊伍西行了三年有餘,文成公主所到之地,播撒了中原文明和漢族文化的點點滴滴,從茶葉到種子,從造紙到織布,從米酒到詩詞,從珠寶到錦緞,從漢家儒學到釋迦摩尼,後者如今也成為了藏傳佛教一位不可或缺的天界神靈,普世佛學共同推崇的先人和朝拜的真神。這場神聖的婚姻同時造就了如今拉薩也是西藏最矚目的兩大聖地,大昭寺和布達拉宮,正是為慶賀自己的大婚,藏王遷都拉薩,並欽點聖旨同時在文成公主的精心策劃大力協同下,始建了這兩大建築群,傳世流芳。
2.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最終在眾多教派中得以成為藏區第一宗教除了西域吐番和大唐皇朝的這段創世聯姻息息相關,也和各代喇嘛以及僧侶高人的畢生功績密不可分,其中蓮花生大師便是奠定藏傳佛教的歷史地位的第一位聖人,他同時也正是大昭寺里供奉的本神。
除此,各世達賴和班禪也為藏傳佛教(更主要是黃教,又稱格魯派)的推行和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是五世達賴擴建的布達拉宮,一世班禪首建了位於日喀則(也是近日西藏地區地震帶所在地)的扎什倫布寺。而達賴和班禪的稱謂卻是不同時期承蒙中原皇帝賜封的世襲爵位,表彰他們傳播的宗教活動確認其歷史意義和政治地位。布宮是達賴的冬宮,而扎寺則是班禪的寢宮,在這兩大殿堂和寺院里履行著各自的職能和佛事活動,同時供奉著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現世神靈的佛像,並存有達賴和班禪的法體靈塔以供朝拜。扎寺里有自擴建該宮的四世班禪到1989年圓寂的十世班禪的法體;布宮存放的是自五世到十三世達賴的法體,唯獨缺少了六世達賴轉世活佛倉央嘉措,天才詩人,二十五歲就選擇不要「江山」的真人大師。(抄錄其作品,「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喜歡
追本溯源,達賴和班禪原是本宗師兄弟,只是在上世紀中期,由於政治立場和徵稅主張的鮮明對立,各自漸行漸遠,和六百多年前無間的親密今非昔比。那時,每當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想要放棄自己轉世活佛的江山,他的恩師五世班禪費盡周折全力阻撓。此外,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終年93歲,博學多識,精通藏醫,他同時也是四世和五世達賴的老師;在他的功績中最重要的一筆是擴建了扎什倫布寺, 這座和布宮齊名的寺廟裡供奉了四世到十世班禪(後者正是我們最熟悉的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的法體靈塔,而他自己的靈塔至今還完整地得以保存在該寺內是和一段真實的歷史分不開。文革期間,布宮在周總理的力保下有倖免於滅頂之災,可扎寺這座宮殿幾乎全部被拆毀,僧侶們在紅衛兵趕來四世班禪的祭奠大殿之前,自己先行把所有建築拆除,私下完整安然地保全了四世班禪大師的法體靈塔,只是讓革命小將們看到了廢墟的表象;如此,傳世大師的法體真身才沒有被支離失傳,當參觀者看到四世班禪大殿門前的紅牆上至今還沒被完全擦拭的文革標語痕迹,每個祭奠者的心理會默默地祝福一句,扎西德勒!
一手觸摸著幾經世紀的寺牆紅磚,一手感悟著金燦粗擴的轉經法輪,一手遮擋著無敵無我的紫外日光,一手合一手參拜著這裡曾經的主人們,心無塵事的我似乎沒有了時間或是空間。
(相關照片請參照隨後幾個帖子)
早安太陽: 姐~~~~你不帶我去!!!
Djogchen: 大概也有看到五體投地的朝拜者吧!
xqw63: 等照片
fanlaifuqu: 有股神秘的氣氛。
孤舟獨釣: 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有這緣份!
聽朋友說,現在的拉薩商業氣息太濃了,要想體驗古老的,原始的藏族文化,最好是去尼泊爾。
期待照片。。。。
(如不能直接 ...
小小..: 期待你的好照片
xqw63: 照片要縮小到100K左右
Djogchen: 大小昭寺各有」釋迦牟尼「八歲和十二歲童身銅像分別來自印度和文成公主
stellazhu111: 拉薩當地找旅行社,自己化兩小時辦簽證,尼泊爾五日游收費三千人民幣,非常值得的旅程。拉薩肯定不是鐵路開通前的樣子,新生事物繁榮發展必定和原始文化的樸實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