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段對話:
「這就是辯證法吧?比較樸素的。」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只知道凡事都有個理兒,打個噴嚏不也有人寫了幾十萬字的論文,得了博士。」
「有這麼回事,這論文我們上學時傳閱過。人家不叫噴嚏,這是粗俗的叫法兒,人家叫'鼻粘膜受到刺激而起的一各猛烈帶聲的噴氣現象。'」
「你懂得真多。」
「哪裡,還是你懂得多。」
「你懂得多。」
「慚愧慚愧。」
「謙虛謙虛。」
「咱們別爭了,這樣下去沒個完,您愛才我心領。」
「我真是誠心誠意誇你。我覺得跟你特說得來,特知音。」
「別別,我這人經不住誇。」
「你老這麼一味謙虛我要生氣了,好像我誇你是害你似的。」
「那就算我懂得多吧,其實我也覺得和你特談得來特知音。」
「我特愉快。」
「我也特愉快。」
聽好了哈,這不是貝殼村村頭即景(儘管這場景特常見,對話特耳熟),這是電影《頑主》錄音剪輯(摘錄)——有夠經典吧。80后、90后大概沒想到如今他們在網上唧唧噥噥的客套,是當年老子們玩剩的。
最後,公布本人對此專題研究的成果:
既然噴嚏帶聲,從語音學角度看,男生打噴嚏聲調多為入聲(去聲)——「啊切」,特點如下:來如雷霆,去如閃電,短促有力;女生打噴嚏聲調則多為上聲——「阿起噫噫噫」,特點如下:欲放還收,欲罷不能,老嗲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