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上中學、大學那時,學外語已成風氣,真正想學還是可以左右逢源的,當時除了央視不斷推出的英語教學節目,社會上最流行一是《英語900句》,一是《新概念英語》。前者促進了九波段收音機的暢銷,後者創造了出版業的繁榮,只可惜咱是把後者當成小品文中譯本來讀的,對用中文寫作倒有參考,對英語水平提高幫助不大。
電視上除了有英語,還有法語,德語、日語教學,尤其是央視一旦推出什麼新的語言教學課程,新華書店立刻有人排隊搶購教材,咱幾乎是回回不拉,開頭信心滿滿,後來不了了之,好像從來沒買過第二冊。日語瞧著有不少漢字夾在裡面,以為多少要省點事,結果不然,且發言怪異,世界上各種語言叫爹叫娘的發音,基本上都是發「爸爸」「媽媽」的音,唯有日語「爸爸」發音類似「哈哈」,雷人。開口打招呼:「可尼齊哇」,「密那桑,喔更給力斯嘎」,聽起來就像「可力氣挖」、「米拿上,我更給你皮夾」,也不知是在盜墓,還是起贓,反正聽著不夠光明正大。德語說起來咬牙切齒,一張嘴巴就像馬嚼草料,難怪人說德語是說給馬聽的。不學也沒啥遺憾。
可惜那會還沒刮「韓流」,不然少不得跟風再學兩句韓語,如今眼前耳目下再進韓國燒烤鋪,跟老闆老闆娘點頭哈腰之際,就可以熟練地吩咐女招待:「翠花,上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