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居住的小鎮,與周匝的小城鎮一樣,公共圖書館總是引外地人注目、讓本地人自豪的建築。三層樓高的框架結構,外表是一深綠色的玻璃房,圖書館座落於小鎮老街旁,在鐘樓、教堂尖塔的環抱下,彷彿是掛在老婦頸項上的綠寶石。
在我來此居住的頭兩年,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來此。因為裡面有太多我想讀的書、想聽的唱片、想看的錄相帶和影碟。免費辦證、免費借閱,圖書借閱不限量,期限三個星期;音碟借閱不限量,借閱期限為一周;錄相帶和影碟限三件,期限為三天(連續劇或系列片則酌情寬限),圖書、音像製品均可續借兩次,如果有讀者已經預約,則只能續借一次。續借或預約可以通過電話和登陸網站解決。還書還碟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將借閱品丟進牆上洞開的還書窗口。起初跑得勤,除了不停地選借音像製品,還有一個可以告人的目的,就是「淘處理貨」。
小鎮圖書館規模不大,自然藏品有限,重複或修訂出版的圖書一至,多餘的或舊版的往往作淘汰處理;同時,一年四季歡迎讀者捐獻的結果,豐富了館藏(僅有一書架的中文圖書,其中大多來自捐獻),也造成藏品的重複,重品太多部分自然也會被淘汰。處理的辦法就是在藏品的封套或扉頁上蓋一DISCHARGE(放棄)的印戳,碼放在入口處的長條桌上任人挑選,選中的,提到登記處,交一毛錢,此藏品的便歸讀者所有,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處理貨」。
這些「處理品」絕不是次品或廢品,「一份價錢一份貨」的市場通則在此是無法適用的,所有被處理的藏品必須是不破不損,沒有殘缺,沒有被人勾畫、作記號(老外似乎沒有中土長衫客標點批註圖書的積習)。處理藏品以件計,一部厚達數百頁的精美畫冊,一本僅數十頁童謠選集,一盒音像製品,若自成一件,均為一毛錢。本人西來后的圖書音像製品收藏,不少是這樣收羅來的。有一陣我發瘋似的收集影劇類圖書,夢想著有一天以此為資料重做「文化太監」(錢鍾書所譏那些無文化創造力卻喜作評論、研究的人)。這批圖書中有不少好萊塢星傳,那些過氣的老明星做夢也想不到,在偏遠的北美小鎮上自己還有一個久煮不爛的粉絲,該不會是天太冷,這廝腦筋凍壞了吧?
行者常至,為者常成,老天不負有心人,一天,長條桌旁一紙箱里齊齊地擺放了數十本精裝書,數數共有32卷。燙金書名《Encyclopedia Britannica》,慚愧,當時我竟然不知其意,但我從「Britannica」字母發音中,依稀能掛聯到「不列顛」幾個字, 瞧著32卷書靜靜地躺在那裡,一種無聲的威嚴,讓我有種莫名的興奮和恐懼,興奮的是這可能是我以前做夢也不敢奢望擁有的大英百科全書,恐懼的是它們未擺列在長條桌上,不見得是處理品。當即向館員詢問,果然是有所謂「鑽石信譽」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5版全32冊。後來上網一搜索:大英百科全書第15版全書32卷,郵購價一套1325.05美元,電子網路英文版註冊費69.95美元/年。這這這這這種好寶貝居然也DISCHARGE,你說小鎮上的洋鬼子是太有文化還是太沒文化?得了,不管他洋鬼子,咱且樂著,過去形容得意外之喜,有說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或者是「枯守千年終於等到肥兔子撞樹」,從今往後,我只說「三刀(DOLLAR)加兩毛,得一全套大英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