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是普契尼歌劇《圖蘭朵》里的那首名曲的歌詞: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正當經唱的時候,就這麼兩句要顛來倒去唱上三四回。在西方人眼裡,這茉莉花充饑不如糧食,遮體不如樹葉。就是一小里吧幾、花哩忽哨、虛頭巴腦的東西,如什麼普世觀念一樣,都是用來送人的。
其實,這首歌原是一首中國民歌,中國江蘇民歌。鬼佬只取其調,未解其意,結果把原曲的豐富的內容給閹割了,甚至弄擰了。現在,我們來看看中國人熟悉的原作歌詞:
江蘇民歌《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
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
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
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這首充滿誘惑——引誘和迷惑的歌雖然廣有流傳,但收集整理並收入地方「音樂集成」的是江蘇,且內容風格也符合江蘇一帶風俗人情,體現江蘇人瞻前顧後,小腦袋裡滿是個人算計、滿是糊塗心思的性格特徵。其內容與前面那首洋曲最大的區別是,鬼佬摘花為了送人,這裡卻是自己要戴。想戴就摘唄,卻又有許多考慮。
首先,既然花有人看守,顯然是小花有主,所有權不在我,隨意採摘易引發利益衝突。
其次,特在乎自己模樣與花是否相配,「一世摘花三世丑,來年長個癩痢頭」。別人看著也不登樣。
再者,摘花影響花木繁殖,不能讓花得到持續性發展。
總之:第一是畏懼管理權威,第二是害怕群眾輿論,第三是前景不看好(領導會生氣,群眾不滿意,後果很嚴重)。幾重壓力之下,行動力也就失去了,估計這花是摘不成了。於是,江蘇一帶便有了一條俗語:「梔子花、茉莉花」,大意是「搞七念三、鬼糊鬼」的意思。
不是花不給力,實在是人太沒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