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來三大魅力:經濟治理才能突出
薄熙來不再擔任中國重要城市重慶的市委書記一職,這個消息在微博上以瘋狂的速度傳播;在各大門戶網站里,跟薄熙來相關的新聞點擊量驚人;在各大搜索引擎的熱搜榜上,跟薄熙來相關的關鍵詞長久以來佔據在榜單上,無論是何種職業,何種身份的網友,看見「薄熙來」三個字的新聞都會忍不住去點擊。無論對他的能力有持何種態度,但沒有人能否認,薄熙來三個字具有獨特的魅力。
薄熙來的人格魅力
薄熙來在媒體眼中,是一位充滿「魅力」的高官,具有鮮明個性特徵,有名的敢說能講,隨時都可能爆出新聞,媒體都願意競相追逐。因此,無論當市長,還是當省長,當部長,他都是出鏡率較高的領導。有媒體稱他是同時具有五種特質的混合體:低調、幽默、忙碌、率直和念舊。而他自己在談到「個人」時卻說,「有人說我是政治明星,也有人說我有個人魅力。這是我不願談的話題。說到個人魅力,魅力是屬於年輕人的,而我已經上歲數了。還是用這個詞去讚揚年輕人吧」。
薄熙來的經濟治理才能
薄熙來於2007年底到重慶任職,於2012年3月被中央免職,在這四年多時間裡,他全力主導了唱紅打黑運動,讓全國為之矚目。除了在治安上重拳出擊外,被人忽略的是他的經濟治理功績。薄熙來治下的重慶四年,經濟可謂是突飛猛進,市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讓我們來看下面一組數字,看看重慶的經濟取得了哪些進步。
10.2%:GDP年均增長10.2%
1996年重慶人均GDP1315億元,人均GDP為4574元。10年後,2006年重慶GDP達到3907億元。經濟增速連續三年居全國前三,2011年躍居全國第一。
<20%:地方債務占GDP比重小於20%
重慶目前地方債務占GDP比重不到20%,在安全警戒線以內,並在全國地方債務安全度對比中排名前四。
400%:工業總值增長4倍
工業產值從2006年的3214.23億到2011年的12038.52億。引入惠普等四大品牌商和富士康等代工商,形成了「4+6+400」筆電產業集群。
25%:地方財政年均增長25%
地方財政收入2003年突破200億元后,每年上一個百億台階,2006年達到529億元,是1996年的9.6倍,年均增長25.4%。
624:金融機構達到624家
擔保、信託、租憑、小額貸款、私籌基金等新型金融業態快速發展,全是金融機構達到624家,居西部前列。在國內率先開展離岸結算。
3534億:民生財政支出3534億
全市一般預算支出連續四年保持50%以上用於民生,民生財政支出累計達3534億。群眾安全感指數持續攀升。
11萬套:累計配租11萬套公租房
截至2011年,重慶市全是累計開建公租房2871萬平方米,配租11萬套,規模進度水平全國領先。
6438:農民均純收入6438元
2011年重慶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6438元,增幅22%;城鎮居民人均收入20250元,增幅15.5%。
薄熙來的政治才能
薄熙來任大連市長期間,大連市有兩大景觀最為人稱道:草坪多、廣場多。當時,大連城市綠化面積達到了41%,到處是大片草坪。同時,市內有大小80多個廣場,而且風格各異,形成了獨特的城市廣場文化,在全國絕無僅有。
大連是中國最早提出「城市形象工程」的城市。薄熙來對城市的經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我認為城市建設從根本上講是一個經濟問題,而非所謂的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他認為,中國先有農村改革,後有企業改革,可一直很少提城市改革,其實城市不僅是企業的載體,同時也是企業招商引資的依託,一個城市的形象好了,不僅可使國家政府在土地轉讓上獲得更大收益,也可使企業以平等身份和國際企業對話談判。與薄熙來觀點相佐證的是,十年來大連城市競爭力逐年提升,地價十年漲了十倍,並且還是東北地區惟一獲得世界衛生城市稱號的城市。
2004年,薄熙來從遼寧省省長任上上調進京,任商務部長。媒體再次給予他高度關注,德國的《今日中國》雜誌稱,「他善於跟媒體交流,憑著流利的英語和在國際舞台上的活動能力,薄熙來對於中國這個正處於上升期的世界經濟大國有著積極的作用。」
薄熙來上任不久,即提出「15條工作改進意見」,用來規範商務部各行政部門的工作。事實證明,薄熙來的「15條」使商務部的工作作風迅速煥然一新,很多問題都得到了解決。而這「15條」,此後也被各省市商務廳局所採納。
與此同時,薄熙來也開始了他有生以來最為頻繁的外事活動。他的幽默、智慧、直率,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而在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談判中,也不難見到他的「強硬」和「堅決」。這位從前的大連市「活名片」,也日漸成為分量更重的「中國對外貿易」的新名片。
與習近平一樣,薄熙來也有著顯赫的家世,父親薄一波為國務院原副總理,新中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但在「文革」中受到迫害打擊,妻子自殺,兒女飄零,薄熙來也一度被關進監獄。「文革」后,薄一波任中顧委常務副主任,今年1月辭世,享年99歲。
曾有外國記者問薄熙來,他「當大官是不是沾了老子光」。薄熙來的回答坦然、風趣,他說,「我不否認『沾老子光』,而且還樂意告訴諸位,我曾沾的光使我終身受益!當我還是個正在認識社會和人生的中學生時,因為家庭牽連,我被關進了監獄。五年的監獄生活,使我經受了磨難,鍛煉了意志,懂得了民主、法制對一個社會是多麼重要,自由、尊嚴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命運在這五年裡給予我的饋贈,並非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沒有一個倒過霉的老子,我也得不到這份禮物,這豈不是沾了大光?」
而談及父親對他的幫助,他認為主要是教育。「一個人將來能否做點事,主要看青年時代是否受到學識、品德和素質上的教育。我從我父親那裡得到很多這方面的幫助。」
長期以來,中國的政治人物充滿著神秘感,人們在紙面媒體上很難了解政治人物的喜怒哀樂,在千篇一律的官樣文章中,人們看到的只是一些一本正經、不苟言笑、說話得體的形象,人們看到的只是一些一本正經、不苟言笑、說話得體的「撲克牌形象」。中國人在重要的場合、面對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往往不能開玩笑,不能幽默。在中國古代,甚至對重要人物都有「名諱」,對皇帝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否則有殺頭之罪。其實質就是把政治和政治人物儀式化與神聖化。不過,隨著當代中國民主政治進程的推進,這種情況業已得到很大改觀。
現代民主與法治國家的一個基本特徵是政教分離,政治領袖人物作為世俗領袖的代表,其形象是民間化的,它不像宗教等精神領袖一樣被供在神壇上,而是作為有血有肉的形象,隨時隨地與世俗大眾「同呼吸共命運」,其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會牽動百姓的神經,引發百姓的關注和評議。
政治人物手中的事,再大也都是人民大眾世俗的事;政治人物再偉大,也都是人民大眾中世俗的一分子,都是大地和星空的兒女,有悲歡離合,有嬉笑怒罵。政治人物和社會公眾每親近一分,政治的神秘感就減一分,官員的魅力就增一分,官員和百姓臉上的笑容也增一分。反之亦然。
在現代信息社會,通過信息不對稱製造的「神秘感」的魅力越來越失去市場,而通過充分自我展示的「零距離」的魅力正日益彰顯。將包括政治人物在內的公眾人物進行人性化表述和評價,一下子拉近了公眾人物和普通大眾的距離,以往那種高高在上、可遠視不可近觀的政治人物,突然變得可親、可近、可感、可觸。毫無疑問,它將直接拉近公民與政治之間的距離,乃是政治清明和政治民主的必然反映。事實上,近些年來不只是媒體和公眾在主動親近官員,官員們也在主動親近媒體和公眾,比如以敢言著稱的國家審計局局長李金華、國家環保局副局長潘岳。這是政治開放、從神聖化回歸世俗化的好現象。
因此,政治人物敢於親近百姓,不怕「娛樂」和「被娛樂」,乃是自信的表現,其成熟的魅力勢不可擋。
(來源:現代快報作者:童大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