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們
神賦與人類一種奇妙而共同的本能,那就是面部的表情: 哭、笑、皺眉、睜大著眼;種種肌肉的動作可以表示出心裡的情緒,而使對方了解。儘管手式在各個地方有不同的意義,甚至印度人的搖頭等於我們的點頭;然而哭笑等面部的表情,卻是普天下一樣的。決沒有一個地方,人歡喜才哭,悲哀才笑的。因此我們看見許多人言語不通,卻能建立良好的友誼,有時甚至發生愛情。而在某種情形之下,言語反而顯得笨拙,真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
聖經中有兩個字,也好像哭笑這樣具有泛世性的。屬靈世界里的人都懂得這兩個字的意義,也都能用這兩個字交通。這兩個字就是「哈利路亞」與「阿們」。「哈利路亞」,「阿們」,原是希伯來文中的兩個字。在翻譯聖經的時候,神禁止將這兩個字譯成別種文字,只譯其音。事實上,也不能譯成別種文字,因為這兩個字含有很多的意義。將來我們在天上,在永世里,還要用這兩個字的。那時,天上的使者要說,哈利路亞;眾聖徒們齊聲應阿們。神的眾僕人讚美說,哈利路亞;長老與活物要應阿們(啟十九)。
阿們在聖經中一共用了七十三次,舊約廿二次,新約五十一次。按猶太人的慣例,這個字含有「堅固有效」的意思。有時用於開首,表示下文很重要的意思。有時用於結語,表示上文是誠實的。有時用於答覆,表示與對方同情友愛。主耶穌的名字也叫做阿們,表示他是誠信真實的,是可以信靠的(啟三:十四)。
阿們用在主禱文的末了,有什麼意思呢?
一、表達禱告的心意
我們在開頭就講過,念主禱文最怕有口無心,變成小和尚念經,毫無意義。阿們就是提醒我們,這篇主禱文是應該用誠實的心靈念誦的。不止是這篇禱文,做任何禱告都應該誠心誠意。故此每次禱告后,都應該說阿們。沒有阿們的禱告好像沒簽字的支票,沒打結的串珠。
當日尼希米聽見百姓埋怨那些貴胄和官長苛待他們,向他們取高利貸后,便召集大會,攻擊貴胄和官長們,並勸他們歸還利息、善待弟兄。最後,尼希米抖著胸前的衣襟說,凡不成就這應許的,願神照樣抖他離開家產和他勞碌得來的,直到抖空了。會眾都說,阿們,又讚美耶和華。百姓就照著所應許的去行(尼五)。尼希米等於領導會眾在神前禱告,而會眾都說,阿們,而且說了便照著去行。這便是我們禱告以後要說阿們,而且說了阿們以後當如何行的模範。
有許多人的禱告不是阿們的,他們不是誠心誠意的向神祈求,或頌讚神,而是說給人聽的。有的是文章式的禱告,起承轉合,樣樣齊備,還有美麗的言詞,令人悅耳。有的是報告式的,從天下國際間的大事,到家庭私人間的小事,都來個綜合性的報導,有條不紊。有的是演講式的,慷慨激昂,甚至痛哭流涕,配合著抑揚頓挫的聲調,聽者動容。有的是唱片式的,不論公禱私禱,老是那幾句唱慣了的爛調,純熟流利。有的是吵罵式的,趁機揭發仇人的陰私,攻擊報復,煞有正義凜然之感。固然我們在公眾聚會的時候,應該大聲禱告,好讓會眾聽見,同聲應阿們;但是我們禱告的對象並非人,乃是神。我們代表全會眾向神禱告,與在講台上向人傳講神之信息的地位完全不同。說給人聽的禱告,神是完全不聽的。
阿們的禱告也是說了要照行的禱告。我們口裡說:我們在天上的父,卻仍然自私,不愛弟兄;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卻不肯遵行神的旨意;這樣的禱告,不是阿們的禱告,不是出於誠心所願的。但願我們敢在禱告結束時對神說: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二、信徒向主的回答
先知耶利米時代,有一個假先知名哈拿尼雅,並沒有奉神的差遣,自己說假豫言。他來跟耶利米與眾百姓說假豫言時,先知耶利米當著祭司,和站在耶和華殿里的眾民,對先知哈拿尼雅說:「阿們,願耶和華如此行。」意思說,如果這真是神的話,我們願意信靠順服(耶廿八)。是的,這也就是我們在禱告以後說阿們的意思
禱告乃人與神的屬靈交通,是雙方面的。我們藉著禱告向神說話,也藉著禱告聽神的話而回答阿們。如果僅是單方面的,對方毫無反應,就不是交通,也失去了禱告的意義。記得去年夏天我們往加拿大多倫多,參觀全加博覽會時,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看幾個時裝模特兒。那些模特兒在擺好一個姿勢以後,便一動也不動,連眼睛都不眨一眨,真像個木偶。有些頑皮的孩子特意去挑逗她們,她們毫無反應。我想,我們基督徒對世界就應該這樣,無動於衷。但可惜,許多人卻是對神這樣的態度,他們對神的話充耳不聞。他們在筵席上彈琴、鼓瑟、吹笛、飲酒,卻不顧念耶和華的作為,也不留心他手所作的(賽五:十二)。
阿們是對神信靠的回答,表示我們信靠他的應許,信靠他必成全他的旨意在我們身上。哈拿在耶和華面前不住的祈禱,求神賜給他一個兒子。她禱告得如此激動,以致祭司以利以為她喝醉了酒。她禱告完后,以利說:「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回去,願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他求的。」哈拿完全信靠這應許。她走去吃飯,面上再不帶愁容了(撒上一)。這是阿們的禱告。
阿們也是對神順服的回答,絕對順服神的命令,順服神在我們身上的安排。請看先知以西結怎樣向神說阿們:「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人子阿,我要將你眼目所喜愛的忽然取去,你卻不可悲哀哭泣,也不可流淚,只可嘆息,不可出聲,不可辦理喪事。頭上仍勒裡頭巾,腳上仍穿鞋,不可蒙著嘴唇,也不可吃弔喪的食物。於是我將這事早晨告訴百姓,晚上我的妻就死了。次日早晨我便遵命而行。」(結廿四:十六-十八)照人看,這種命令是殘忍的,違反人情的;然而以西結沒有反對,連疑問都沒有一個,只是遵命而行。你能這樣向神絕對順服,永遠說阿們嗎?
三、教會合一的象徵
我們說過「哈利路亞」與「阿們」是屬靈世界里,每個人都懂得的兩個字。如果你在旅途上碰見一個基督徒,彼此言語不通,你只要說「哈利路亞」,他應你一聲「阿們」;他再說一句「哈利路亞」,你應一聲「阿們」;你們中間就有了甜蜜的屬靈交通。假使今天有一位西人來我們中間聚會,他一句中文也不懂;但是我們唱哈利路亞,他可以心中同唱哈利路亞;我們禱告完說阿們,他也可以同說阿們。他在我們中間就覺得有份了。因此我不贊成有的人把「阿們」譯成「誠心所願」,固然阿們有誠心所願的意思,但並不能表示完全的意思。為了保持教會合一的象徵,我們應該與普天下的信徒同聲說「阿們」。
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城的時候,他們用的武器不是大炮刀槍,而是百姓的大聲呼喊,城牆就塌陷(書:6)。我們不知道當時百姓呼喊的是什麼,但是我們知道他們一定是同心同聲呼喊。教會如果同心同聲呼喊哈利路亞,阿們;罪惡的營壘就會倒塌,撒但就要在我們面前逃跑。我希望大家在聚會的時候,要與領禱的人同心,而且禱告完同聲說阿們,表示兄弟姊妹的合一。
英國著名的音樂家沙利文爵士,寫過一曲著名的樂章,名叫「失去的和弦」。其中的詩詞是一位詩人寫的。大意說:一天我疲倦不安地坐在風琴前,手指隨意在琴鍵上挪動。偶然我彈到一個美麗的和弦,好像天使的詩歌,使我的憂愁急躁都消逝了,給我完全的安息。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和弦,再想找也找不到;我想那一定是偉大「阿們」的和弦,出自天上的使者。將來我在天上一定可以找回這個失去的和弦--阿們。
使徒約翰在結束啟示錄的時候,說,「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這位六十年前曾靠主胸懷,愛主而被主愛的門徒,現在再度看見主在異象中顯現,他的心是多麼熱切盼望主的再臨呢?你的心是否這樣想念救主的再來,好與他同在榮耀里,參加羔羊的婚宴,同聲唱哈利路亞,與阿們!
主禱文十四講
著者:史祈生
出版兼發行者:宣道出版社
香港九龍中央郵政信箱七二二八九號
一九六八年六月初版
一九八九年九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