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三百漢字話養生之九)
紀洞天
未時是指下午13時到15時,屬羊。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羊是捨身取義的象徵。據說在遠古洪荒時代,人類是沒有種五穀的,只能靠採摘野菜、野草為生。有一年秋天,一隻神羊從天宮來到凡間,發現人間居然沒有五穀,她回到天宮后,便偷摘了御田裡的五穀(稻、稷、麥、豆、麻),並帶到人間。神羊把種籽交給人類,並且告訴人類種植的方法。玉帝知道此事後,大發雷霆,遷怒神羊,命令天神宰羊於人間。第二年,在神羊行刑的地方,先是長出了青草,後來又長出了羊羔,羊從此在人間傳宗接代,以吃草為生,把自己的肉、奶無私地貢獻給人類,人類出於對羊捨生取義的感謝,每年都舉行臘祭,以示紀念。當人類聽說玉帝要挑十二種動物作為生肖時,便一致推舉羊作為生肖。儘管玉帝對羊盜谷之事耿耿於懷,但難拗眾人意見,只好同意羊當上了生肖。
羊在西方也是美好的象徵,《聖經》中有關羊的章節有八百四十處之多。
漢字「羊」往往與美好的事物聯在一起。羊加魚成了鮮;羊加大成了美;羊加氣成了氧,等等。
民謠說:午餐吃得飽。午餐是一天的主餐,不但要吃飽,而且還要吃得豐盛、鮮美。
未字,根據《通訓定聲》的解釋是「木老枝葉重」。也就是枝葉茂盛的意思。
中醫認為,未時是小腸經當令,這時小腸最為活躍,可以大量地吸收營養。小腸可分清濁,她將精華上輸各個臟器,將水液歸入膀胱,而糟粕則送入大腸,西醫也認為13時,肝臟進入休息階段,有部分糖原進入血液,感到疲倦,需要休息。 14時是一天中第二個興奮低點、反應遲鈍。15時,人體器官極為敏銳,尤其是味覺和嗅覺。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她道出了小腸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別清濁。
受盛化物。「受」有接受之意,而「盛」在古代是指用來祭祀的穀物。這裡是指小腸接受的是經過胃初步加工過的精細化了的食物。泌別清濁。「泌」有分泌之意;「別」,即分別、分離;「清」,指水谷精微,即具有營養作用的物質;「濁」,即代謝產物。這就是說小腸將食物的精華物質吸收,提供給人體使用,最後再將剩下的糟粕向下傳遞給大腸,由大腸排出體外。小腸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功能確實是非同一般。
佛家有則訓條:「過午不食」。就是說寺廟裡的出家人是不吃晚飯的。道家也強調「過午不食」。
那麼「過午不食」究竟有何科學根據呢?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在凌晨4:00時,體溫最低,新陳代謝速度最慢;而在16:00時,體溫最高,新陳代謝速度最快。過了16:00新陳代謝又減速,直到4:00最低。正因為如此,出家人主張早餐、午餐是必須吃的,晚飯可以不吃!當然這是一家之言,我們大可不必生搬硬套。不過,她倒也啟發了我們,午餐是應當吃飽,晚餐可以吃少。
未時的養生之道就是保護好小腸,讓她能夠全力以赴地吸取精華。
0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