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能說會道的張后胤(大唐聊齋二十五)

作者:紀洞天  於 2012-3-26 06: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能說會道的張后胤

 

     人長一張嘴,不外有兩個作用:一是吃飯;二是說話。會吃飯的人遍地都是,會說話的,筆者指的是能說會道的就不多了。在人生關鍵的時刻,如果你說話漂亮得體就可以勝劵在握了。張后胤就是個極其會說話的人。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高祖李淵鎮守太原時,曾請張后胤給他李世民當臨時老師,教授《春秋左氏傳》。張后胤是蘇州崑山人,出身於儒學世家,父親是隋朝的博士,他本人也是飽學詩書,才高八斗的儒生,教授儒家經典自然是不在話下。李世民當時不過是個准皇太子,給皇太子當老師,這個職業向來是機遇與危機並存的,並不能為此沾沾自喜。李世民當了皇帝,你自然有機會青雲直上,可如果太子李建成登基,你就得近墨者黑了。正因為如此,張后胤同時還當了齊王李元吉的文學,可謂是腳踩兩隻船。有風得風,有水得水。唐太宗登基后故意將張后胤晾在一邊,不理不睬。張后胤急了,便給唐太宗寫信,大談他當年鼓動李世民太原起兵之事,唐太宗念及兩人畢竟師生一場便召見了他。

     在接風酒宴會上,唐太宗躊躇志滿地問張后胤說:老師,今天你看朕這個弟子如何?如果你以為這是學生在詢問老師,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可是皇帝在面試准部下。就看你如何回答了,一句話也許就定終生。張后胤不愧是當過太師的人,回答的從容不迫,相當漂亮,字字珠璣,堪為經典,他說:當年的孔夫子雖然有弟子三千,可沒有一人獲得子、男等爵位。微臣只是輔助了一人,如今卻是九五之尊。若論功勛,微臣應當是在孔聖人之上。這番回答大大出乎唐太宗的意料之外,聽起來太舒服了。說他是在拍馬屁,可又不露出蛛絲馬跡;說他信口雌黃卻又句句實在,經得起推敲。唐太宗實在是太高興了,便說:過去朕師從老師學習經典,如今你也可以向朕求得一官半職,不知你有什麼需要嗎?千載難逢的機會終於來了。張后胤借著酒勁壯了壯膽說出了他的心愿。這有何難,不就是朕一句話嘛,唐太宗一口應允。於是,張后胤當上了管理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的校長,那時候叫作祭酒,相當於今天北大清華的校長。

      俗話說:積財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其實,學富五車往往不如說出一句漂亮的話。

      張后胤活到八十三歲,倒是長壽,他留給後人一首詩,存於《舊唐書》。《全唐詩》沒有收錄他的詩。這首題為《四言曲池酺飲座銘》的詩是這樣寫的:公侯盛集,酺醼梁園。鶯多谷響,樹密花繁。波流東逝,落照西奔。人生行樂,此外何論。散發著沒落文人的腐朽之氣,毫無才華可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1: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