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圖
黃慎是清朝年間的大畫家,著名的「楊州八怪」之一,福建寧化人。黃慎雖然畫得一手好畫,可是從不會藉此逢迎鑽營,所以也就當不了官,一輩子只是布衣。有錢人出高價來買黃慎的畫,黃慎面對白花花的銀子,連看都不看一眼。那些達官顯貴、財主商賈往往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倒是那些田夫野老、漁翁樵叟,如果向黃慎索畫,他總是欣然命筆,慷慨相贈,不取分文。正因為如此, 黃慎雖然名氣很大,家裡卻是一貧如洗。
黃慎有個女兒,名叫黃嫻。這小女生性聰穎,又長得苗條秀麗,很得父親的疼愛。她對父親也十分孝順,小小年紀就學會操理家務,讓父親能夠安心地作畫吟詩,不必為每日的柴米油鹽擔憂。黃慎一家的日子過得雖然清苦,倒也將就著有吃有穿。
寒來暑往,歲月流逝。轉眼間,黃慎的女兒已經是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了。女兒雖好,可也留不住了。
明日,女兒就要出嫁了。黃慎特意叫女兒打了一壺甜酒。當夜,黃慎獨自一人「咕嘟咕嘟」地一口氣喝下去,然後抱頭大睡。翌日醒來,他臉也不洗,口也不漱,馬上展紙磨墨,揮筆作畫,一鼓作氣地畫了十幾幅。女兒臨上轎時,黃慎將這些新作的畫裝入陪嫁的箱子,對女兒說:「為父沒有錢替你辦嫁妝,這些畫就作為你的嫁妝吧。」同時,黃慎還拿出一幅畫,囑咐道:「這幅畫是為父平生的得意之作,你得貼身收藏,只有在家境最貧苦的時候才能拿到當鋪去典當。千萬記住,非一千兩銀子不當。」
黃嫻含著淚,點了點頭,她記住了父親的叮囑。
黃嫻到了婆家,公公和婆婆見新媳婦帶來了一箱子嫁妝,以為全是些金銀財寶,誰知打開一看,箱子里儘是些水墨畫,而且不是殘山剩水,就是枯枝敗葉!公公 和婆婆轉喜為怒,一氣之下,將這些畫全都用火燒了。等到黃嫻發現時,十幾幅畫全都化為灰燼,這太叫人傷心了,黃嫻為此哭了三天三夜。
幸好,黃嫻的丈夫是個老實的後生。成親后,小兩口相親相愛,日子倒也過得挺和睦的。
過了三年,公婆相繼去世了,丈夫又得了大病,本來就不寬裕的家庭負了一筆大債,家裡窮得連粥也喝不上了。黃嫻無可奈何,想起父親的囑咐,便帶著那幅貼身收藏的畫進城典當。
城東當鋪的賬房先生是個行家,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寶畫,但他仍然裝出不屑一顧的神色,問道:「你想當多少錢?」黃嫻答道:「一千兩銀子。」 「太貴了,這麼一幅畫,只不過塗了個圓圈,充其量不過只值五百吊錢。你願意就當,不願意就帶回去。」話雖這麼說,可賬房先生卻把畫緊緊地捏住,生怕脫手。 黃嫻心想:丈夫病得厲害,有五百吊錢倒也可以救急,就當了吧。可是她轉眼一想:我出嫁時,父親再三叮嚀,這幅畫沒有一千兩銀子是不能典當的呀!
於是,黃嫻說:「你既然捨不得一千兩銀子,那也不勉強,我就上城西那家當鋪去。」賬房先生一聽,只好軟了下來。不得不付給黃嫻一千兩銀子,並且立下了一張字據,特別註明:典當《明月圖》一幅,畫中有圓月一輪。
明月圖這幅畫當了一千兩銀子。這事被當鋪老闆知道后,老闆大發雷霆:「好呀!打別人的孩子不心疼,你想把我的家當全敗光是不是。這麼一幅破爛畫,丟到大街上都沒人揀,你竟給人家一千兩銀子,你安的什麼心?你給我滾,我不要你來管賬了。」
賬房先生沒有申辯,他捲起鋪蓋就離開了當鋪。
話說黃嫻的丈夫吃了幾帖中藥后,病就好了,他便用當畫剩餘的錢外出做生意。
黃嫻見家境好轉,便向丈夫要了一千兩銀子上當鋪贖畫。當鋪老闆萬萬沒想到黃嫻會拿一千兩銀子前來贖畫,真是歡喜若狂,他趕緊取出那幅畫。黃嫻打開一看,發現畫上的一輪圓月變成了半月,她指著字據說:「我當的畫明明是圓月一輪,怎麼成了半邊月了?」當鋪老闆一看,也驚呆了。他靈機一動,對黃嫻說:「這事是賬房先生經辦的,待我問清了,再回復你。」
當天,當鋪老闆趕緊找到原來的賬房先生。賬房先生笑道:「我知道你遲早要來找我的。那幅明月圖是件稀有之寶,可惜你不知寶。這樣吧,等到十五那天,你 再叫那女人來贖畫,保證你可以還她一輪明月的。」果然,當十五那天,黃慎的女兒應約前來贖畫時,畫上的月亮又由半邊月變成一輪圓明月了。原來,這幅畫上的明月同天上的月亮一樣,有圓有缺的。
據說,這幅明月畫,黃慎的女兒贖回后,把它當作傳家寶來珍藏,任是什麼人出高價她都不賣。可是,這幅畫傳到黃慎的外孫時,年幼的外孫見畫上的墨跡因年久已經模糊不清了,便自作聰明地用毛筆將圓月又描了一圈。打那以後,畫上的月亮再也不會圓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