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讀者甚為陌生的美洲華文微型小說
◎凌鼎年
當我在著手選編《大洋洲華文微型小說選》的時候,我就有了再選編一本《美洲華文微型小說選》的想法,以便與《歐洲華文微型小說選》《大洋洲華文微型小說選》形成一套叢書。我設想冠名為《世界華文微型小說文庫》。
不過,說實在,能否編成《美洲華文微型小說選》,我沒有十足的把握,我最擔心的就是徵稿啟事發出去了,稿子也來了,但數量與質量都不足以編成一本達到出版要求的集子,我本人無功也算了,最難堪的是對已來稿的海外作家朋友不好交代。
但我猶豫再三后,還是發出了徵稿啟事。我要試一試,因為我內心相信有這麼多的中國文化精英去了美國,去了加拿大,怎麼可能沒有寫微型小說的呢,怎麼會沒有優秀的微型小說作品呢?
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海內外微型小說的雙向交流,我希望海外的讀者能讀到中國大陸的微型小說作品,了解中國大陸微型小說的發展與現狀;也希望中國大陸的讀者能讀到海外作家的微型小說作品,藉此了解海外華文微型小說的狀況。
我知道,還有幾位作家、翻譯家也在為此努力。
例 如,日本國學院大學的渡邊晴夫教授多年來翻譯了一二百篇中國的微型小說作品,出版了集子,編輯了教材,開設了專欄,介紹給日本的讀者;加拿大多倫多 seneca學院的黃俊雄教授翻譯並主編的《中國小小說選集》(英文版)一書出版后,銷得不錯,還用作了大學的教材,評價不俗;2008年美國加州石橋出 版社出版了由美國西康涅狄格州大學祁守華(音譯)教授翻譯的英譯本微型小說集《珍珠外套及其它的故事》,已在美國及歐洲主流書市發行;由美國愛荷華州立大 學穆愛莉、美國聖母大學葛浩文、香港嶺南大學趙茱莉三位教授合作選編、翻譯的《喧鬧的麻雀——中國當代小小說選集》,200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出版,得到好評。現美國耶魯大學又在此書基礎上精選部分作品編輯教材。2009年穆愛莉教授得到了美國聯邦政府的福布賴特基金會的資助,在中國大陸各地采 訪微型小說作家,收集第一手資料,準備專題研究,出版研究中國微型小說的專著《中國的小小說現象》。這將是第一本海外學者研究中國微型小說的專著,是中國 微型小說走向歐美主流閱讀市場的又一契機;土耳其東方文化中心的歐凱教授也帶著助手在翻譯中國的微型小說作品,用於教材;韓國白石大學的柳泳夏教授大約在 2006年就開始組織其帶領的研究生在翻譯中國的微型小說作品,用於教學實踐。
在中國國內,上海的江曾培與北京的趙智都主編過微型小說選 本,並請翻譯家翻譯后出版,打到了海外市場。另有翻譯家聞春國、張白樺、李重民等也一直默默地在翻譯海外的微型小說作品,介紹給中國的讀者。在我的遊說 下,他們已開始著手把中國作家的微型小說作品翻譯成英文,雖然暫時還沒有看到成果,但方向是對的,前景是看好的。
有這麼多文友、專家、教 授在與我攜手努力,我心理很踏實,信心百倍,翻譯非我所長,我幹不了,但我可以發揮我的優勢啊,我的優勢在哪兒?那就是我的人脈關係,特別是我在海外的人 脈關係。因為我是從事涉外工作的,我知道如何與海外作家、文友打交道,二十多年來,我去過了近二十個國家與地區,結識了大量的海外華文作家,與其中的不少 作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至今保持著聯繫。
2002年時我應邀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參加「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得以認識了不少美國、加 拿大的華文作家、教授,我知道其中有幾位寫過微型小說。加拿大雖然我還沒有去過,但我與加拿大中國筆會會長曾曉文有E—mail聯繫,已經多年了,我想她 一定會幫助我的。這些文友關係就是我選編的底氣。
加拿大方面我拜託了曾曉文會長,請她幫忙聯繫,組稿;美國方面我想到了王渝、施雨、融融等,王渝她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幫上海文藝出版社組過 微型小說稿,有微型小說情結,我發給她徵稿要求后,很認真地一一去聯繫了;融融是美國寫微型小說作品比較多比較純的作家,她對美國微型小說創作現狀自然比 我清楚;施雨是美國文心社的負責人,又是文心網負責人,她與融融在網上發了徵稿啟事,覆蓋面一下子遠遠超過一封封發信。
我自己也翻出了美國、加拿大文友的名片,凡有電子信箱的,都發一個徵稿啟事,廣種薄收,靜候佳音。
不久,就開始有來稿了,只要有來稿,我不管以前認識不認識,都請他們轉告他們的文友,如寫過微型小說作品發來,這樣,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面就滾雪球般滾大了。
經過半年的組稿,終於有了好幾十萬字的來稿,在這次國慶七天長假時,我放下了手頭所有的事情,集中閱讀來稿,每天大約12個小時,整整看 了五天,看得我眼睛都花了,但總算都看了一遍,海外的稿,我不看不放心。凡不合我選編要求的只好刪去。所謂不合要求,無非三種:1.篇幅過長,屬於短篇小 說了;2.不是純粹的微型小說的寫法;3.有些內容不宜大陸出版。
最後選定26萬字的作品,準備交出版社編輯再審看。
這本集子共收錄美國26位、加拿大18位作家的208篇作品,我注意到有我多位以前認識的文友的作品,如王性初、少君、伊犁、葉坦、葉 芳、陳瑞琳、黃俊雄等,也有電子郵件聯繫過的文友,如趙淑敏、趙淑俠、吟寒等。我很高興的是美國的冰凌也發來了他的作品,還給我寄了他的集子,冰凌的作品 短小精悍,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以幽默見長,或調侃,或諷刺,別具一格,自成一家。冰凌現在是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會長、美國諾貝爾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共同 主席,他還與我本家凌文璧、沈世光夫婦在美國策劃成立了「中國作家之家」,接待了數百位中國作家與文化人士,在海內外文壇影響很大。他還發來郵件說:等這 本書出版后,準備請國際作家新聞社做一個全球新聞發布。
紀洞天是我2009年認識的新朋友,我們的認識,完全是小小說為媒,他創辦美國小小說總會,請我當顧問,舉辦美國首屆「汪曾祺小小說大獎 賽」,請我出任評委。我們倆因此常有電子郵件往來,但我並沒有讀過他的微型小說作品,我收到他的微型小說作品時,我這本《美洲卷》已基本編好了,但當我拜 讀了他作品后,很是吃了一驚,他的作品是很地道的微型小說作品,而且題材好,結構妙,其作品提供的生活層面都是中國大陸讀者新鮮而感興趣的,在歐美國家 中,就小小說創作而言,他無疑屬佼佼者。我對他刮目相看,毫不猶豫,把他的作品放到了卷首,作為打頭稿。我想,中國的讀者一定會喜歡他的微型小說作品的。
總體來說,美洲的華文微型小說對中國大陸讀者來說是較為陌生的,因為以前介紹的很少,但陌生更容易有新鮮感,更容易產生閱讀興趣,想了解美國,想了解加拿大的讀者不妨認真讀一下,保證大有收穫,說不定還有不少文學以外的諸多收益。
2010年10月5日於江蘇太倉先飛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