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 Roaming 介紹的北京,也想聊聊「我的上海」
自己應算是個老上海了,說些上海的以往似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實對當下的上海已了解欠缺甚至陌生了,只能零星抓些以前腦海中的片段。
解放前的上海大家記憶中多為30年代的文化繁榮,這多為租界的瑣事:也都來自五湖四海。老上海是住在「城裡」的,也就是中華路,人民路這一圈子內(城隍廟周圍),後來將此定為「邑廟區」,現在大概屬於黃浦區了吧。我看有點像北京的崇文,宣武。那裡出來的做到付科長算大官了。開個玩笑,村裡老鄉砸磚時輕些。現在浦東算好地方了,那時別說浦東,就是白渡橋,也是條界線,東邊便是蠻地,本人住那裡久些,雖然根子是「發達地區」來的。我們去市中心稱去「上海」,好像我家不是上海似的。
西邊也分高下,靜安區的地理位置屬中西部。那是鰲頭獨佔,高人一等。徐匯也不相讓。盧灣,長寧,黃浦人心中也都以為自己是雞頭。現在的區都擴大了,如盧灣有南區,不算高檔了。徐匯也延伸到很遠。
太太來自淮海路,她和她的家庭倒沒太多偏見,容納了我這來自於荒蠻地區的女婿。記得家住長寧區的外甥女婿的媽媽,聽說兒子的女朋友住在楊浦區,以不屑的口吻說道:這樣的媳婦怎能娶進門?那時楊浦,閘北,普陀,甚至虹口都不上檯面。
今天的上海,當初的郊縣,寶山,松江,川沙,閔行都滿布高檔別墅,地鐵延伸,交通便利。更有自備汽車,何愁之有。
但我每每回去,對淮海路仍情有獨鍾,並不喜歡那LV專賣店,只愛逛那傳統的,像「全國土產」,「長春」,「哈爾濱」。可惜重慶南路的「國舊」不復存在了。文化革命時一把十雙的象牙筷子才5,6塊錢,買過很多。
常想著退休后租一套公寓在那兒過一陣子,比住曼哈頓更有滋有味!
那是後事了。許多人都提到「大白兔奶糖」,當初我們每每從上海探親回貴州還帶「萬年青」蔥油餅乾,真香啊!用那種特大的「火油箱」。剛到那幾天,醫院裡不見小孩。平時我們常帶孩子上班的。原來全在我家,兩孩子不知輕重,打開一箱,那些餓狼,一會兒便可徹底消滅。心裡說不出的苦呀,想讓他們吃幾個月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