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曾這樣形容台北,台北市從亞洲新興城市逐漸蛻變成一個適合「簡單」、「慢活」的文化之都,但也因為這樣,台北市的經濟成長遠遠落後鄰國首都,淪為一個適合養老、不適合衝刺事業的城市。若你尚年輕、有才華,離開台北到上海或北京發展是比較好的選擇,令人不勝唏噓。
台北有豐富的藝文展覽、家人齊聚共享美食、人手一杯咖啡和處處可見的藝術電影院,「亞洲大部份主要城市,不會出現這樣的景色。」
去年英國顧問公司ECA評比,台北是亞洲第6適宜居住的城市,排名還在首爾、吉隆坡之上。
台北不一樣了,對比其他亞洲城市選擇建設摩天大樓和購物中心,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台資走向一條不同的道路,「好吃的牛角麵包和稀有的黑膠唱片在這裡比最新的勞力士錶更受歡迎」。
因為如此,土地價值10億美元的台北酒廠變成了華山文化園區;因為如此,台北有24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隱藏在巷弄內的小茶館、精美的手工藝品和「簡單生活節」。
但也因為如此,台北漸漸失去了競爭力,「一個到處在賣家庭製果醬、手工卡片和裝飾傢具的世代,是不可能出現和三星競爭的公司。」
台北越來越像退休養老的家。

今日上海的美景常令洋人嘆息,巴黎紐約在她面前遜色。我驕傲,我彷徨,兒時故鄉今何在?

不願,也不該對這飛快的發展給以負面的評價,但心底里對舊時光的懷念時時干擾著思緒。也問自己,我們究竟追求什麼。當然,我明白自己的年齡,生活狀態,使自己朝一個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想法走去。
又看到一篇對核電的反思。原則上我對核電持反對的態度,我們應該從減少對能源的浪費著手。但在無法遏制的發展中只能兩害相較取其輕了,相對說,其可延續性幾乎是無限的。石油,天然氣與煤炭有用盡的一天(記得小時候問老師,老師還說又會有新的樹林被掩埋而生成新的煤炭石油-當然,他也是好心,免得孩子瞎操心)。更因造成的污染已嚴重威脅到健康與生存。繼中國之後,印度,巴西這樣的大國加快步伐,我們將面臨的世界形勢將非常嚴峻,且不提政治爭端造成的生靈塗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