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珠江百貨要關門了,老年人對舊事物的消失難免長吁短嘆一番。無論從房租的暴漲,銷售的貨品和經營模式來說,都難逃這命運,但她也讓我記起一段幾乎忘卻的歲月。
那是二三十年前,剛由國內來到紐約,那口袋囊澀,井蛙見識和口語的艱難,都使自己舉步維艱,落寞惆悵。所幸居住的
NYU 宿舍,窗臨 Houston Street,離紐約華阜僅兩站地鐵,高興的話,步行也能到達。那時倒不是為了胃。只是那文化認同,使我視華阜為娘家,喜歡去走走。當時的法拉盛還沒成氣候,只有少數的台灣人居住。
到華阜,無疑會去珠江看看,雖然不常購買,但那股鄉味令人舒適,自由。尤其在二樓一個櫃檯遇見比我高四年的一位學姐,似見親人一般,希望得到鼓勵,並打聽可能的前景。那時的珠江不在現址,而在
Broadway 和 Cannel Street 交口的東北角。就是這
Bank of America 的位置。
說實在的,那些老廣對我並不友好,一看就是個初到的,英語不靈,粵語不會,東西盡撿減價的買。
也想起初到時幾位曾熱心幫助落腳,款待吃喝的朋友,都老了,現今聯繫也不太多,但這樣的情誼最難忘。
多年未去了,但那裡的粵菜的確還是最正宗的。至於珠江的貨品,即使進去看看,也再也不買了,這大概就是時過境遷吧!
上為現址,下面是店裡的裝潢貨品。
老兩口倒也慈眉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