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北京春天的一天清晨,天空晴朗,鳥語花香,神清氣爽,突發其想,我決定去什剎海。看看曾經居住多年的北京海子,再回味一下老北京的四合院。我在北海西門(以前叫北海後門)下了公交車,往前走第一條衚衕是前海西街口,順著這條衚衕往北走幾十米,就是位於什剎海西岸前海西街18號的郭沫若故居。
據記載,郭沫若故居原是恭王府的一部分。郭沫若於1963年至1978年逝世前在這裡居住了15年,是一處環境優美的四合院,后闢為郭沫若故居,1994年成立郭沫若紀念館,陳列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學史學方面的成就。
郭沫若故居原址最早是和珅府邸的一座花園,后成為恭王府的馬號,民國時達仁堂樂家從恭親王後代手中買來作為宅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裡先後成為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使館和宋慶齡的住所。1963年宋慶齡遷往後海北沿居住,郭沫若遷居至此,一直住到1978年去世。1988年郭沫若故居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向社會開放。
郭沫若故居建築面積有2200多平方米, 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 院子是不規則形狀,大門為廣亮大門,前院有兩座小山,面積較大的院落。一個影背上有書寫郭沫若的題詞。在郭老居住的院落前,紫色的大朵芍藥花和藤蘿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郭沫若塑像坐落在藤蘿架前面,面對鬱鬱蔥蔥的庭院,他像是陷入永久的沉思。
人稱才子的郭沫若先生(1892~1978)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出版詩集《女神》《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鄭成功》《蔡文姬》《武則天》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後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郭沫若居住的院落位於院子的北部,是一個二進的四合院,進入垂花門后是由正房,東西廂房組成的院落,正房與東西廂房都有檐廊,還有抄手游廊將檐廊銜接起來。從正房西側的耳房可以進入由后罩房以及東西暖廊組成的里院。里院的暖廊把正房的后檐廊,和后罩房的前檐廊連接起來,並用窗戶將靠外的一側封閉,窗戶下面安裝暖氣,形成完全室內的環境。
郭沫若故居的正房五間耳房左右各兩間,廂房三間,后罩房十間。在後罩房和東西廂房分別是生平展,文學成就展和史學成就展。正房保持了郭沫若會客室、書房和卧室的陳設。后罩房有郭沫若夫人於立群的書房。
故居的前院中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是從大覺寺移入的銀杏樹苗,並隨著郭沫若一家搬遷到這裡。二進院中有臘梅和海棠,後院有葡萄架。
這裡需門票(20元)進入,所以人跡稀少。可以細細地瀏覽郭老的生平和部分著作稿件,特別是后檐廊懸掛著的郭老全家福,人數眾多,讓人感嘆生命的力量。
仔細看過郭沫若的家庭介紹,知道郭沫若的第一位夫人張瓊花(1890~1980)是包辦婚姻,五天後郭沫若離家,張瓊華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68年。這是一個女人的悲劇。
郭沫若第二任夫人是日本的佐藤富子(1893年-1994年)后改名安娜,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繫,他們共有5個子女(4男1女),曾居住大連后回到日本。
第三人夫人於立群(1916~1979)1939年結婚生育6個子女(4男2女)。讓人傷感的是次子郭世英1968年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去刑訊逼供,不久墜樓而死。 三子郭民英196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因文革中精神受刺激自殺。1979年,於立群也縊死北京故居。郭沫若共有11個子女,有的成為著名的科學家和學者。
坐在迴廊上,我靜靜地享受著四合院特有的寧靜:麻雀在樹上歌唱,啄木鳥發出咚咚的啄聲,芍藥花努力綻開美麗的花瓣,海棠樹已結出小小的果實,那棵參天的銀杏讓前院舒適恬靜。
在這裡,你甚至能感受到30多年前,郭老的思索。更有家庭的歡愉和痛苦。失去的終歸失去,得到的終歸得到。感嘆無法讓逝去的再來,也無法讓生活重演……。
我沿著前海西街向什剎海走去。一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把什剎海團團圍住,幾乎每10個人就有1名外國遊客。他們簡單的著裝,邁著悠閑的步子,似乎比北京人還要北京人,對什剎海的每個飯店和咖啡館了如指掌。高大的槐樹遮擋著什剎海邊的陽光,讓春天的味道更濃了。衚衕游的三輪車隊響著車鈴,從我身邊瀟灑地過去,一路留下歡聲笑語。
因為太專註這熱鬧的場面,竟然不小心絆倒在馬路牙子上!我忙著爬起來,不忘左右看看,心想:這劉姥姥進大觀園都沒打趔子呢?怎麼咱在自家門口卻跌一跤呢?!這時路旁的一位年輕人對我說:「Are you OK?」哈哈!難不成,咱也被視為京城「外國人」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