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無辜苦難的奧秘——略讀約伯記

作者:ruthrose  於 2010-9-25 09: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信仰見證|已有8評論

約伯記》的中心論題《約伯記》所涉及的論題是多方面的,但從整體結構來看,它的中心論題則是 義人受苦。《約伯記》前二 章 為開場白,在這裡,撒但提出一 個對宗教極具挑戰性的誣衊:宗教的敬虔不過是自利的表現。在得到了神的允許之後,撒但便施展出全身解數,對義人約伯進行肆意攻擊。於是,義人約伯便落在極深的痛苦中。《約伯記》接下來用整整 35章 ( 3~ 37)的篇幅來記述約伯與友人的對話,由此展開約伯及其友人對約伯受苦的不同理解。《約伯記》的收場白( 38~ 42)包含著神與約伯的交談及最後約伯獲得辯護並得以恢復榮譽和財富。顯然,《約伯記》全書貫通一 氣,圍繞著義人受苦這一 中心論題而展開。


  由此我們看到,《約伯記》的主題不是一 般的苦難問題,而是義人受苦的問題。對於一 般的苦難問題,從《創世記》第三 章 開始,聖經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人類的苦難是由於始祖犯罪、破壞了伊甸之約所帶來的惡果之一 。義人受苦是比一 般的苦難更進一 步的問題:對於那些蒙神恩典,與神恢復關係的人,特別是對於那些在神的眼中被視為義人的人,為何會有無辜的苦難臨到他們頭上?這個問題就不是始祖犯罪可以充分回 答的。由此而引出神的全能和公義的問題。約伯友人無法面對義人受苦與神的全能和公義的矛盾,於是他們乾脆否認存在義人受苦這一 回 事。在他們看來,唯有善惡報應的教條才與神的全能和公義相一 致。然而,從現實的眼光來看,義人受苦是一 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從神性啟示的角度來看,撒但的誣衊也不是可以一 筆勾銷的。如何分辨真正的敬虔,即超利害的美德,與那種為了功利目的的假敬虔呢?或者說,一 個義人如何從一 種利害與敬虔混合不分的境界,進到那種超利害的真敬虔境界呢?如果考慮到,義人的使命之一 就是要作為世界的鹽和光,使罪人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敬虔,那麽,便不難理解神為什麽沒有一 開始就否定撒但的誣衊,而是允許撒但對約伯進行攻擊,只是不准他傷害約伯的性命。


  在上述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充分理解約伯受苦的意義。如果一 個人對神的信心在經過苦難的洗禮之後,仍保持忠心不變,這不僅使撒但的誣衊不攻自破,表明超利害的敬虔和美德在人是可能的,而且也為神的全能和公義提供了更深一 層的內涵,批判了教條主義持守的絕對善惡報應的立場。


  挫敗撒但的誣衊《約伯記》的開場白一 勞永逸地表明,受苦並不必然暗示受苦者的罪疚。正是約伯的清白無辜才使他面臨品格與信心的嚴酷考驗。神兩次重覆對他的稱讚使這一 點顯得更加明白(伯 1: 8; 2: 3)。


  有論者指出:如果他的受苦是無辜的,他就不會招致與神隔離。當他最需要神來托住時,他就能享有神的同在。(注 1)約伯受苦的原因不只是撒但誣衊他。他的受苦不只是替他自己辯護。他看來似乎被神放棄,其實是獲得了神所賦予的最高尊榮。(注 2)然而,撒但對約伯的誣衊控訴也不可以置之不理。如果他能證明神最滿意的義人不過是偽君子,那麽便沒有任何人的忠誠是可信的。但如果他在這個試驗上雖然盡其所能,卻仍然失敗了,那麽,便說明的確存在著單純超利害的敬虔,且是無可置疑的。


  另外,我們不要以為《約伯記》中神准許撒但伸手攻擊約伯只是一 件孤立的策略,其實,它也反映了神的一 種一 貫的作風。人總是認為全能而公義的神應該在一 開始就將邪惡消滅,不必等待它充分表現之後再作最後審判;好像不這樣,神便稱不上全能而公義。但神並不選擇將邪惡一 開始就全部消滅,而是在神性的柔弱中取勝。如果《約伯記》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 個窗口,我們便看到在本世紀有著足夠多的這種神性准允;其中不僅包括二 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慘無人道的暴行,而且包括各種自然災害和致死疾病。這些神性准許背後的目的也許不同於《約伯記》所揭示出來的目的,但我們從《約伯記》學到的一 個功課是:神為什麽准許這些苦難發生,雖然超出我們的理解能力,但我們卻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堅信神的全能、公義和慈愛。


  抨擊教條主義《約伯記》抨擊了教條主義。我們不可能很輕易地忽略約伯的友人,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與《申命記》、《箴言》和先知的道德立場相一 致。


  約伯的友人的基本錯誤在於:他們過份地估計了自己對真理的把握,誤用了他們所知的真理,並且張眼不看那些與他們的假設不相符合的事實。《約伯記》並沒有抨擊人們所熟知的聖經教義,如神的正義與慈愛,神賞善罰惡,以及一 般的因果報應規律。它所抨擊的是在應用這些真理時武斷傲慢,由此造成了對神的歪曲以及對同伴的錯誤評判。因此,《約伯記》藉著對教條主義的抨擊,教導人們心存謙卑,認識自己的局限和偏見,盡量避免從自己所初步了解的真理作不明智的無限度的外推。


  約伯的友人僵化地固守著他們關於受苦的觀念,一 概視其為惡的懲罰,最好也不過是一 種管教。


  當他們聽到約伯斷然否認自己的受苦是罪有應得時,他們雖然深感震驚,卻對自己的成見毫無動搖。


  他們在開始時還在小心翼翼地詢問約伯有什麽隱而未顯的罪(伯 4: 3~ 11),接著便嚴厲地指責約伯放縱的言語(伯 15: 10~ 13)。到最後,他們竟編造出一 些莫須有的惡行強加在約伯頭上(伯 22: 5~ 11)。為了強化他們的觀點,他們甚至說神不信靠他的眾聖者,在他眼前天也不潔凈(伯 15: 15)。以及在神眼前,月亮也無光亮,星宿也不清潔(伯 25: 5)。因此,神在該書的收場白中責備他們為愚妄和誹謗(約 42: 8)。


  信心的掙扎撒但認為約伯的信仰是建立在他的財富之上(伯 1: 9~ 11; 2: 5)。他認為信仰與財富有不可分割的聯繫,若是除去後者,前者隨之崩潰。當面棄掉你(原文是當面咒詛你)表示從一 種利害(功利)關係轉變為一 種敵對關係。撒但的控告決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宗教崇拜中一 種較普遍的現象。在今日台灣,無論城鄉,到處廟宇林立,香火旺盛,似乎宗教氣氛濃厚。然而,這只是一 種表面現象。在這種現象背後,報刊常常披露出另一 面,幾乎所有進廟宇燒香奉獻的人,都帶著功利的目的。


  若一 個廟宇的神靈不靈驗,他們便轉向另一 個廟宇。如果有人對某一 個廟宇的神靈投入較多,而神靈又不顯靈的話,便會招來報復行動。輕則遭咒詛,重則遭刀劈。去台灣鄉村參觀的人,不難看到路旁田邊撇棄的偶像殘肢。這種宗教現象的實質就是從利害(功利)關係轉變為敵對關係,這正是撒但對約伯的誣衊所在。


  約伯在極度痛苦中,發出了大量挑戰神,質疑神,似乎對神不敬的言論(伯 7; 9; 10; 13; 21; 24; 25; 30)。然而,仔細思考約伯的言論,卻不具有撒但所誣衊的特徵。首先,約伯與神爭辯的焦點不是功利乃是公義。另外,約伯與神爭辯時不是採取敵對立場,而屬於忠僕與主人的爭辯、伸冤者與法官的爭辯。總之,仍是人與神的爭辯。


  鑒察人的主啊,我若有罪,於你何妨;為何以我當你的箭靶子,使我厭棄自己的性命。(伯 7: 20) 他必殺我,我雖無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還要辯明我所行的。


  這要成為我的拯救,因為不虔誠的人不得到他的面前。(伯 13: 15)現在,在天有我的見證,在上有我的中保。(伯 16: 19)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


  我自己要見他,親眼要看他。


  並不像外人,我的心腸在我裡面消滅了。(伯 19: 25~ 27)信心的升華當約伯在痛苦迷惘中苦苦掙扎時,神從旋風中回 答約伯。他由世界的被造開始(伯 38: 4~ 11),然後轉論世界的運行(伯 38: 12~ 38)。接著他問約伯能否了解動物世界呢?( 38: 39~ 39: 40)神再向約伯挑戰,要他將人類世界整頓好( 40: 10~ 14),並要他管理河馬( 40: 15~ 24)或鱷魚( 41: 1~ 34)。


  神的言論提醒我們,宇宙本質上就是以神為中心的。此外,雖然人不明白許多有關神公義的事,這並不表示神對這個世界撒手不管。自然界以其美麗和井然有序的設計告訴人類,它是一 個有秩序的道德宇宙,儘管它往往超越人的認知範圍。


  神的顯現和神的言論使約伯得到了他的問題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在神的言論中,沒有一 處直接回 答義人為何受苦?這個問題。但這並不表示這不是《約伯記》所關注的問題。約伯的經歷事實上已經否定了撒但對他的誣衊,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財富上面,也沒有視神為敵人;即使在他最黑暗的時候,也沒有完全失去對神的信心。


  神的第一 篇言論,帶來約伯簡短的回 應,承認他不能回 答神( 40: 3~ 5)。神的第二 篇言論,不僅促使約伯悔改,而且達到了信心的升華: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


  求你聽我,我要說話。


  我問你,求你指示我。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


  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 42: 1~ 6)最後,約伯恢復往日的光景(伯 42: 10~ 15)。


  這並不是一 種通常的大團圓結局。此結局表明那些在艱苦卓絕的爭戰中忍耐到底的人會得到神出乎意料的賞賜(雅 5: 11)。□註釋( 1) H. H. Rowley,The Book of Job and its Meaning. In From Moses to Qumran( Lutter worth, 1963) , P.178.( 2)同上,頁 176~ 77。


  參考書目( 1) Derek Kidner, The Wisdom of Proverbs, Job Ecclesiastes,( IVP. 1985) p. 56~ 74.( 2)卜洛克著,頓建國/陳興藍譯,《舊約詩歌智慧書導論》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1992,頁 51~ 88。


  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在加拿大獲理論物理學博士。現在維真神學院中國研究部做研究工作。

原載於《海外校園》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SirCat 2010-9-25 09:57
怎麼沒有作者名字啊?
呵呵
回復 ruthrose 2010-9-26 08:05
不嚴謹啊,我找找看。呵呵
回復 ruthrose 2010-9-26 08:08
實在說,要與基督徒的名相稱,不在於殺傷許多人,而是要拯救多人;不是要讓許多不信者下地獄,而是要使非信徒成為基督徒;不是要殘暴的咒詛,開除教籍,而是要虔誠衷心祈禱,全心全意的為他們的健康和健全的心智向神求告。——人文學者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
回復 ruthrose 2010-10-20 19:53
聖經里很多「使」就是「任憑」。聖經里告訴我們,上帝的作為,從現象上看起碼有「旨意、引導、許可、任憑」幾個層次,但本質上神的美意都是一致的。
雙重預定論是不存在的,因為若得救者與滅亡者都是神預定的,那自由意志則毫無價值,人的滅亡也就不是「罪的工價」了。上帝預定是「揀選」,讓人「能信」,但「願意」「不願意」信出於人,揀選不等同於得救(如曠野的以色列民),上帝卻從不曾操縱人的意志,否則信德也就失去其價值。
其實宇宙間很多看似「二元相對」的現象,其本質上卻只有一元存在,如冷熱、光暗、善惡等等,宇宙有熱量,熱量可以無限累計,但沒有「冷量」,「缺乏熱量」就顯明出冷來,完全無熱量就是絕對零度。若二元存在是本質的話,則要產生「四元相對」的現象:有冷無熱、有熱無冷、無冷無熱、有冷有熱,那世界就複雜了。
同理,上帝揀選人是要讓人可以信祂得救,但懲罰人卻是憑公義審判人的作為,上帝賜給人的自由意志(也是神的形象)卻並不受限制,人接受恩典就得救,不接受就滅亡,也是一元存在(揀選的恩典)產生的二元相對現象。上帝的愛是主動的,出自公義的審判卻是被動的。人信主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能信」出於上帝,是「願信」的前提,但需要人正用自由意志以「願信」成全信,才可以得救。若片面絕對化一定會使自己很迷惑。
回復 ruthrose 2010-11-3 15:14
http://blog..com/myindex.php?blogID=16396
回復 ruthrose 2010-12-10 18:37
「人算什麼,你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

What is man that you make so much of him, that you give him so much attention…

——《聖經·約伯記》7章17節



義人約伯說這話的時候,正遭受著人世間最最慘烈的試煉之痛。他雖然仍持守著對上帝的忠誠,但顯然對這天降大禍甚感屈辱,滿懷怨氣。約伯的天問道出了人類在無恩狀況下的一般處境,那就是「人算什麼」,是否就像那無情的塵土,如此渺小,而又命運飄散。

然而,就在約伯「破罐子破摔」般的抱怨聲中,卻透露出一種神人之間不離不棄的神聖關係。當一方在自暴自棄的時候,另一方還在一如既往地「看他為大」,傾心關注。站在約伯的苦楚境地,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他不願讓神再為自己操心的心態:信靠著你,我又得著了什麼,除了現在的絕望和苦楚之外?人在太多的時候,都是靠算計而活著的,我們的功利權衡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對於愛、正義、真理等的評價,從而阻礙了我們對上帝的認識。這一點連義人約伯也不例外。約伯受苦的起因固然是撒旦懷著惡意來挑戰上帝為人所愛的能力,但約伯在試煉的苦難之中的抱怨和反應,恰好說明他承受這一歷練也是必要的。

這樣說也許有些殘忍,人畢竟不是為了變得堅強而刻意尋求痛苦的。但是,人心詭譎,隨時而變,真正不變的只是那個自有永有的神。祂的恩典永在,慈愛永遠,但祂善待人的方式卻不一定為人所理解,因為人往往只願看到自己明白的,只願感受自認為好的。約伯受苦的背後,包含著上帝的殷切期許和深深祝福,這一點本是如此真切,但卻令活在有限之中的約伯百般掙扎,不明究里。

天降的災禍讓約伯無所適從,連咽唾沫的機會都沒有。但是,這個試煉對於行走在信心道路上的義人而言,意義重大。神在賜予約伯各種屬世的享受和榮耀的同時,也不會忘記時時提醒約伯不能因為沉迷於這些擁有而變得軟弱、意志消沉。不經檢驗的信心是脆弱的,而一個人如果自以為付出了努力、公義、甚至自以為是的愛,就理當坐享其成,那就等於買櫝還珠,放棄了最珍貴的人生價值,並因隨之而來的盲目自大而喪失了對永生的關注,而只是活在短暫的虛空之中。這恰好就是受苦的約伯需要學到的刻骨銘心的教訓。

表面上,約伯的受難來自上帝和撒旦的一場賭局,但公義信實慈愛的上帝當然會底氣十足地接受魔鬼的挑戰。上帝的接招,隱含著他對人的信心,而約伯就是因信而成為義人的,他的這個信心將衝破撒旦設置的一切陷阱,無論誘惑還是苦磨;而在上帝這邊,祂不僅一直相信人,而且祂一直在主動尋找人。藉著撒旦的拙劣方式,上帝卻能堅定不移地重新發現祂照著自己的形象和樣式造出的人。這個人是高貴的,因為他有上帝傾注的靈魂。

上帝並沒有刻意懲罰約伯,祂在面對約伯的抱怨和作出的回應中,真正傳達的只是一個寶貴的信息,那就是他仍然器重人,這種器重不僅包括約伯循著看得見的好處而領受的恩惠,也包括約伯以為是生命之重而加以拒絕的更重要的恩典。神是負責任的神,祂眷顧和慰藉人,也鑒察和看守人。人是懂得善待美善事物的人,但人更應當懂得我們對真善美的判斷並不能局限於自己主觀的喜好或厭惡。人只知道迎合自己的情趣而取捨,卻不知道這種情趣才是阻礙人尋找光明和真理的最大的、最需要擺脫的重擔。

約伯何其不幸,突遭厄運;約伯又是何其幸運,因為他的得意遭到劇烈的中斷,他那公義正直的熱情也突然面臨凜冽徹骨的寒冷。就這樣,在約伯充滿苦毒和絕望的抱怨中,一種奇妙的沉思和自我的審視開始從這種停滯中慢慢湧出,約伯開始覺醒,開始重新找到自我的定位和身份——他是一個義人,一個需要不計代價地付出和承受,但又能夠不付任何代價得到無盡恩典的義人。

約伯雖有怨氣,但他的反應完全建基於實實在在的生命體驗,而不像他那幾位朋友無關痛癢的評論。面對約伯的反應,上帝的確發出了震怒,並強調自己的大能。通過這種極端化的、迴避受苦原因的回應,上帝展現了祂在面對時時可能自輕自賤的人類時,嚴加防範其墮落的憐愛心態。約伯在這個過程中,也終於得以明白神對人的看護並非小題大做。

約伯抱怨的話語,到了《詩篇》第八篇4-5節,變成了一種完全積極正面的驚喜。在那裡,詩人充滿感激之情地訴說道:「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人子算甚麼,你竟眷顧他?」對人和上帝關係的定位,已不再是約伯式的抗拒——害怕神「每早鑒察他,時刻試驗他」,而是轉變為一種對自己珍貴身份的讚歎,因為上帝「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

是啊,人算什麼,在上帝創造的茫茫宇宙中簡直比一粒微塵還微不足道,可是在上帝眼中,人居然就是這麼寶貴。愛不需要找對等的理由。上帝都在如此看重人的價值,作為人,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自慚形穢呢?人是有尊嚴有價值的,因為在那大能的造物主眼裡,我們都是如此有尊嚴有價值。上帝對我們的看重,應該是讓人感動、振奮的,而不是無病呻吟,甚至覺得活得毫無意義。上帝是如此尊重我們,我們簡直該為自己的消極自卑和無端迷茫而感到慚愧。要知道,在神的標準看來,我們本是充滿缺陷骯髒醜陋的,但神照樣義無反顧地愛著我們。就像楊腓力所說的那樣,儘管我們的最如此虧欠著神的榮耀,但神仍然以我們為傲,以我們為榮。

詩人在這裡表達出受寵若驚的感受。關鍵在於驚異於恩典之後的崛起,而不是驚異之後的繼續沉淪。對於上帝的恩典,我們是不配得,但如果就此拒絕恩典,則只能是一種扭曲的心態。當上帝的恩典垂顧我們,我們不僅需要虔心感謝和讚美,更要用走出黑暗的信心來加以領受。《詩篇》第36篇第9節寫道:「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遺憾的是,為什麼總有許多人在光明照亮生命之時,卻還是孜孜於自己身上的污穢瑕疵,而不明白我們已經被光明籠罩,不明白這才是最重要的信息呢?人的愚頑之處往往在於,明明在光亮之中,還丟不下曾經的黑暗。也許是在罪的黑暗中生活太久,而不願意接納光明。

說到底,我們之拒絕神的美善,還是源自對生命無根迷茫的懷疑。我們無法坦然無懼地來到神的面前,還是因為我們放不下自己織就的一個個心結。人啦,你躲在了哪裡?這是上帝對因罪羞愧的亞當夏娃的聲聲呼喚。而我們卻落在自己身上那些毫無意義的自卑感當中,不敢面對神的光亮。萬水千山總是情,但我們卻自動地阻隔了與神的關聯。而我們試圖從自己出發認識自己的時候,帶來的除了是各種迷失之外,何嘗又認清過自己呢?人是上帝最喜悅的,我們不願接納恩典,卻找到各種自欺的託辭。

生命本虛空,但重要的是在虛空中人的生命還存在著,重要的是這無中的有;世間本黑暗,但重要的是黑暗中還有那一星星、一點點、一束束的光明在指引著找路的人;人間本滿了邪惡和不公,但重要的是公義和良知亘古長存,薪火相傳,接續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人心的確散了,隨處是孤獨和冷漠,但重要的是我們仍然有愛的呼喚,仍然可以相互溫暖,有微笑和淚水。求仁者得仁,求惡者陷惡,這可能就是最大的公平,因為這種公平指向的都是人內心的某種確信的結果,而無關乎怪怨他人和世道。人人各得其所,你尋找什麼,你就得到什麼。這的確是耶穌說的一句至理名言。

    上帝呼求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哪裡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反躬自問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標誌著某種人生觀的轉化:當我們不再把眼光局限於自我,不再顧影自憐或自我迷醉,我們的人生就有了全新的標準。一個人想通過自己找到自己,就如同想拽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提起來一樣。因為神愛我們,所以我們能夠彼此相愛;我們放下了身段,卻贏得了自信;我們信靠著神恩,才有了生命更新的活水源頭。這種新的盼望,是人在神眼中看為寶貴的聖靈之果,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大的福氣。
回復 ruthrose 2010-12-14 01:27
撒下二十四1:「耶和華又向以色列人發怒,就激動大衛,使他吩咐人去數點以色列人和猶太人。」
代上二十一1:「撒但起來攻擊以色列人,激動大衛數點他們。」
撒下二十四章1節說是神激動大衛,但代上二十一章1節卻說是撒但。 二者當如何協調?
較為荒唐的解釋是認為耶和華神與撒但同等。 這種解經只看見皮毛,張冠李戴,根本不值得花時間討論。
其實,兩處經文不一定有矛盾之處。 撒但激動大衛之先,必須經過神的許可,正如古聖約伯所遭遇的一樣(伯一章)。 撒但不是全能的,不能想做就做,要試探大衛必須獲神准許,得到通行證才行。
神允許撒但試探大衛,從某個角度來看是神激動大衛。 在同一個事件中,撒但是第一因,而神允許事情發生在大衛身上;然而,撒旦的動機與神的動機可以完全不同。 最佳的證明見於新約里「試煉」一詞,它可有兩種不同意義的取向。 雅各書說明神試煉人,是要將人心裡的雜質與渣滓除去,引發信心與堅忍(雅一2-4),就算是人在試煉中跌倒,祂亦會讓人從錯誤中學習;但撒但試探人,是要挑動人心中的惡念(雅一13-15),陷人於萬劫不復的景況中。 雖然如此,大衛在整個過程中不能推卸責任。
回復 ruthrose 2010-12-18 18:30
「是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 」

這是上帝回應約伯的第一句話(伯卅八2) 。 歷代以來,正是我們這些自稱為認識上帝的人,把祂的話扭曲、貶低,叫人看不透祂所啟示的旨意。 這現象尤以約伯記所屬的舊約智慧文學為什。 不少人基本上對舊約已經不大重視,以為大部分已被新約取代,至少在地位上是次於新約。 加上舊約智慧書(箴言、傳道書、約伯記等)的內容,乃來自智者對人生的體驗和反省,與上古近東的智慧又有不少雷同的地方,所處理的課題亦多屬「世俗」的範疇,令人懷疑它的權威性是否可靠。 不少福音派的學者都認為,智慧文學極其量只能代表被罪污染的人的智慧的極限,需要新約基督救贖的補足才能提供圓滿的答案。

智慧文學對我們的信仰和生活有重大意義

舊約中與上帝救贖有關的經文固然需要放在新約的亮光下解釋,但其它不直接涉及救贖的經文,本身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舊約智慧書就是最好的例子。 它從創造的角度演譯「日光之下」的人生,對我們的信仰和生活有極重大的意義。 這是救贖觀所無法正面提供的。

智慧文學肯定上帝是造物主

首先,智慧文學從創造的角度,肯定上帝是造物主,日光之下的物質世界是祂的「地盤」 。 過往只強調救贖的重要性,把創造置於救贖之下,容易導致信徒只顧得救的經歷及與神關係的和好,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與世界的關係。 結果是分割的信仰生活:禮拜天敬拜事奉神,平日卻是自己的世界,可以深受世俗文化影響而不自知。 聖經教導我們不要著眼這個物質世界。 這是因為它並非永恆,在這方面顯然不及永恆的靈命重要。 但信徒如何面對這個物質世界,正正反映出我們與造物主的關係。 這同樣有屬靈和永恆的價值。 當我們輕看物質世界的生活時,我們極有可能不 是忽略這個物質世界,而是在物質世界這個範疇里忽略了我們的造物主。 智慧書教導我們,在日光之下的一切事物,都要重返造物主的主權下,因為整個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智慧文學是處理人生問題的進路

第二,智慧文學中的創造神學才是正面處理人生際遇、苦難等問題的進路。 很多人習慣只從救贖的角度入手,硬把上帝的公義、賞善罰惡等觀念套進去,結果把苦難罪惡、人生福禍與蒙上帝悅納的程度掛勾。 這正是約伯三個朋友的觀點。 這做法顯然不恰當,也帶來積功德、以善行巴結上帝的危險。 其實人生的際遇與報應不可混為一談。 前者是由造物主分配,不由人掌握,人也沒法預知或左右。 後者卻是上帝樂意向人顯明的,叫人可以認識並作出適當的抉擇。 兩者並非對立(如很多學者認為約伯記和傳道書是提倡前者,向提倡後者的箴言作出質疑或挑戰) ,而是同屬於創造神學的範疇。 造物主定下物質世界的分配,也 定下道德的標準。 身為受造之物,在日光之下生活,便要尊重和接納造物主所定的秩序。 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

智慧文學教導人類謹記自己在創物主面前的正確位置

但這並不表示造物主是苛刻無情的主宰。 創造神學強調創造是上帝給人一份極「好」的禮物。 即使救贖神學告訴我們:這世界已墮落了,甚至充滿了敵對上帝的勢力,但創造神學不認同禁慾主義,反鼓勵我們享受造物主所賜的世界。 另一方面,我們一切所有的,不單要倚賴造物主供給,也要倚賴祂維繫。 我們 要存著感恩和倚靠的心過活,這是最基本的人生觀。 現今我們是活在一個建立巴別塔的世代。 人傾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與上帝愈來愈接近,不斷追求自主、自我肯定、自我膨脹,企圖擺脫上帝的主權。 智慧文學強調:造物主與受造物界線分明。 人永遠要記著自己在造物主面前的正確位置。 這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也是智慧文學最大的貢獻。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9: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