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君子畏天命

作者:ruthrose  於 2009-1-21 09: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關鍵詞:

所謂天命,乃是指上天的旨意主宰社會治亂和人的命運。

   "天命"一說最早大約出現於夏代。《尚書·召誥》說:「有夏服(受)天命」,亦即自己的政權得之於「天命」。這裡的「天」,指至高無上的神,也可稱做「帝」或「上帝」,祂可以主宰自然和社會。

  西周打敗了商王朝以後,統治者看到了人民反抗的結果,對於「天」的宗教觀念比過去有所修正,在宣揚天命的同時,也不得不考慮人民的願望,開始強調「敬德」「保民」。「敬德」的主要內容仍是「從天命,勸人事」,用德行事,求得永保天命。

  夏商周的統治者塑造了人格神的「天」,認為「天」是人間的主宰,他們自己是受命於天的,是從天命而行的。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論思想,宣揚天有人格、有意志,把天視為人世間的主宰者,上天主宰人事,承認天命存在。孔子把他認為無法講 通的,高深莫測的,無可奈何的事情都歸結為「天命」,認為天的意志能嘗罰能決定社會治亂和文化的興亡。天命有絕對的權威,不可抗拒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把「知命」作為「君子」即統治階級的必要條件。

  孔子一方面主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另一方面也主張「敏而求知」,這使孔子的天命論思想具有積極的作用,人們不應該消極服從天命的安排,放棄自己的努力,應該順天命而積極努力,命運不由己,然「為仁由己」。

  孔子的天命論思想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徵,奠定了儒家天命思想的基礎。以後歷代唯心主義思想家,除漢代董仲舒之外,對天命論的新說,大體都有「知天命、順天命、不廢人事」,努力掌握自己命運的先訓的影響。

  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時也講天命,這裡「天」,是指無意志的自然,「天命」是指自然的規律。戰國末期,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肯 定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漢代王充提出「天道自然無為」,批判了神秘的天命論思想。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水影兒 2009-1-21 11:23
姐姐厲害,這種文章打死我也寫不出來。
回復 xqw63 2009-1-21 13:24
也好,沒看懂,要不然,還不知道又多了個怕怕。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8: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