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紅樓夢》作者之迷
唐鈐硯
欲讀是書(唐按《紅樓夢》),請先於雲水光中洗眼來。一一一 選自臨桂燕懷堂王氏所藏《紅樓夢抉隱》
前言
《紅樓夢》開篇第一回便是作者自述,作者自稱石頭,詳述成書過程,作者寫出《石頭記》原稿,經三人之手,幾易其名,從最初的《石頭記》變成吳玉峰的《紅樓夢》,到孔梅溪的《風月寶鑒》,再到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釵》。但這些改動的書名,最終被點評者脂硯齋全部否定,恢復作者原稿的名字《石頭記》,並以80回本《石頭記》面世。
自述將編輯改作原稿成書的過程交待得很清楚,作者是石頭,吳玉峰,孔梅溪,曹雪芹是編輯,脂硯齋最後拍板。但卻沒有交待清楚原稿作者石頭是何方人氏?是已故之人還是健在的人?
從石頭能夠寫出成書過程來看,石頭應當健在;但健在的石頭為何任憑編輯改動自傳,而冷眼旁觀,默不作聲呢?從這點看,石頭又像是已故之人,既然故去,如何自述?這種自相矛盾的寫法,使得後人為誰是石頭而爭論不休。
能寫出成書過程的作者,應當是健在的人,胡適先生根據脂批認為曹雪芹是作者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與曹雪芹關係密切的《石頭記》脂硯齋又說作者是三十年前人,彼時曹雪芹只有15歲。而且自述也清楚地說,作者是石頭,曹雪芹只是將《石頭記》改成《金陵十二釵》的三個編輯中的一個,據此蔡元培先生又質疑胡適先生的"曹氏作者"說。總之自述中的欲言又止,隱晦朦朧的寫法,讓「石頭是誰?」,成了百年之謎。因此解開石頭的存在與否,是解開作者之迷的關健。
如果作者石頭是虛構的,那麼紅樓夢的作者應是能寫出自述的最後那位編輯:曹雪芹。
但如果作者石頭確有其人,且在成書之前離世,那麼開篇第一回自述中的成書過程,當是曹雪芹披閱十載之後增加或改寫的,曹雪芹在自述中聲明自已不是作者,只是說明成書過程,點明作者另有其人,但又不能透露作者的任何信息,暫且就以《石頭記》主人翁石頭來稱呼作者了。那麼曹雪芹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布下如此迷陣呢?
一個偶然的機遇,臨桂燕懷堂王姓氏後人發現作者石頭確有其人,此人的經歷與石頭十分相似,他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私交甚篤,他的女兒脂硯齋就是《石頭記》的批註者,與曹雪芹關係密切且共同編輯《石頭記》。但由於歷史的特殊原因,他不得己"詐死"求生,隱居著書。這個人物的出現,揭開了作者石頭之謎。
一. 何焯(義門先生)其人
2006年,定居美國三十年的臨桂燕懷堂王氏後人王孝恆先生,在搜集考證先祖事迹的過程中,看到先祖王必達《養拙齋詩》,其中這樣一段話,躍入眼帘:
王 必 達 《中 元 祭 外 祖 家 感 成 二 首 》其 一 小 注 雲 :「外 祖 之 祖 諱 焯 ,學 者 稱 義門 先 生 。」另一小注曰「外祖之父元時,簡州牧」(王 必 達 《養 拙 齋 詩 》第 十 四《筐 余 稿 》第 十 七 頁 ,光 緒 十 九 年 王 氏 家 塾 刻 本 )。
此二首詩傳達了重要的信息:臨桂王氏與蘇州何氏是姻親,王孝恆先生亦既王何兩家共同的後人,因此開始關注蘇州何氏家族。
義門先生何焯,字屺瞻,晚號茶仙,生於清世祖順治十八年。性穎異,讀書數行並下。康熙四十一年(公元一七O二年)冬,聖祖南巡駐涿州,巡撫李光地應旨以焯薦,召直南書房。明年,賜舉人,又賜進士,改翰林院 庶吉士,仍直南書房。奉命侍讀皇八子府,兼武英殿纂修官,丁內外艱歸。又十年,復以光地薦,授編修。明年,以飛語收系,盡籍其邸中書以進。帝覽之曰:「是固讀書種子也,而其中曾無失職觖望語」。又見其草稿有辭吳縣令饋金,益異之,乃盡還其書,罪止解官,仍參書局。卒,贈侍講學士,賜金存恤其孤。焯為學長於考訂,論文與方苞異趣。其所居名齎硯齋,多蓄宋元舊槧,參稽互證,丹黃稠疊,評校之書,名重一時。有義門讀書記六卷,《清史列傳》傳於世。
康熙五十四年,何焯因受皇八子與皇四子爭奪儲君戰的牽連,被捕入獄,丟官抄家,不久獲釋。康熙五十七年返鄉隱居,康熙六十一年,何焯弟子對外宣稱,62歲的何焯「不幸病逝」。然,坊間不時有何焯「尚健在」的傳聞。
從2006年到2014年,王孝恆先生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了何焯先生隱姓埋名的證據:雍正七年出生的何元時,是何焯先生在69歲時的老來得子,這些資料證明雍正繼位之前,義門先生為避禍而"詐死"的傳說,絕非空穴來風。
何元時,雍正七年出生,乾隆18年癸酉年,以江蘇太倉籍參加鄉試,順天榜舉人。乾隆37年,以"元"姓,"時"名,"元時",出任華陽知縣,41年任簡州牧,據倉州志.人物.記載:何元時八袞能文方是健,一生積德不為貧。老先生卒於嘉慶二十一年,時八十有七。
元時之子未曾出仕,隱居桂林,以師爺為生,育一女,適臨桂王氏,即桂林西園的主人,資政大夫(因子而誥贈)王誠立。何夫人育四子(必/達,蕃,敏(耀文),鏞)。元時子媳歿於桂林后,均由女婿王誠立扶靈柩歸葬蘇州何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