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是研究有形物質、非人文方面的學問。如:物理、化學、醫學、天文、地理、生物等等。探求可驗證的自然法則。
佛學主要研究人文方面的學問。從組成有情生命的五蘊看,涉及物質的部分很少,1/5。其目的是解脫身心的苦惱。雖然只有1/5,但入手處則是有形的物質現象(色法)。所以同自然科學有交涉之處。
1.色法「析空觀」類似科學。
(1)佛學的「析空觀」類似科學中尋求物質的最小單位。《楞嚴經》〈卷三〉中,佛陀曾如此說:「汝觀地性,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科學則從分子、原子、電子、光子、質子、中子等等中,一直不斷尋求物質的最小單位-「基本粒子」。
(2)初中的物理告訴我們,大家眼見的客觀世界,只是「色覺」非真實的客觀世界。是眼+大腦
等器官把可見光線轉化成了「顏色」。它並真實的非客觀世界。我們耳朵聽到的聲音同樣是耳+大腦等器官把部分頻率的聲波轉化成了聲音。鼻舌身同樣如此。自身的覺受都是主觀感覺,非客觀事實。
佛學的唯識宗認為人的見聞覺知是「似義顯現,唯識識性」。同物理常識有相似之處。
(3)同樣是中學物理,我們知道原子內部,電子圍繞原子核高速運動。這點同佛法中」剎那生滅」也相似。搞不明白「剎那生滅」的時候可以認真看看「電子云」圖,會有幫助理解。
(4)佛教經常說得一句話「無始以來」。這個「無始」違背生活常識,很難理解。藉助影視播放的幀率,就一清二楚了。以60FPS為例,一秒中的視頻有60個獨立畫面,每個畫面的「壽命」1/60秒。60個生滅湊成了一秒鐘的完整視頻。這樣看「無始」一詞就容易理解了。
二、佛教修行類似科學的可驗證性。
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止觀。止,禪定;觀,思維法義。
任何人按佛陀所教的修行方法,都可以達到相應的成果。這點同科學的可驗證性相似。
有個朋友睡眠有問題,我建議他練習止(meditation)數息,這個對睡眠有幫助。稍微得點定后,平時自己心裡情緒波動都能覺察,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他練習一段時間數息,睡眠明顯改善。大概不到半年,就能覺察心裡情緒的微細波動。
止是共法、養生健身者、各種各樣的「修行人」都用這個方法。佛教不共的地方是觀,在止中轉觀,思維法義。依此增長智慧,破除無明,證佛所證。
三、世間的一起現象都是因緣法-無生。
任何物質現象都是一些「元素」在特定條件下的組合。這種組合隨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一不是因緣所生法,不用多說。
《中觀》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個「無生」比較燒腦子。 藉助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這個「無生」就迎刃而解了。
冰霜雪雨不同,但都是H2O。從分子的角度看,還是原來的分子。沒有生出新東西。化學變化最多是原來那些原子層面的重組,也沒有新原子產生。因此無論物理還是化學變化都是「無生」。
說了這麼多,不是要和科學生拉硬拽扯上關係。僅是藉助普通科學常識,來理解佛教中一些難以理解的特色名詞
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中信徒和教主是主僕關係。佛教的信徒和佛陀是師生關係,「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就是證明。釋迦摩尼佛是悟了道的人,不是神,也不是造物主。所以人人都可以悟道,皆可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