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介紹
《易經》,有人說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源頭,《易》在夏朝名為《連山》、在商朝名為《歸藏》,周朝才叫做《周易》。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易經》這本書,在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該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等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於《易經》。
根據傳說,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為神農氏所作,卦爻辭是文王與周公所作,十翼則是孔子所作。 後來,儒學被尊為國家的正統學術,易經遂被尊為群經之首,成為儒教之經典,而高居於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的首位,成為中國傳統學術的根源。然後,由於宋代新儒學的興起,《易經》更被視為形而上學的主流,極受重視。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樂》失傳】
一、《周易》一書有《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所構成,從總體上看它是一部指導人們和利用自然規律及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著作。其中,《易經》是我國古代先哲通過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對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及其結果進行高度總結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現象和發展變化的餓規律。《易傳》則是對《易經》進行解說,用來闡發義理的哲學典籍。
經數千年之滄桑,《周易》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於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講究陰陽相濟、剛柔有應,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
東漢易學家鄭玄說:「《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是講「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二、陰陽:《易傳·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觀念指出: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萬物萬象,在其內部同時存兩種相反的屬性,它們互相依存、互相為用,處個不斷的變化之中;其運動是以彼此消長的形式進行的。並始終處於彼消此長,此進彼退的動態平衡狀態之中。保持著事物的正常發展變化態勢。陰陽觀念是一種樸素的唯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於指導我們在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係上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易經》以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它通過占筮來啟示天道、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以趨吉避凶。所以,《易經》的哲理為後世崇仰深究,後人再以義理闡釋,使《易經》成為占筮、義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經》說的是陰與陽的思想,產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別,是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它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宇宙萬物中一切變化的現象。
三、爻:在《易經》中,爻是組成卦的基本單位,其中「—」稱作陽爻。「--』稱作陰爻。
四、卦:由陽爻和陰爻按照一定規律分別組合,進而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規律的排列符號,就叫做「卦」,卦是為特定目的《占筮》而組成的符號排列,是《易經》的基本組成單位。
五、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卦的統稱:是由陽爻和陰爻按不同的組合規律.以三個爻為一組分別組成的八種符號排列,《易傳·繫辭·上》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八個由三個爻組成的卦,也叫經卦或單卦. 有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之分。
六、六十四卦:由八個單卦以不同的次序兩兩重合、就產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別由六個爻組成,也叫別卦或重卦,其中由八個單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純卦,其卦名同單卦。
七、《易經》的構成:《易經》有其特殊的文字體裁,即不分篇章節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組成。而每個卦又由內外卦,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幾部分構成。《易經》分為上、下經兩部分,上經計三十卦,起於乾卦,止於離卦;下經計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於未濟卦。
《周易》名言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象傳》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乾、象傳》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文言.坤》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易傳.繫辭下》
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志。 《困.象傳》
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益.九五爻辭》
易,窮則窮,變則通,通則久。 《繫辭.下》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繫辭.下》
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家人.象傳》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迂,有過則改。 《益.象傳》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繫辭.上》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說卦》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文言。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