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洗盡鉛華讀洪旻先生《刻畫因緣堪啼笑》有感

作者:宜修  於 2008-10-10 01: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粉墨人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2評論

關鍵詞:

、老楊:

 

拜讀了康弟轉來的洪先生的雅作心中不禁對自己參與塑造的長江版國語話劇《啼笑因緣》氤氳著諸多遺憾與惋惜。

 

首先遺憾洪先生伉儷未能在首場時與其姨姐闔府一並前來觀賞未得以在演出季結束前及時命筆成文從而大饗讀者與觀眾更令我等、至少是我、在演出最終落下帷幕之前未得以領教大家嫡傳之真諦。洪先生文中提供的珍貴史料讓我有拜讀恨晚之憾。

 

其次因著前面的遺憾(解脫一下自己的負咎感)致自己未能在刻劃劇中人物時更用心地穿越時光隧道、深入人物的周遭與內心而非單純地「披掛沈母的衣缽流於模仿。反省剖析帶著戲下台多少尚有幾分把握帶著戲上台卻饒有虧欠。僅此與劇中人物之距離可略窺一斑。

 

再次少年時雖拜讀過張恨水先生的大作然畢竟尚未涉世悟性未啟徒識情節走馬觀花。來美經年奔波斗米遠離書香;致書閣塵封筆硯銹蝕。不開卷焉能究詳細不品味焉能領精髓?演出前且不說連原著的扉頁尚未供奉膜拜縱是連改編的影視作品也未嘗親睹參考。

 

讀過洪先生的劇評再總結自己在這部劇作中的表現啼笑之後更啼笑皆非。感受到的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慚愧卻終不敢對自己大加撻伐與否定唯恐貶值了那兩個多月的光陰與勞碌糟塌了戲內戲外的「啼」與「笑」、劇始劇終的「與「。倘真能如洪先生文中所冀、爾我劇組同仁眾望所歸有朝一日能重拾舊創、再行切磋當傾盡心力、呈現給觀眾一部精雕細琢、更為賞心悅目的《啼笑因緣》。

 

                                   宜修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附:     刻畫因緣堪啼笑

── 看美國長江劇團新作《啼笑因緣》

 

 

v   v

 

 

 

2007619

 

        美國長江劇團,在紐約劇藝中心公演該團第十四劇季新作,話劇《啼笑因緣》,半個多月的精彩演出,給紐約華人社區和熱愛劇藝的美國朋友留下深刻印象。刻畫因緣堪啼笑,劇終人散,腦海裏回味整場成功演出,活脫脫的表演留給人的恰是「啼」、「笑」、「因」、「緣」四字。

 

        美國長江劇團的《啼笑因緣》演出,如鶯聲啼鳴,低徊縈繞,唱響紐約大都會華人社區。

        整部戲,從導演到演員,從編劇到劇務,從台前到幕後,他們以敬業樂業的專業精神,一絲不苟的嚴肅態度,平實無華的藝術風格,較好地詮譯了張恨水小說的內涵。

        這首要當推編劇/導演陳尹瑩女士對張恨水及其小說的理解。陳導親自撰寫的「前言」,引述對張恨水的評價﹕小說「以情節迂迴,故事哀感頑艷取勝」,「而映寫人生,不事雕飾,自然觀感無盡」。奠定了編劇/導演準確捏拿《啼笑因緣》劇情張啟、展開、推進、終局的路向。

        編導陳尹瑩女士,除駕馭全劇演員表演,佈景製作,音樂音響,舞台燈光外,連劇情簡介,演員介紹,英文字幕,一應巨細,事必親躬。以嚴謹的藝術追求、高水準的製作,統帥全軍,協調演出,也是劇季新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美國長江劇團版《啼笑因緣》,因地制宜,創造了「城池俯瞰」,「一堂多景」的表演陣式。

        所謂「城池俯瞰」﹕即觀眾席節梯如城,演出場地聚似盆池。觀眾在上,演員在下的表演格局。打破了傳統舞台在上,觀眾居下,遐遠延伸的形式。觀眾進場通過表演區入席,這就大大貼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也拉近了觀眾與劇情的位差,使觀眾融入情節,隨劇情的發展、演員的表演亦啼亦笑。   

        所謂「一堂多景」﹕即把整部戲的舞美、佈景、道具設計,溶集一堂。前景左為沈鳳喜家,右為關秀姑家,收拾了簡單典型的道具,即時變為天橋雜耍、鼓書表演場地。中景是陶伯和府地,後景高踞正中是軍閥劉將軍府。多景緊湊相連,使用竹凳、木凳,高矮茶几,典型簡潔的陳設點明環境,手法極為洗練。這一堂多景,讓觀眾隨燈光聚滅,進入聚焦的表演景區,觀賞劇情的推進擴展。

        這種表演形式,打破了話劇藝術拉幕關幕,移堂換景的繁瑣。極大地節省了換景時間。在短短的兩個小時裏,極盡容納原著小說的完整內容,並使全場演出一氣呵成。

        極為洗練的舞美、佈景、道具設計,吸收了中國京劇藝術舞台道具的簡明聯想特色,整台場景、幕板以統一斑駁脫落的棕黃顏色,明快、簡潔地襯托劇情,把觀眾一下帶入劇中人生活的中華民國二、三十年代既定時代背景中,既給觀眾預留無盡聯想餘地,也為演員提供了廣闊的表演、發揮空間。

        美國長江劇團版《啼笑因緣》,讓人耳目清新,不能不說編創人員,有執著的藝術追求,相當的藝術功力,平實而嚴謹的創作態度。很藝術,很創新,很「沙龍」(Salon!

 

        「笑中和淚寄深情」。《啼笑因緣》中男主人公樊家樹和三位凡塵女子沈鳳喜、何麗娜、關秀姑的相識相交,恨愛情仇,真個讓人啼笑皆非。

        美國長江劇團《啼笑因緣》的演員們,把箇中甘苦演義得當,迸放火花。

        女主人公沈鳳喜的扮演者馬千小姐,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舞蹈工作者,此次擔綱女主角,小小的年紀,把一個民初時代,從賣唱女子,到女學生,到迫成軍閥妻室的不同身份,表演得栩栩如生。她和樊家樹的相見相愛,人物的天真善良,又帶有下層女子愛幕虛榮的性格,風情面貌,掌握得恰如其分。沈鳳喜從俊俏,到痴情,到瘋癲,到卒死。環環扣人心弦,引人憐愛,發人同情。

        劇中俠膽義士關壽峰的扮演者,周磊先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主修戲劇表演,把一個擠壓在社會底層,卻不甘命運,俠膽仗義,疾惡如仇,游盪人生來去無縱的義士性格,也刻畫得入木三分。

        飾演陶伯和的張康先生,是位生物學者,卻酷愛表演藝術,醉心劇藝。他把中上層社會,明哲保身,與世無爭,亂世自樂的雅儒形象,演譯得恰如其分。

        此外,沈三弦飾演者王志強先生,把貪得無厭的酒鬼形象,也捏拿得體。若再把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貪」、「賴」品格,略再加強,會更加添色。

        男主角樊家樹的扮演者吳越坤先生,把天真無邪,涉世不深的富家子弟,表現得十分到位,如把不是揮金如土得紈褲子弟,又不是書獃子,既不能傻,也不能油滑的品格再作升華就會更好。

        此外,李依凌小姐飾演的多情俠女關秀姑;宜修小姐飾演的沈大娘都有出彩的演出。

        正是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支撐起《啼笑因緣》的成功演出。

 

        「因緣」不是「姻緣」。

        張恨水先生自己說﹕我寫的不是男女姻緣,而是寫人間因緣。「因緣」出自佛家用語,帶有「自有因緣莫羨人」的寓意。說的是一種機遇、機會、巧合以及命運安排等人間諸事,有「因」,有「果」。是世間萬物,因果報應的辯證關係。《啼笑因緣》裏,張恨水先生把佛家用語,演化為文學的內涵,來描寫社會。孕寓了人間悲歡離合,親仇恩怨,變幻莫測、錯綜複雜的社會哲理和深刻底蘊。

        《啼笑因緣》成書前,張恨水先生有「茅亭佈局」的佳話。那時張恨水先生的小說,瘋靡中國北方,1929年,上海《新聞報》嚴獨鶴先生特約張恨水先生為南方讀者寫篇小說,南方讀者要看噱頭,到哪裡去找噱頭?張恨水先生說﹕「我倒是為此動了動腦筋,是這麼想的﹕不能太隱晦;又不能太明顯,同時,既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具體。主要還得雅俗共賞,騷人墨客不討厭它,而不識字的老太太也能聽得懂,叫得上來……」於是,張恨水先生獨自跑到北京天壇公園,天橋一帶,體查生活,尋找素材。後來就有了張恨水先生《啼笑因緣》初版自序中寫的,在中山公園僻靜的小土山上,倚著石桌石凳的那番「茅亭佈局」了

        關於《啼笑因緣》構思得趣話,張恨水先生特別邀約了好友左笑鴻先生,到家裏深談了數天。關於書名,左笑鴻先生回憶當年道﹕

            張恨水先生笑說﹕「我打算用《啼笑因緣》,你看怎麼樣?」說罷,笑容不斂,似乎       在等待答復。

            「……」左笑鴻先生不語,心裡盤算

            「怎麼,你是不是覺得俗了些?」

            左笑鴻先生沒說什麼,只是小聲地唸叨﹕「蒲松齡有《醒世姻緣》……」

            張恨水先生還是微笑﹕「我一猜就知道你覺得有些俗,不過蒲松齡的小說專講婚姻,       而我寫的這個就不完全是婚姻問題,所以,「因緣」的「因」字沒有女字旁。」

            左笑鴻先生拍手道﹕「那就對了!」張恨水先生追問一句﹕「行麼?」

            「行啊。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估計半個月可以見報了。」

        《啼笑因緣》問世了,1929年開始在上海《新聞報》「快活林」副刊連載,1930年連載完畢,1931年上海三友書社出版單行本,至今已近八十年。

 

        近八十年來,《啼笑因緣》仍然經久不衰,膾炙人口,廣受歡迎。期間改變成為電影、電視、戲劇、戲曲等諸多藝術形式不下三、四十種。如今在中國大陸,張恨水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作,是最得觀眾喜愛,最為叫好叫座的,因為張恨水先生的作品,描繪黎民百姓身邊的喜怒哀樂,和黎民百姓貼得最近。這正是張恨水先生和廣大讀者、觀眾之「緣」。

        美國長江劇團陳尹瑩女士親自編劇、執導,並把該劇定為劇團第十四劇季新作,進行公演。同時邀聚諸多來自中國大陸和美國朋友加演出。《啼笑因緣》以普通話配襯英語字幕,居然使觀看演出美國朋友也看懂了劇情,這不能不說也是聚「緣」。

        長江劇團的《啼笑因緣》,還得到紐約市政府藝術基金的贊助,得到號稱紐約「小百老匯」新城市劇藝中心具名主辦,得到紐約「北京同鄉會」的鄉情支持。特別一提的應是該劇邀得美國演員韓麗小姐(Ms. Elizabeth Hammett)第一次用中文普通話飾演黃雅琴,且演得很不錯。說明美國長江劇團以自己藝術廣結情「緣」。

        這麼多專業或業餘藝術工作者,白天各自有自己的工作,晚上聚集一起參加演出,有的還身兼助理導演,服裝、道具、化妝主任,流汗受累,只為了各自對表演藝術的熱愛和追求。藝「緣」讓這些丹心赤子相聚一起,同心協力,演義《啼笑》。

        相會相聚總因緣。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中國大陸話劇藝術工作者,致力於中國話劇的創新和改革。身在大洋彼岸的一群劇藝工作者,他們以對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認知,也在以自己的實踐,嘗試創造話劇藝術的新形式,開創表演藝術的新路。如果有一天,美國長江劇團《啼笑因緣》的劇藝工作者,能帶著他們的新作《啼笑因緣》,有緣和中國大陸的演藝工作者一起交流切磋,讓炎黃子孫眼中的東方藝術和西方藝術,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迸發出嶄新的藝術火花。那該多好。

        我們期待這樣的一天!

 

10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2 個評論)

回復 lfeich 2008-10-10 01:32
寫得很好,用你的筆跡記錄了海外藝術工作者為推動中國文化的努力。
只可惜我沒看過這演出。
回復 宜修 2008-10-10 01:36
lfeich: 寫得很好,用你的筆跡記錄了海外藝術工作者為推動中國文化的努力。 只可惜我沒看過這演出。
待我了解一下,看是否還能在網上找到錄像。一矣找到,會將鏈接呈上。多謝關注!
回復 lfeich 2008-10-10 01:39
等待中。。。
回復 宜修 2008-10-10 02:04
lfeich: 等待中。。。
http://www.uscn.tv/news_view.asp?newsid=616
回復 水影兒 2008-10-10 03:08
我看過袁立和胡兵演的電視劇。
回復 sousuo 2008-10-10 03:21
戲中戲,有京韻嗎?誰唱的?
回復 Djogchen 2008-10-10 03:30
不知這些資料有沒有用??


百度知道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百科
           幫助
百度知道 > 人文學科 > 中國文學
相關問題
添加到搜藏
已解決
張恨水原著《啼笑姻緣》的介紹
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08-4-25 15:39
要稍微詳細一點的,不要是連續劇的故事梗概,要是原著的介紹
提問者: 趙莉花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啼笑姻緣》劇情介紹 :

1928年春天,由杭州到北京來求學的樊家樹與表侄陶屹如無意間救了因滅村之仇刺殺軍閥劉德柱的關秀姑及其師兄快刀周。樊家樹的見義勇為引起了秀姑對他的好感,而陶屹如也被秀姑的豪氣所吸引。

因救關秀姑,樊家樹被劉大帥手下的旅長沈國英盤查,在樊家樹表嫂陶太太的請求下,鹽務署長何廉的女兒何麗娜出面為樊家樹解了圍。樊家樹因看不慣何麗娜的奢侈與官家小姐的氣勢,處處躲避何麗娜。而此時年輕英俊的沈國英已經對何麗娜心生仰慕之意。

一次街邊的大鼓書演唱,讓樊家樹與長相酷似何麗娜的沈鳳喜相識,鳳喜的聰明乖巧吸引了家樹,在鳳喜母親沈大媽的撮合下,樊家樹不但為鳳喜租住了房屋,還出資助鳳喜去讀書。家樹結識了秀姑的父親關壽峰,並出錢幫助關壽峰治病,秀姑對家樹的感情越來越深。此時陶屹如也對秀姑充滿仰慕之情,不斷接近秀姑;而早對秀姑有意,但自覺配不上秀姑的快刀周只是默默為秀姑付出。

家樹的態度冷淡,反倒勾起了心高氣傲的何麗娜的興趣,她幾次藉機接近家樹,更有陶太太在旁撮合,而家樹因有了鳳喜,雖然無法將何麗娜置之不理,但依然不冷不熱。由於長相酷似,何麗娜與鳳喜幾次鬧出誤會。在一連串的接觸中,何麗娜了解家樹對自己的看法,試著一點點地去改變自己。家樹發現了何麗娜正在改變著自己,也逐漸改變了對何麗娜當初的看法,但他的感情全部傾注在鳳喜身上。

鳳喜在一次登台演唱時不幸被當時的軍閥劉德柱看中。劉德柱向來為所欲為。他為了得到鳳喜不擇手段。鳳喜本來執意不從,無奈劉德柱拿家樹的安危作為要挾。鳳喜只好搬進了劉府。撿回了一條命的家樹被表哥送上了火車。在回杭州的路上,家樹又連同一群外國記者被土匪擄上了山寨。劉德柱看在鳳喜的面上,親自上山寨談判。他請求關壽峰從旁協助。大義當前,關老暫時拋棄了私怨。二人合力救出了家樹。

鳳喜為了償還劉德柱始終不肯再見家樹。在劉德柱的幫助下,鳳喜紅遍了整個京城。家樹有意和鳳喜一起私奔,遭到的鳳喜的拒絕。

麗娜因為始終無法扭轉家樹對自己的感情,返回英國。

家樹生病被送進了醫院。鳳喜非常擔心,來看望家樹。劉德柱得知鳳喜私會家樹非常的氣憤。他將家樹的表哥解職,將家樹所在的醫學院查封,還終日的虐待鳳喜。關壽峰也因為劉德柱遲遲不肯派出救兵,壯烈犧牲在東北的戰場。思雨因為在劉德柱毒打鳳喜的時候保護鳳喜,被劉德柱開槍打死,致使鳳喜被嚇的精神恍惚。綉姑潛進劉府去救鳳喜,在和劉德柱的搏鬥之中,劉墜樓身亡。綉姑也身受重傷。在逃亡的路上,綉姑也離開了鳳喜。

鳳喜孤身一人回到了和家樹一起生活過的大喜衚衕。沈國英知道了鳳喜的事將鳳喜接進了府里。四年後家樹成為了醫生,麗娜也學成歸來。他們同時來到了沈府。此時鳳喜在沈國英的細心照顧下已經大為好轉。家樹將鳳喜帶走,開始屬於他們的新生活。麗娜也最終接受了沈國英。

一切都過去了,只有英靈化做的清風將永久陪伴歷盡磨難的情侶。



簡介:張恨水(1895-1967)

原名張心遠,安徽潛山嶺頭鄉黃嶺村人。生於江西廣信小官吏家庭,肄業於蒙藏邊疆墾殖學堂。后歷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編輯,上海《立報》主筆,南京人報社社長,北平《新民報》主審兼經理,1949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1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饒廣信稅務當職員而在上饒出生。並在上饒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童年就讀於舊式書館,並沉溺於《西遊》、《列國志》一類古典小說中,尤其喜愛《紅樓夢》的寫作手法,醉心於風花雪月式的詩詞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情節。

青年時期的張恨水成為一名報人,並開始創作。他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到1919年為止,這時期創作的作品,如《青衫淚》、《南國相思譜》等,以描寫痴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均可列入鴛鴦蝴蝶派小說中。

1924年4月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章回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里,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1926年,張恨水又發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將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啼笑因緣》,這部小說至今已有二三十個版本,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幾成新聞,由它改編成的戲劇和曲藝也不在少數,而因《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說的人也知道這個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戲的人也知道梅蘭芳一樣。

1934年,張恨水到陝西和甘肅一行,目睹陝甘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大受震動,其後寫作風格發生重大變化,士大夫作風漸漸減少,開始描寫民間疾苦(如小說《燕歸來》)。抗戰爆發后,他將很大精力放在寫作抗戰小說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抗戰勝利后,他的一些作品致力於揭露國統區的黑暗統治,創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說,但均未產生重大影響。

1967年初,張恨水在北京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無疑是最多產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萬言,中長篇小說達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稱著作等身。而建國后所修現代文學史對他的評價,也因他後期參與抗戰文學的創作而遠在其他民國舊派小說家之上。

著作: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播出)、《啼笑因緣》、《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北雁南飛》、《歡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超級好看、《滿江紅》等。
參考資料:http://gb.cri.cn/41/2004/04/28/108@143166.htm
回復 mohe1118 2008-10-10 04:08
感動,期待!
回復 宜修 2008-10-10 04:41
sousuo: 戲中戲,有京韻嗎?誰唱的?
大鼓是飾演風喜的演員馬千小姐自己唱的。她很敬業。
回復 sousuo 2008-10-10 05:19
舞蹈演員唱大鼓,不容易。
回復 綠水潭 2008-10-10 05:48
念高中時,讀了張恨水的《啼笑因緣》。那時年紀小,一知半解的。
等靜下心來,慢慢欣賞長江劇團的話劇。謝謝宜修!
回復 lfeich 2008-10-10 06:08
謝謝各位的認真介紹,我一直以為張恨水是追求冰心不到所以改此名。
回復 宜修 2008-10-10 06:18
Djogchen: 不知這些資料有沒有用?? 百度知道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nb
用處匪淺。
回復 拉lala 2008-10-10 06:19
是的,在初讀《啼笑姻緣》時,還「尚未涉世,悟性未啟,」情感朦朧的年齡。現在的感受自然不同了,容入個人的經歷、認識、判斷、意識、情感........我還是喜歡當初那種情感受:單純地看世界,天真地判斷好人、壞人。可是人總要長大,成熟,要經歷那麼多,承受那麼多,有那麼多的慾望,有那麼多的抱負,要去實現「英特吶雄耐爾」,這也是《啼笑因緣》!
回復 宜修 2008-10-10 06:23
sousuo: 舞蹈演員唱大鼓,不容易。
馬千民族舞科班出身。又擅唱。
回復 宜修 2008-10-10 06:24
lfeich: 謝謝各位的認真介紹,我一直以為張恨水是追求冰心不到所以改此名。
坊間確有如此傳聞。
回復 宜修 2008-10-10 06:30
拉lala: 是的,在初讀《啼笑姻緣》時,還「尚未涉世,悟性未啟,」情感朦朧的年齡。現在的感受自然不同了,容入個人的經歷、認識、判斷、意識、情感........我還是喜歡
曾經滄海難為水。
回復 huimelody 2008-10-10 06:57
喜歡這部作品,也很嚮往這種生活:」 這麼多專業或業餘藝術工作者,白天各自有自己的工作,晚上聚集一起參加演出,有的還身兼助理導演,服裝、道具、化妝主任,流汗受累,只為了各自對表演藝術的熱愛和追求。藝「緣」讓這些丹心赤子相聚一起,同心協力,演義《啼笑》。
        相會相聚總因緣。「
:)
回復 宜修 2008-10-10 07:04
huimelody: 喜歡這部作品,也很嚮往這種生活:」 這麼多專業或業餘藝術工作者,白天各自有自己的工作,晚上聚集一起參加演出,有的還身兼助理導演,服裝、道具、化妝主任
的確,大家因戲結緣,迄今念念不忘。
回復 Dust 2008-10-10 19:18
長見識,惡補一番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23:10

返回頂部